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来源:乌哈旅游


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21 更新时间:2005-10-13

小学教学工作要坚持以课堂为核心,工作过程及质量以管理为保证。为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和评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工作过程要求。

一、备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环节。

备课是教师深入钻研大纲、教材,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工作过程。因此备课充分是上好课的保证。

备课包括: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一)学期备课

即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发展总目标。 步骤要求:

1、教师接受教材后,一周内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系统性。 2、认真研究大纲对本册教材内容的要求。 3、认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

4、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学期学科计划包括:

1、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2、学期教学总的目标要求,即:知识、能力、思想品德三个方面。 3、综合情况分析,提出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4、制定各单元的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5、复习考查的安排。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是在学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本单元知识教学之前,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工作过程。 单元备课包括以下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 2、本单元课时内容及安排(进度)。 3、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所需的教具等。 4、复习和测查的安排。

单元本科的以上内容应写在课时备课之前,是本单元的整体备课。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为完成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课时内容的教学方法及完成课时任务的准备过程。 课时备课包括:

1、课时教学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 2、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4、教学教具的准备。

5、练习设计。

、课后小结。7、板书设计。6.

课时备课,即教案,要求即设计教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学。

备课时老教师的教案可略写,青年教师的教案要想些,无论详略都应包括以上内容。课时备课应提前一周完成。 (四)、复备课

复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一天的熟悉教材和教学环节的工作过程。

复备课的任务是:对教案做出局部的修改和调整,检查教学具的准备情况,把课时计划安排变成教师进行教育学的自觉行动。

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再行集体研究。备课应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应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队最主要的问题,如,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上课

上课即课堂教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形成素质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争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密地组织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2、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正确地阐述教学内容,讲清基础知识,设计好基本的技能训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保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3、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具、学具,尤其是电化教学设备,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

4、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中途不离开教室。

5、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工整,尊重学生,不斥责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教师在每节课后要进行课后自我校节、自我评价,总结本届课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课后小结要挟在教案后面。 7、落实南口学校教师课堂十要十不要。 三、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教与学的效果,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骑着重要的作用。 (一)、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要适量 (1).课堂练习要当堂完成。

(2).家庭作业: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二年级不超过30分钟;三、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所限时间以一般学生能力为限) 2、作业形式 (1).阅读、思考 (2).口头练习 (3).书面作业 4).观察实验

3、布置作业要有层次

(1).优等生,适当留一些综合性、灵活性较大的题目。

(2)学习困难大的个别生,可布置谢罪基本的达标内容,其它为选做内容。 大多数学生要完成全方位要求的作业。(3). (二)、作业的批改

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认真及时的批改,正误标记要明确统一;用评语进行批评鼓励;用等级分数评定成绩。

2、批改做也有记录,不同情况要分清。重点问题和错误,分析原因定补救。学生作业要完成,有了错误要改正,不能完成要批评,复批评价要跟上。

3、普遍问题记心中,改进方法来争,完成作业困难生,加强辅导不放松。 4、学期作业要展评,规范要求要讲明,培养学生好习惯,刻苦努力争标兵。 四、辅导

辅导是对学生的帮助于指导,辅导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外辅导尤其是要抓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提高。

1、对优等生可根据其特点,加深和拓宽知识、发展特长,鼓励他们参加是和于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课程。

2、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只是漏洞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帮助指导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任课教师要利用早自习和课余时间主动地对所教学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指导复习、玉溪和完成作业。 五、学期考核

学期末要给学生作出综合评定,认真填写评价手册,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科评定: (一)、平时成绩 1、平时作业成绩。

2、平时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成绩。

(二)、单元形成形成性检测,期末综合性检测成绩。

(三)、期末总评成绩:即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单元检测成绩、期末综合成绩,按2:4:4的比例进行总评。

一 教案:﹙10分﹚

⒈ 教案中达到每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到实处。﹙2分﹚

2.重点、难点突出,且分清找准本课重、难点。(1分)

3.教学仪器,教具准备与该课堂内容相符,能使用的一定要使用。(1分)

4.要有详细的教学过程,要注明本节是第几课时,要能体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4分)

5.教学后记,每一节课后都要及时写出教学后记。(1分) 6.书写认真、规范。(1分) 二 讲课:(10分,每一小项1分) 1 教学设计:

① 教学目标准确,符合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个性差异。(1分) ② 正确把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1分) ③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1分) ④ 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愉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实现。(1分) 2 教学行为:

在学习指导上要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语言要准确,有激励性和启 ⑤. 发性。(1分)

⑥ 及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指导学生自我评价。(1分) ⑦ 教师素质,教师要有健康的心态,有爱心,求上进,有较宽的专业知识,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使用普通话,板书合理,书写规范。(1分)

⑧ 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学习活动,且方式多样,时间充分。(1分) ⑨ 课堂气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平等、积极。(1分)

⑩ 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师生状态较好。(1分)

三 作业批改与辅导(10分,每一项小项1分)⒈作业布置要有科学性,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分)

⒉作业本干净、整洁,无乱涂乱画。(1分) ⒊作业全批全改,即每位学生的所有作业。(1分)

⒋作业批改及时,即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完成,且批改要有日期。(1分) ⒌作业批改要有激励性的批语,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不同类型的批语。(1分) ⒍作业批改无评判错误。(1分)

⒎作业有错误的要有及时纠正的痕迹。(1分) ⒏作业批改要有批改记录。(1分)

⒐要对后进学生有辅导安排或计划。(1分)⒑有辅导内容,体现后进学生的学习过程。(1分) 四 考试(70分)

每学年进行两次期末考试(平时教师自行安排的测试除外)教师所担任科目的成绩的70%为考试栏目得分。

综合以上各项得分,即为该教师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应得分数。

实验小学教学常规制度

一、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1、有基本指导思想

2、有一学期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教材分析) 3、有较全面的教学目标。

4、有对学生知识、技能、智力现状的分析。(学情分析) 5、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6、有课时分配及教学进度。

7、有重大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参观、实验、考试等。 二、备课

1、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力求掌握本学科在小学阶段及各个学期要达到的目标。 2、深入了解学生,科学确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3、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充分准备教具学具及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 5、语、数学科提前3天备课,其它学科提前一周备课。 6、备课节数=周课时数×80%(低年级75%) 7、具体要求 (1)语文学科

①教学内容 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③教学重点、难点④教学过 程(作文设计可安排在其中).

⑤课后小结 ⑥板书计划 (2)数学学科

①教学内容 ②教学目标 ③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④教具、学具准备

⑤教学过程(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等)⑥板书计划 (3)其它学科

每课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自主探索、过程清楚、练习和板书设计合理。 三、上课

1、提前2分钟候课,清点人数,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关门上课,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2、课中不许会客、接电话以及做一些无关的事情,不能随便进出教室,凡教学所需用品课前要做好准备,不许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出教室拿。

3、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擅自停课、调课、化课,特殊情况调课,必须经教务处同意方可。 4、课堂上态度要和蔼可亲,不准乱拍讲台,不准训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把学生赶出教室外,对偶发事件要妥善处理。

5、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计划进度上课,无教案不得进教室上课,练习、测试时教师要跟班,不得让学生放任自流。

6、上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习伙伴的角色定位,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7、课堂上既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8、教师必须坚持说普遍话,写规范字,作好学生的表率。

9、仪表庄重大方,不许穿拖鞋、短裤、背心上课,不准坐着上课。

10、课毕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反思教学的得与失,每学期写出5篇以上高质量的有借鉴作用的教学反思。 四、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体现新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2、对学生作业的格式以及完成时间要提出明确要求,每次作业要标出日期、次数,作业内容和份量同年级基本一致。

3、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少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课堂作业基本在课内完成,语数家庭作业时间之和不能过长,高年级不得超过一小时,中年级不得超过四十分钟,低年级和艺体常科目原则上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4、布置作业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考虑一般学生的同时,还要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跟得上。

5、作文写话的次数按教材要求完成,日记高年级20篇,中年级15篇,二年级10篇,摘抄每学期高年级30面以上,中年级20面以上。数学作业一天一次,其它各科作业一课一次。 6、对于布置的各科课堂作业,教师要认真及时地进行批改,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督促及时改正,不得长时间积压和不改,更不允许让学生和家长代替教师批改作业。

7、作业要全批全改,低年级提倡面批面改日记批改率每生达50%,各课堂作业在学生下次作业之前都要批改完毕。

8、学生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格式美观,教师批改要统一使用红墨水,字迹不能潦草,语句要通顺,意思要明确,不能有过激的语言,并写明批改日期,做好作业批改记录。 9、作文批改要求:

⑴作文本的第一页要写好目录。如:

下次作文前学生应在等级栏内填上本篇作文教师所给定的等级。

⑵统一要求作文格式。题目要定在本子的第一行适中位置,正文与题目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应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破折占两格),一行开头第一格不打标点符号。

⑶全期每个学生的作文批改采用三种形式:精批(更正错别字,疏通句子,有眉批和尾批);略批(更正错别字,疏通句子);自评与互评。 附:作文批改一览表 ⑷统一作文批改符号。

①“……”着重号:标在文中用得好的词语下面。

②“ ”波浪号:标在文中叙述描写生动、精彩的句子下面。

③“×”叉号:用于错别字下,教师在右边空白处画“ ”,学生改正后,教师再封口。 ④“ ”“ ”增补号:用于添字或添句。 ⑤“ ”颠、倒号:标在颠倒的字句间。 ⑥“ ”斜线删去多余的文字。 ⑦“——”删除号:删去多余的句子。

⑧“ _____ ? ”病句号:指出病句,划在句子下。

⑸一、二年级看图写话,要求疏通文句,批明日期,标明等级。

⑹各科作业的评价为四等。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等级和日期写在每次作业后的右下角即:等级/日期(书写不超过三行)。作文的等级一律写在文章标题的右上角。 五、辅导

辅导必须坚持个性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确定对象、确定具体内容和制定可行措施。

(1)对优等生的辅导

①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举办专题讲座,适量选修课程。②出墙报、刊物和开展各科学科竞赛活动③给他们自由支配时间,选作一些练习或实验。④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2)后进生的辅导

① 做好思想教育,重在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②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③督促学生完成各科作业,对于他们的作业要求全部批改,争取面批面改,便于了解他们的缺陷。 ④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并定期进行检测。 ⑤加强与家长定期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六、考试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由年级和学校各组织一次学生文化素质测试。 2、命题要科学,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3、针对不同学科,灵活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考查等考试方法进行文化素质的综合评价。 4、严禁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