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他时刻提醒我,要爱学生,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周沿池是我曾经的一名学生。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但眼睛里却有着狡黠的光。他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奶奶一位老人,老人家根本照顾不了孩子的学习。平时没有家长的教育和督促,学习习惯极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在学校的作业也是一拖再拖,最终一次一次不做作业。他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桌子上、书包里、脚底下都是乱哄哄的。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我批评他时,他脸上总带着不在乎的神情,但我看得出那表情背后的无奈,他是一道不受欢迎的“难题”。
造成周岩池这样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个人原因
周沿池年纪小,已经形成懒惰的行为,原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2、家庭原因
周沿池的父母都是个体劳动者,平时都在外打工,家长只有奶奶一人,老人家本身没有文化,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育能力。父母不在时,老人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外,无法对孩子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帮组。而假期父母回来时,对孩子要么就放任不管,要么就只会教孩子答案。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平时又对孩子放任,成绩一出来却是又打又骂,使得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不稳定的家庭环境,造成孩子心理上一定的恐惧感、自卑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系统的教育,养成了他懒散的生活习惯和对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 3、学校原因
周沿池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缺乏家庭教育,导致知识基础一差再差,学习成绩也不断降低。平时卫生差、作业拖拉,自然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厚爱。在班集体中他得不到温暖和关怀,没有成就感和安全感,更加剧了他被表面上对什么都无所谓而掩盖起来的潜意识中的强烈的自卑感。
为了更好地帮助周沿池,首先我对周沿池做了思想工作,最开始他是以一种抵触的情绪对待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接受了我,并向我作出承诺一定会改正错误。之后我经常和周沿池的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谈心,探讨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虽在外打工也要常和孩子电话沟通。开始几次,他的父母对我要么无动于衷,要么表面承诺,背后不实施。我不厌其烦,给他的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做着工作„„我的真诚深深地震动和感动着周沿池的父母。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们都有意识的和周沿池多接触,从学习上多关心周沿池。最后,在班级上,我要求班委对周沿池多给予帮组,安排成绩好的同学给周沿池坐同桌,慢慢周沿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许多。周沿池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对学习和卫生也比以往上心了。看着周沿池露出笑容的脸,我心中暗暗发誓,要把这人间最灿烂、最美丽的笑容永远的留住。
终于,周沿池不仅成绩上渐渐提高,而且逐渐融入了同学集体中。从他的改变中我领悟了很多: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周沿池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 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