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作者:聂勤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现状,探讨了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的理念及设计实践,对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建筑 外部空间 设计 引言: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在设计与使用过程中,要形成独有的建筑文化风格,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构建多角度的空间组合的建筑的整体性。本研究仅从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的方式、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公共化融合的开发、群体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及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支撑。 1、国内外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

关于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研究经久不衰,比如诺伯格·舒尔茨、布鲁诺·赛维等理论家都有经典的论述,而建筑师则对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有所偏爱。著名案例如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飞鸟博物馆,将建筑物的屋面作为城市空间的延续,并向城市开放;FOA事务所完成的横滨国际海港航站楼,将不同标高的屋面通过扭曲、褶皱、剖切和升降等多变的设计手法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表皮,为人们提供一个漫步和观景的平台;Mecanoo事务所则将著名的代尔夫特技术大学新图书馆的主体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楔形,其倾斜的斜坡屋面一直延伸到地面,这个草坪覆盖的坡屋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散步和休憩的场所。 国内建筑学界对建筑空间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做了众多有益的研究,对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做出了积极的设计研究。 2、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设计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的设计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始探索。首先,从理论层面,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更加趋向于由较封闭、较单调、私有化的空间向多层次、公共化、社会化的空间延伸,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其次,从实践层面,设计中应当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基地地形条件、区位条件、城市立体交通系统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公共建筑更深层地融入城市生活及景观;再次,从建筑师塑造精致城市界面的使命感的层面,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要立足于人性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外部空间的创造,而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多数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或发展中阶段,在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1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的方式

①建筑契合地形。建筑主动适应特定地形,如前述横滨国际海港航站楼、代尔夫特技术大学新图书馆及著名的夕照山公园等均属此类。②建筑立体开放。建筑主动向城市开放,缝合城市景观,俨然成为城市的一处立体开放景观。如日本著名的六本木难波公园( Namba Parks) 以及安藤忠雄设计的飞鸟博物馆等。

2.2公共建筑地下空间的公共化融合的开发

在国内,大中城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尤其重视,采取卓有远见的开发方式是达成的共识。其一,从城市系统性考量,避免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各自独立。在城市核心区注重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做到与商场、酒店、写字楼、地铁等顺畅连接,便捷有序,如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国金中心,利用地下空间很好的衔接了商场、酒店、写字楼、地铁等。其二,从功能复合性及地下空间景观方面考量,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应多功能的复合,如位于杭州钱江新城市民广场的地下商业街,有序的串接市民广场、地下商业街及钱塘江观景平台等,避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脏乱差及功能机械化。其三,从无障碍、人性化方面考量,地下空间的开发要体现对\"人\"的充分关怀,比如注重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合理组织城市陈设、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便利等。

2.3群体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

当前,公共建筑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商业综合体、电子商务城、总部经济区等,公共建筑向群体建筑、城市综合体方向发展。这些群体建筑呈现体量大、空间复杂、人流量多、交通错综等特点,应注意解决如建筑外部空间匮乏、开放交往空间较少、外部空间的人性关怀较低、景观单一、建筑间的联系割裂等问题,让群体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品质。

2.4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的人性化设计

当今的中国,社会愈加进步、城市愈加文明,关于人性化设计、无障碍设计、精品城市等常被提及,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必然走向人性化设计之路,以应对精品城市建设、人口老龄化社会及对市民充分关怀等。哥本哈根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在于\"步行优先原则\" ,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扬·盖尔教授概括为: \"一个一度以汽车为主的城市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漂亮、更少污染和更少噪音。这种更亲切的新型市中心表达出了一种良好的开放性,城市现在被更多的人以新的方式使用着\"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设计案例与探索

3.1 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城工程( 一期) 方案

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城工程( 一期) 位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内,是无形市场网上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将建成为全球网货配送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及国内规模、设施、政策、环境等最优的电子商务园区(见图 1) 。设计中我们充分解读城市设计,优化空间结构。

建筑群沿东西向的步行商务景观轴和南北向的次轴依次展开,分别由 10 栋形态各异的建筑组成。方案通过位于二层、三层的景观大平台连接各产业楼、综合楼、宿舍、数据中心、展示中心以及配送中心等,形成具有统一连续界面的特定城市景观。下沉式商业步行空间与一、二、三层的公共空间相互交错互动,共同营造富有戏剧化的空间,处于空间之中的人们通过楼梯、扶梯实现上下间的流动。人性化景观平台的设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块内相对人车分流。大平台向各方伸张通过景观坡道、楼梯、扶梯和地面连接,并向东一直伸展至景观核心区,强化建筑群与城市公共景观的衔接。

我们在本案设计中,首先,有意识将公共建筑地下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开发理念贯穿于设计之中,将处于主体建筑庭院内的地下空间敞开,形成完整的地下商业街区,与地上空间无异; 其次,我们将功能各异的群体建筑外部空间通过位于二层的大平台串接,形成有机整体,方便各建筑间的联系与互动; 再次,我们尤其注重建筑群与城市景观公园\"人性化\"连接,大平台跨过城市道路,延伸至城市中心公园,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怀。 4、结语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形式多样,对其理论研究经久不衰,意义深远。而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的实践与研究,使建筑与城市无间契合,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演绎成为城市公共趣味生活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杨金莎.建筑师的城市视角---城市公共化的建筑外部空间[D].天津: 天津大学,2010. [2]杨茂川,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6(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