新闻传播是新闻系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新闻传播主要可以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本文分享了10篇优质的\"新闻传播论文\";,不管你是主攻哪类专业,在写作论文时,都可参考以上优秀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之第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旧式传播媒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需要得到变革。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以及该背景下的变革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当下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与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融合,体系变革
一、前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对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经营模式也有一定的冲刷。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多种新兴传媒方式的出现带动了媒体行业更替新式的运营模式,帮助其相互借鉴提升,将新闻传播领域做得更具高效性、时代性。 二、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的概念于1983年被普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途径结合到了一起。我国于2005年正式接触媒介融合技术,某些专家表示媒介融合其实是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自由组合。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将计算机、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进行同化结合。其实新闻传播主要是依靠卫星技术,不过新闻传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导致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运营,由此实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同时向着媒介系统化迈进。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速度快、范围大、简易方便等优势都使得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例如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中,使用用户拓宽了信息的发布渠道,将传播途径逐渐转变为中心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的现状 (一)主要内容的变化 首先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信息提供方一般为政府机关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由记者与通讯员进行信息搜集与发布新闻内容的工作,新闻热线这种形式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很少见【2】。其次,传统新闻传播对于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也不能确保信息的完全利用,总体来说效率较低。在当今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情况下,群众也成为了信息提供的主要来源方,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群众的想法与意见逐渐受到重视。再者,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也使得群众的身份被重新定位,在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颠覆了传统的受众群模式结构,使新闻传播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大众。由此,新闻传播的发布与传播工作也做出了新形式的更替,由原来单一形式的新闻工作者转变为大众群体。例如,许多热心观众都会在各大媒体平台提供许多新闻素材,不少网友利用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丰富了信息的来源方式。最后,新闻媒体在管理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相关改革,在传统的新闻媒体进行新闻发布时,还要建立新媒体传播平台,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利用新媒体的新兴优势将新闻内容进行高质量、大范围、高效能的传播。
(二)传播途径的变化 传统新闻传播的途径一般是依靠纸质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下,新闻传播方式也逐渐趋于新型化,主要角色也呈现出多元化,同一个新闻,由于传播的媒介手段不同、媒体种类不同,但是最深层的新闻内容是不变的。因此,将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多样的进行传播,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中的各大社交平台进行新闻的实时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受欢迎的原因是由于网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实时将周边的新闻资料传输到网络上。由此可以发现,新闻的传播途径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途径混合模式,保证了新闻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力度更大。
(三)运营模式的更替
传统的媒体运营机制一般为独立经营模式,而媒介融合的发展,将这种运营模式更改为联合运营。这种经营模式的优点是减少资金设备的大量投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这种工作模式也使得搜集新闻信息范围扩大,在联合运营的同时实现了数据与信息的共享,这种新形势下的联合运营模式为大众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体之间也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在新闻传播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各大媒体最大程度适应新闻传播的方式,此类做法有助于降低人力财力的损耗。对于媒介传播市场的不断变化与激烈竞争使得多种媒体之间的独特性越来越强,因此多种媒体平台需要在统一中保持自身独特性,在进行工作整合与重组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功能。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变革是新旧媒体的必要发展方向 我国当今处于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传输数据或消息,传统媒体的用户群体受到了大规模转移,更多的用户逐渐从电视、报刊等媒介转向了手机的各大应用软件。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介若想防止自身被边缘化,就要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与新媒体平台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例如,利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素材,再由新式媒体平台进行多种渠道多种角度的传播,二者相辅相成,为今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提供一定的方向参考,由此可以为受众群体带来高质量、高效率、实时性的新闻资讯。同时,利用媒介融合的手段,对新闻材料进行大力传播,不仅可以使其传播范围更宽广,还可以让人们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进行信息资源的发送与接收。
(二)新闻传播变革提升了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传播载体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媒体的载体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有着传播范围大、传输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等优势。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介体制,为今后新闻传播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发展动力。通过新媒体形势下的传播手段,群众可以打破时间与地点的\"次元壁\";,将会更加方便实时的获取新闻热点。媒介融合可以极大程度地利用新闻传播的方式对受众群体进行交流与沟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媒介融合的发起方一般为传统媒体,其利用新媒体创立的新形式平台如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进行宣传传播。在传统媒体将重点的发展方向归置于新媒体平台的同时,新媒体也应在发展中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密切合作,综合考虑传统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与发展前景,不断地推动媒介融合工作的开展,例如,阿里巴巴于2015年兼并了《第一财经报》《财经天下》《背景青年报》等多家纸媒。随着社会媒体近年来的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许多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也体现了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三)新闻传播变革简化了新旧传播的差别 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会缩小新旧媒体之间的差异性,一起向同质化发展。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会朝着创新性与实践性迈进,从而与新媒体的传播工作接轨。虽然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具备当今时代的发展优势,但是对于社会的大批量需求,传统媒体将会依旧服务于广大用户,并与新式传播媒体共谋发展。媒介的融合使得各种媒体的传播效果与效率均显著上升,从而达到了其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传统媒体需要保持一定的自身的特性,在与新媒体的整合与规范的同时,能够尽最大努力保持其内在的价值。例如,电视是传统新闻主要的载体,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也没有因此被取代。而新式媒体则是在新闻的实质内容方面编辑的更具时代特点,可以抓住受众群体的眼球,在创设的过程中,具有新颖的想法,因此新媒体在创立与发
展中要不断借鉴电视或者报刊中的多种传播手法,在与旧媒体传播方式结合后会大大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
(四)新闻传播变革满足了大众对新时代信息化的要求 媒介融合的利用,使得新闻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具多样性,并且其结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帮助其适应不同受众群的信息要求,使新闻传播工作逐渐向人性化转变。同时保障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齐飞,将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跨越式的改进;利用互联网在传播新闻的实时性,可以将新闻最大速度地传播到每个服务对象手中。同时,对新闻热点的分析与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传播手段,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目标性。对于当今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都需要确保其速度与质量,因此如何直观的体现新闻传播是其中重要的工作环节。
结论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改变、新闻运营体系的变革有利于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壮大。将信息技术科学运用于新闻传播行业,可以帮助其开拓新型媒介传播途径,更新传统媒介理念、创新媒介方式,使媒介融合与新闻行业相辅相成,为其迅猛发展迸发活力。
参考文献 尹瑞卿.浅谈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电视指南,2017(12):162. 【2】黄江伟.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浅析.传播力研究,2019,3(17):61. 霍佳斌,尹雪聪.浅析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前景.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5-16.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之第二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新闻传播产生了有别于传统播的新特征,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变化与特征是新闻传播从业者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研究,实施策略 一、引言 C-香农和W-韦弗在1949年《传播的数学理论》通过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论证了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伴随网络技术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媒体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产生了新的基本特征。 (一)新闻传播主体更加普遍,扩大了传播对象的范围 在传统媒体时代,能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是具有专业性资质的媒体机构,新闻传播的主体也是专业媒体。伴随着电脑与手机等互联网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各种软件程序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三微一端\";的发布,使得越来民众能够更便捷地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的主体也随之扩大,不再仅限于传播新闻媒体机构来发布新闻,社会更多的组织与个人也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发布中来。 早期,以新浪、腾讯、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开创了\"网络记者\";,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推出,更是加速新闻传播主体的扩大,每位用户都可以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最近在微博上爆出的高铁霸座、校园欺凌等事件都是由网友最先发布的,经过网友讨论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 (二)新闻传播内容逐渐增多,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报纸版面的有限、广播电视的时长有限,新闻传播内容都是在记者、编辑、媒体机构等在新闻价值大小的对比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下进行的对于信息的有选择采集与有选择的定时发布。但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直接发布信息,不在受制于媒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发布。加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公开与互动性的增强,信息达到了\"即时传播\";的速度。其中微博推出了热门话题榜单,将微博上实时讨论的热点话题对用户推送,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些热门话题榜单每小时更新一次,榜单上以亿为单位的阅读量证明了信息传播的实时性。
(三)新闻传播的途径变得多样化,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往往是来自传统专业媒体机构,以及与自己长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链,这种获得信息的途径不仅时效性不高,相比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显得单一。在新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更是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人们也因为新媒体平台信息获取的方便性,越来越注重在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布和获取新闻信息。在2015年走进两会,新闻媒体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对两会的情况进行实时报道。网友们也通过直播与政府官员与代表们对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
三、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的具体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变化带来的是具体内容的创新。
(一)新闻传播的形式得到创新,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影响,新闻传播的形式比较单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的形式多样话,添加了网页、AR技术以及H5等传播方式,提升了新闻传播的现场感与还原度。 在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发布\"增强现实\";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通过AR技术便可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乃至受众的参与感。新华社客户端也已经实现了对AR技术的支持,在手机上通过扫描图片和物体,实现AR报道形态。此外,2019年7月《南方日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广东日记特别策划中提供AR技术支持。读者打开客户端,点击\"扫码\";按钮,对准报纸头版的港珠澳大桥图片,选择\"AR扫描\";,就能看到动起来了的\"广东日记\";。 (二)新闻传播的媒介素养得到创新,增加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责任感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新闻媒体可以根据信息传播身为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对舆论的方向进行有效引导。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新闻受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家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与把握是多方面且不受控制的。需要新闻记者与编辑在撰写与发布新闻消息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客观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新闻事件的审核能力,考虑到新闻稿件发布之后对受众与社会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机构还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化条件,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单方面被动地接收新闻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但是传播效果有时却大打折扣。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与公众的对于新闻事件乃至传播手段的看法,进行良好互动。这不仅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面的提升,还能增强传播效果,消除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怀疑,推动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三)新闻传播的深度得到创新,实现了新闻传播的价值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由新闻专业机构掌握,新闻信息的发者较少,人们对于新闻媒体更多的是要求新闻信息的简单获取。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发布者不仅仅限于新闻专业机构,还可以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新闻专业机构获取信息的速度有时与普通大众是同步的,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机构在发布新闻信息的时候,除了要向受众交代整个事件的事实经过,还要挖掘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专业化的新闻机构除了发布新闻信息之外,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破除社会上的谣言,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要配合社会舆论进行新闻的深度报道与评论文章的发布工作。在新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实现新闻价值的深度与新闻的温度相结合,到达更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简单的新闻报道只会导致新闻报道内容发的同质化与受众浅层次的思考。新闻媒体获取受众的阅读与喜爱,就要进行新闻深度的挖掘,新闻的深度也不仅局限于社会问题的反映,还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为社会的疑难杂症进行\"号脉诊断\";。 (四)新闻传播的受众需求得到创新,满足了用户对新闻阅读质量的要求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群众接收新闻消息,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新闻机构更多的是提供大众化的新闻消息。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普通群众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接收统一的大众化信息,更多地关注与新闻机构的互动,与新闻消息发布工作的参与。在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一家新闻机构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不再简单取决所发布信息的阅读量,还由新闻媒体与受众的互动程度。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对于发布信息的转发,更多的是在文章下面进行直接的新闻评论。当然也有少数受众通过私信等方式为提供新闻线索。 此外,在大众传媒发展至今,人们不再满足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新闻信息获取,要求获得与自身行业、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实现受众群体的精细划分,对于小众性受众相对专业性的特点,提供更加深层次与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从差异化的角度满足不同群体之间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升新闻质量,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与效
果。 结束语 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新媒体技术不断融合,实现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邱晓燕.从用户需求角度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探究.传播力研究,2019(18). 钛媒体瞬眼播报.新华社推出AR新闻,把两会报道带进\"四维空间\";.钛媒体,2018.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
第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分析 第二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创新探究
第三篇:浅谈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第四篇: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定位及思考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第六篇:电视包装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挑战
第七篇:基于新闻传播叙事基础的纪录电影分析 第八篇:5G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第九篇:浅谈AI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第十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