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娟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佛山,528031
内容提要:石湾窑陶器的生产在明清两代极其繁盛,大量的陶器出口国外,尤以东南亚国家为多。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在越南的石湾窑陶器均由中国出口,近来笔者通过对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越南本地制作的石湾窑风格的陶器更多。因为不少祖籍南海石湾的华人居留越南,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制作陶器并在本地销售,产品涉及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中的茶煲行、缸行、黑釉行、白釉行、横耳行、花盆行等。广东石湾不但输出商品,更输出制陶技艺,在胡志明市生产的石湾窑风格陶器是石湾窑的外延部分,也是石湾陶工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的贡献。关键词:石湾窑 胡志明市 华人 瓦脊
黄燕芳在《越南胡志明市穗城天后庙》一文中提道:“天后庙瓦脊上有‘宝源窑造’和‘同和窑造’的款识,宝源窑与同和窑应是广东石湾窑光绪年间的窑口,可惜目前找不到资料。”[1]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一书中收录了两幅越南西贡天后庙的瓦脊图片,标明是光绪戊申(1908)“宝源店造”和“同和堂造”。[2]这些记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在石湾所有做瓦脊的作坊里,没有这两家店号。为了解具体的情况,笔者对越南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的制陶情况进行了考察。
胡志明市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面积2095平方千米,现有人口700多万,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也是越南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一全国,为纪念越南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胡志明,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此次考察以胡志明市为主,同时也走访了旁边的平阳省那条市等地区。
一、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的石湾陶及石湾风格陶
(一)陶塑瓦脊
[3]
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有很多华人建的会馆,不少会馆的屋顶上有石湾陶塑瓦脊装饰。最初建立会馆是在明末清初时,不少华人乘坐帆船到越南经商。由于海运艰险,商船上多供奉海神,以求神灵庇佑。帆船行船须看季节风向,吹北风时归中国,吹南风时往越南。每年等待转风向的时间有几个月,
[1] 黄燕芳:《越南胡志明市穗城会馆天后庙》,《石湾陶》2014年第2期。[2] 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彩页第11、21页。
[3] 石湾陶塑瓦脊,又称“花脊”,用于屋脊或墙头装饰,始于明代。它是装饰在屋脊上方及两端的各种人物、鸟兽、虫鱼、花卉、亭台楼阁的总称。按位置和结构有正脊、垂脊、戏脊和博脊之分。其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故事,如“八仙过海”“六国大封相”。除此之外,还在屋脊的正中置放一颗宝珠,两边饰以双龙或鳌鱼,汇成“双龙戏珠”形象,瓦脊两端饰以龙吻,垂兽饰在垂脊两端,此外,还有日神、月神、仙人或狮子、麒麟等陶塑。
089
文物天地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因而有人倡议集资兴建庙宇供奉神灵,兼作会馆,供商旅栖身。会馆以祀奉
090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天后和关帝为主。后来,由于中国时局动荡,有些商家不再回国,于是定居于此。嘉隆帝统一山河后(约1802),准许华侨以语言区别划分帮制,组织公所,推选帮长自治,因而产生了七府(广州、惠州、福州、琼州、漳州、泉州、
1
○潮州)、五帮(广肇、潮州、福建、客家、海南)及明乡帮等组织,他们分别建有会馆。[1]
堤岸(Cholon)最早的华人会馆是七府天后宫,位于胡志明市第五郡阮廌街,由七府的华人共同兴建,主要供奉妈祖。现存建筑上的瓦脊有“粤东吴奇玉造”款,时间为“光绪巳卯五年(1879)”;另一组瓦脊有“和利祥造”款,时间为“癸巳年(1893)立”,两条瓦脊都是重修时加建的,前者从广东石湾运来,
2
图一 陶塑瓦脊
1. 越南胡志明市穗城会馆;2.三山会馆宝源窑制作的瓦脊(照片由谢志雄提供)
后者由越南本地窑口烧造。
七府天后宫对面有穗城会馆天后庙(图一,1),在这一带众多华人会馆中它规模最大、建筑装饰最丰富。推测始建于1760年,后多次重修。正殿和二、三进屋顶都有艺术瓦脊,保存完好,有“宝源窑造”“同和窑造”的款识,并有“光绪戊申(1908)”“戊申年立”的年款。穗城会馆于1993年获越南文化新闻部颁发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公认书》。
位于胡志明市第五郡第十二坊鸿庞街184号的福安会馆有“同和窑造”款瓦脊,瓦脊上还有“梅山”落款;第一郡梅氏榴街73号玉皇殿福海寺瓦脊上有“富定同安窑造”“光绪辛丑年(1901)立”款;第五郡赵光复街118号三山会馆天后宫瓦脊上有“左关陶昌窑造”“丙辰”(1918)款;河内市还剑郡帆行坊22号粤东会馆瓦脊上有“均玉店造”“民国拾年辛酉(1921)”款;同塔省沙沥市第一
[1] 〔越南〕李文雄、崔潇然、曹信夫:《西堤年鉴》,万国公司1949年,第35页。
坊陈兴道街143号七府天后宫瓦脊上有“南利安窑造”“光绪十二年(1886)”款;前江省美荻市第二坊郑怀德街101号调和亭瓦上有“和利祥造”“壬辰年(1892)立”款等。据统计,越南现仍保存1
2
约30多条瓦脊,约有20条在胡志明市。大部分会馆的瓦脊建于20世纪初。会馆瓦脊上的款识属于中国石湾窑的有“梁美玉店”“粤东吴奇玉”“均玉店”“粤东宝玉店”共4种。属于越南本土生产的有“同和窑”“南3
4
利安”“左关陶昌窑”“泰图二 石湾窑风格的日用陶器
昌和”“和利祥”“利昌1.胡志明市“广和昌”款粥煲(照片由谢志雄提供);2.越南胡志明市梅山陶瓷生产的石湾风格的日用陶器;3.中国石湾窑生产的清代镂空花几(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4.越南那条市生产的花几
窑”“益源”“同安窑”
共9种。[1]而在越南本地生产瓦脊的作坊中,以宝源窑生产的瓦脊最多,质量最好(图一,2)。
(二)石湾窑风格的日用陶器
1. 煲类
陶制的煲类坚固实用,耐急冷急热,是以往家家必备的炊具,胡志明市过去也大量生产石湾风格的茶煲、饭煲和粥煲。茶煲(广东习惯称药煲为茶煲),器身为素胎,外形与石湾清代和民国茶煲行所产的茶煲十分相似,只是煲身较扁较厚,嘴(流)向下弯曲的角度较大。有“同和”“广和昌”“同源”“宝源”等款识,落款在煲身上部近流的位置。还有粥煲,与石湾的横耳行粥煲比较,手柄较直,煲盖中间无孔(图二,
1)。饭煲则与石湾的非常相近。煲类名称有些也沿袭了石湾的叫法,如“茶煲”(药煲)、“云顶”(一种中等尺寸的粥煲)、“边罉”(饭煲)等。
2. 容器类
胡志明市现存大量盅、壶、缸、埕、盆等日用陶器(图二,2)。盅用于盛储盐、糖、猪油等,外形大小与石湾黑釉行的平盅类似;酒壶,为玉壶春瓶的外形,多上黑釉,石湾称为“五加皮酒樽”;小油壶,绿釉或者黑釉,用于装酱油或者醋类;缸类,形制与石湾缸行的缸一样,但大小、尺寸不如石湾丰富,
[1] 资料由香港中文大学马素梅提供。
091
文
物天地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宝源窑”且多为二缸或三缸(口径25~30厘米,高30~40厘米),上酱黄色釉,古朴而艳丽,这种釉色在石湾窑多用在塔类(一种装腐乳的罐子);茶缸,缸形器身,靠近底的部位有流,设有开关装置,有些上面还有汉字“桑枝茅根水”字样,估计用于凉茶铺卖茶;药酒樽,器形较大,一般以龙嘴作为壶流,
092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器皿上配以人物、花鸟等浮雕装饰,盖顶塑有圆雕狮子或瑞兽,有些还有“跌打药酒”字样,釉色多彩鲜艳,图案生动精致,既是坚固耐用的实用器,又是精美的艺术品。
3. 园林陶瓷类
包括花几、花盆和坐鼓等。花几也称花架,用于放置花盆,在越南看到很多老照片都有这种石湾窑风格花几的影子。现存世最多的石湾花几多为六棱形花几(图二,3),上部和中部鼓起,下面有六角形底座,中间较直身,以镂空手法装饰时花、蝙蝠等喻义吉祥美好的图案。越南现在仍生产这类花几,4)但花几上部的鼓形变为平面(图二,。此外还有象墩(花几的一种,大象背上有一平面可放置花盆)、鼓形花几等。花几一般与花盆配套,越南制作的花盆丰富多彩,部分仅上釉装饰,如绿釉、白釉、蓝钧釉等,部分贴塑花卉或者用书法进行装饰。坐鼓是一种坐具,多露天放置,有仿树头、仿竹形,还会配上陶瓷桌子。此外,还有墨碟、枕头、水盅等日用陶器。
○(三)生产石湾窑风格产品的产区
1.梅山陶瓷(产区)
历史上的堤岸在今胡志明市第十一郡森德街与炉啸街一带。Cholon又称“”(是喃字,
喃字是越南人根据汉字所创的文字)(图三),有“街市”的意思,Cholon商业兴旺,贸易频繁,很多华人居住在这一区。梅山位于 Cholon区,这里原来有高棉恩尊寺(也称梅丘寺),寺内有老白梅树。19世纪初,越南阮朝嘉隆皇帝在这里建梅山炮台。寺前的马路原称梅山街,梅山街有很多制陶作坊,故有梅山陶瓷(gom cay mal)的叫法。[1]现在可以确定的梅山制陶店号有:梅山同和窑、左关陶昌窑、富定同安窑、炉庵街宝源窑、兴利窑、和利祥、南兴昌窑、益源窑等。同和窑原址就在梅丘寺(现为军营)旁边(图四)。宝源窑现已改为学校,仍有原宝源窑工人的后裔住在学校附近的街区,街心还供奉着一尊当时保留下来的社佛。由于都市化的影响,梅山陶瓷产区约于1945年完全停止生产[2]。原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邓文胜认为:梅山陶瓷(产区)这种称谓不合适,应称为“堤岸陶瓷(产区)”或者“西堤陶瓷(产区)”较为恰当,因为梅山陶瓷产区的范围是不确定的。[3]
2. 那条陶瓷(产区)或后梅山陶瓷(产区)
那条市位于平阳省,离胡志明市区30多千米。1940—1975年,梅山陶瓷的部分生产者迁至位于郊外的平阳省那条市制陶。原来在那条市制陶的作坊来自三个地方:一是广东陶,做五彩釉的陶器,店号有泰昌和、广和昌、广合兴、兴纶泰、利合窑、兴隆窑、广合成等;二是潮州瓷(源自潮州枫溪),种类有缸、茶煲、黑釉、白釉花瓶、茶壶等,店号有悦安、吴荣发、林陶昌、香成、成安、新裕春、玉昌等。三是福建陶(客家),大多数做盆、海南缸等。当时广东人制陶有两大著名的店号—泰昌和、广和昌。早期在那条市的广东人只是做一些日用陶器,西贡的师傅不让他们做瓦脊,后来梅山不做瓦脊,才
[1] 〔越南〕庆和、翠娥:《梅山陶瓷的美感》,《西贡接市报》2008年12月号。
[2]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刘金钟,胡志明市人,华人学者和教育家李文雄的外孙,李文雄著有《越南文献》、主编《西堤年鉴》,刘金钟精通中文和越南文,并对胡志明市的陶瓷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3] 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邓文胜口述。
让那条的陶工做,但是在那条做的瓦脊比在梅山时期逊色。[1]
3. 边和陶瓷(产区)
位于同奈省边和市,胡志明市以东约30千米,是越南南部重要的陶瓷产区。边和早期做的陶瓷似梅山的陶瓷和那条的陶瓷。有资料显示,19世纪末,边和有10图三 胡志明市福安会馆瓦脊上有喃字款识
个陶窑,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华侨手里。[2] 20世纪初,边和设立了百艺学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1923年,百艺学校聘请了一对法国夫妇Robert Balick和Mariette Balick)来执教陶艺,他们融合东西方艺术之长,使边和陶瓷产区发生了改变,边和陶瓷开始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该校现为同奈装饰美术商业学校。[3]在胡志明市许多地方可以见到边和生产的图四 越南明信片上的同和窑(照片由刘金钟提供)陶瓷,有些市场入口有边和
陶瓷产区制作的陶瓷壁画,壁画上塑有反映该市场特点的动植物和市场的名称。胡志明市美术馆用了很多边和生产的陶瓷栏杆和陶瓷柱子,釉色蓝中透着白和绿,蓝白绿纹理相互交错、斑驳陆离,与法国建筑风格的黄色外墙互相辉映,非常美丽。这种蓝绿融合的颜色在石湾花盆或者花几上常用。
二、广东石湾陶与胡志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石湾风格陶的区别
(一)陶胎不同
越南制作的石湾窑风格陶瓷,原料与石湾基本一样,都是用黏土和岗沙或瓦粉(将没有烧成功的素胎陶瓷加工成粉状)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练泥,但因两地原料中所含的成分不同,烧成的温度不同,两地工匠烧制技巧也不同,使越南梅山陶瓷(产区)与石湾窑各有特色。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梅山陶瓷(产区)的陶胎偏白,质地较同时期的石湾陶器更致密、厚重。虽没有做具体的检测,但估计与
[1]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2] 资料由马素梅提供。[3]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
093
文物天地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094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图五 胡志明市广肇会馆美玉店造的瓦脊局部(照片由刘金钟提供)
图六 胡志明市广肇会馆宝源窑造的瓦脊局部(照片由刘金钟提供)
越南所用的泥料含铁量较低、加入的岗沙或瓦粉较细有关。相比起来,石湾窑同时期的陶器胎质偏灰、较轻和薄。但也有个别非常难辨别,有一兴利窑的盖罐(在石湾窑又被称为“企盅”),大小厚薄与石湾无异,底部涂了石墨护胎,如果没有“兴利窑”的字款,很难分辨出是中国石湾还是越南所产。
(二)釉色的异同
在胡志明市,我们能一眼判认出石湾窑风格的陶器,除造型外,釉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石湾釉色主要有黄、绿、蓝、黑等颜色,特点是古朴浑厚、自然流畅、变幻淋漓,表面没有刺眼的“贼光”,光泽厚润而温和。这归根于两个原因:一是用植物灰调制基础釉。石湾用的灰釉是主要用稻草灰和桑枝灰调制成的基础釉,这种釉又称为水白釉。水白釉烧成温度范围广、乳浊度好、色泽温润洁白,烧出来是白色的,可作为白釉使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其他釉色的基础釉,加入发色的氧化金属,就可调出各种颜色的釉来。二是用木柴烧制陶器。以木柴烧窑时间长,釉的化学反应速度慢,而且木柴含有大量的钾,它与陶釉配方里易挥发的原料在窑内混为一体并缓慢转换,使陶器表面产生一种特别温润的效果。另外,因为柴窑是人工控制,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产生窑变现象,若上釉时特意上多层釉色,成为复式釉,釉色就会变幻多样,这也是石湾釉色的一大特色。
在胡志明市看到的釉色,有石湾传统釉的特点,尤其是蓝釉、绿釉和黄釉。蓝釉,在石湾又称为宝石蓝或鬼面蓝,极为浓艳而厚润,一般用于花盆、栏杆或者瓦片的烧造,其他窑口则较少用这种釉色。绿釉则是一种纯朴而带黑点的草绿,是石湾花盆行和白釉行最为常用的釉色。酱黄釉在越南较多用在缸上,有些酱黄偏浅,近似黄色,偏深则近似褐色,酱黄釉在石湾大量用于面盆或糕盆类。虽然胡志明市的陶器外观与石湾的很相似,但认真观察,仍有差别,而且它们上釉较薄,颜色偏浅,与石湾传统比较浑厚的釉色也有不同。
(三)瓦脊在工艺上的区别
石湾瓦脊无论是花卉还是人物,使用的技法主要有贴塑、捏塑、捺塑、刀塑几种,有时甚至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法,但采用最多的还是贴塑技法。贴塑的工序是先用模具印出配饰或局部,如人物的腰饰、带饰、帽饰、头饰,动物的羽毛、角、鳞片,花卉的叶、花瓣等,然后将其粘贴于陶塑的主体上,组成一
件完整的作品。这种技法使得作品层次分明,有明显突出的大体面和远视效果,有很强的装饰性。越南所制作的陶塑瓦脊,同样运用了石湾窑的技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尽管陶塑手法源自石湾窑,但两地技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两地作品有差异。通过胡志明市广肇会馆前院左右墙壁上的瓦脊,可以看到石湾与越南瓦脊、石湾与越南陶塑技艺的区别。左边一组是“光绪十三年(1887)”石湾“梁美玉店造”,另一组是“西堤宝源窑”于“民国辛酉(1921)重建”。石湾美玉店很纯熟地运用了以贴塑技法为主的塑造技法,人物的衣服流畅自然,配饰丰富华丽,尤其是以贴塑飘动的胡须、衣饰来表现人物身份角色和身段动作,虽夸张但又不失自然,活灵活现,有较强的感染力(图五)。宝源窑所造人物和场景装饰也很丰富,有很多原创性的人物形象,但是塑造技法不如石湾窑的纯熟潇洒,人物的动作也不如石湾窑的灵活生动,表情也木讷呆板一些(图六)。此外,石湾窑的陶胎较暗,浅灰偏黑,而宝源窑的陶胎较白,偏黄,泥质较为细腻。石湾窑的釉色较为均匀、沉稳、厚重,色调偏深,而宝源窑的釉色偏浅、较鲜艳,这与陶胎的颜色也有关系。
三、石湾陶工后裔在胡志明市的发展
追溯华人在胡志明市的历史,根据《西堤年鉴》记载:1679年,高雷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平安,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率领战船50艘,士兵3000余人,南投沱澡(越南蚬港)请求收容,阮太宗下令陈上川等人南下开发。1698年,阮宪宗设都督府于嘉定城,在边和一带建镇边营,西贡堤岸一带建藩镇营,招募流民划分社村坊邑。其中重点提到“凡华侨苗裔之居于镇边营者则立为清河社,其居于藩镇营的则立为明乡社”。此后,中圻南部与广平、广义两省的人民,络绎徙入南圻(南部),开垦荒野。1813年,……广福泉漳潮琼徽等七州侨胞,到来经商日多,东沿西湫街入堤岸旧市平西街市,建筑铺户,发展所业,至1814年旨准华侨以言语习俗的区别而划分帮制,组织各帮公所。[1]可见,17世纪,有华人来到越南南部地区进行开发。17世纪末,华侨已经在西贡堤岸及附近的边和一带形成规模,故此成立清河社和明乡社进行管理。后来堤岸日渐繁荣,进入的华侨也不断增多,1814年华侨被批准划分帮制进行自治。
最初开埠时,西贡和堤岸两地仅有数千人。1865年,法国辟西贡为商港,西贡有人口8000人,堤岸有人口1万人。1942年西堤联区成立,人口50万人,1949年达到150万人,其中华侨约有20万人。他们大多聚居在堤岸,所以堤岸有“华人城”之称。[2]据资料显示,华人在胡志明市的经营有以下特点:广肇人专营杂货、机器、旅店;潮州人专营粮食、茶业、农业、食品;福建人专营废料收购、生产香火明器;客家人专营中药;海南人专营茶点、酒楼。[3]
石湾及周边地区去的人在越南多从事制陶。在胡志明市的穗城会馆和广肇会馆的瓦脊上有“番邑何滔作”的款识(图七)。据了解,何滔是广东番禺人,他与很多华人一起到越南,其中有人是瓦脊师父,何滔向他们学做公仔(陶塑人物),他曾在泰昌和做制模工作,也在宝源窑制作瓦脊,何滔的第四子和第三子都在宝源窑工作,其孙在泰昌和工作。在穗城会馆,有一组脊饰有“顺邑陈灶华作、陈华生绘”的款识,此脊由二人合作,一位塑造脊饰造型,另一位负责上釉。在广肇会馆瓦脊上还有陶工陈锦的名字(图八)。他是广东顺德人,也是专做公仔的,他的儿子陈醒和陈精,人称“大奀”和“细
[1] 〔越南〕李文雄、崔潇然、曹信夫:《西堤年鉴》,第5页。[2] 〔越南〕李文雄、崔潇然、曹信夫:《西堤年鉴》,第5页。[3]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
095
文
物天地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096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图七 胡志明市穗城会馆瓦脊上有“番邑何滔作”的款识(照片由刘金钟提供)
图八 胡志明市广肇会馆瓦脊上“顺邑陈锦作”款识(照片由刘金钟提供)
奀”,也做公仔,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展示。以上是通过采访老人了解到的情况。[1]
我们还走访了当地仍在制陶的石湾人后裔冯健泉、冯健烽兄弟。冯氏的祖父辈来自石湾,原来在石湾制模,来到越南后,仍以制陶为生。冯氏兄弟现年50多岁,其祖上约在七八十年前来到越南,经过长时间的资本积累,冯氏的祖父买进6000多平方米的地块,建起作坊和窑炉,以“兴隆窑”作为品牌,制作和经营陶瓷。到父亲冯佳明一代,改店号为“冯源昌”。他们起初建龙窑烧陶瓷,后来改良为阶梯窑。几经改建,现在阶梯窑分为14个室,每室长约2.4米,高约2.4米,全窑总长约35米。烧窑时,在炉头烧火24小时,用柴约40码吨(计重单位,1码吨=400千克),侧面火眼投柴每室烧6小时,用柴6码吨。每烧一窑约用19吨木柴。冯源昌窑的产品以花盆、花几、象鼓等园林陶瓷为主,也做一些烛台、挂壁等工艺品。釉色以蓝、绿、白、黄为主,以植物灰配釉,产品工艺精湛,釉色鲜润。大部分都是石湾花盆行风格的产品。
在胡志明市龙华寺楼梯扶手陶塑装饰上书有“广合兴窑出品”“戴顽君设计”“潘剑飞制”等字样。经调查,“广合兴窑”在那条市;戴顽君是一位中国访越的书画家及雕刻家,他于1940—1950年在越南教授美术;潘剑飞是石湾著名陶艺家潘玉书的儿子,他于20世纪30年代末来到西贡,以制陶为生,在西贡娶妻并育有多名子女。在泰昌和的大奀(陈锦儿子陈醒)认识潘剑飞,称潘氏以自雇形式工作,能制模,工作模式通常是先收一半订金,完成后收取全部工钱[2]。
广东石湾与胡志明市地理环境相似,都位于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上,气候温暖湿润,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对于生活在珠江三角洲一直以制陶为生的石湾人来说,这样的环境很适合他们定居并进行生产和生活。
[1]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2]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
四、石湾陶对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因为广东与东南亚地区相邻,中国的陶瓷器自宋代就开始外销到东南亚地区。广东的石湾陶器因价廉物美,出口数量很大。大量输入东南亚的陶器,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真腊风土记》记载“真腊‘盛饭则用中国瓦盘’”[1],真腊古国是扶南的属国(扶南,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日柬埔寨的全部国土、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石湾人来到胡志明市做陶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越南人购得低价的日用陶器。如前文提到的兴利窑,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在1997—1998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报告指出:兴利窑第一阶段是18世纪初至18世纪后期,产品主要为粗陶,多为有盖的圆形海南大沙缸,由客家人生产。第二阶段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 产品主要为满足西贡、堤岸民众日常需求的陶器,产品类型有面盆、大盆、边钵、茶煲、塔、缸、埕、花盆等,由广东石湾人生产。第三阶段是由福建人主持的一小段时间,主要为西洋化的瓷器产品。[2]其中以第二阶段石湾人生产的时间最长。
(二)迎合了当地华人的心理需求
石湾窑所制的陶器,一方面适合这些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陶塑艺术也迎合了当地华人的心理需求。瓦脊以粤剧剧目作为创作的参考,将一场场好戏凝固在屋顶上,表现一个个热闹喜庆的场景,这些与华人的观念和习惯吻合,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不但穗城会馆和广肇会馆有石湾瓦脊,三山会馆(属于福建)、琼州会馆(属于海南)等都有石湾瓦脊。这说明瓦脊并不只是被广州及其周边人们所接受,在华人社区都广受欢迎。如果说关帝、天后是越南华人崇拜的共同偶像,那么瓦脊及瓦脊上的热闹场景体现了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显示他们对华人身份的认同。从这一点上来说,石湾陶瓷成了团结海外华人、向当地人展示岭南文化的载体。
(三)传承石湾的传统工艺
石湾陶塑技艺,包括练泥、调釉、造型、煅烧的传统工序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但是在石湾当地,很多工艺已被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所代替。在越南,反倒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石湾传统制陶工艺。那条市的冯源昌窑,陶工调釉用的仍为传统的灰釉,即将稻草、杂柴等经煅烧后的灰用来制作基础釉,然后按比例加入不同的原料来调配各色釉料。但石湾陶工已不再使用灰釉,取而代之的是化工釉料。造型方面,石湾现已很少做镂空的花几和瓦脊上的瑞兽。至于烧制,石湾现只有三座龙窑,其中南风古灶与高灶属于保护性利用,而同庆灶已停烧。但冯源昌窑仍用柴烧窑,用阶梯窑烧制陶器,保持柴烧作品的特色,柴窑技艺也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冯源昌窑还保留着大量的以前使用的瓦模。瓦模又称陶模,用泥制成后经低温煅烧而成,在使用石膏模之前石湾都是用瓦模印制陶器,使用石膏制模后,石湾的瓦模已经全部消失。
[1] 《真腊风土记》“欲得唐货”,转引自申家仁编:《岭南陶瓷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2] 资料由刘金钟提供。
097
文物天地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结 语
莫家咏讲到因中西贸易而产生的外销工艺品的“泛中国风”时,她认为:石湾陶器不受洋风的影
098
文博学刊二一九年第二期
响,但并非不受外贸影响,盖石湾亦有外销,以“南洋各埠为最”。过去有学者多次前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地考察研究,在当地华人寺庙、祠堂之上发现不少石湾琉璃瓦和瓦脊人物。不少有清代石湾匠人名号,如“文如璧造”,或“大清同治甲子(1864)年”中文楷书年款。如果广彩上的“中国风情”是受欧西市场之喜好而诱发的话,那么石湾的“乡土风情”与华侨的思乡之情大概亦有关联。[1]通过此次考察,我们了解到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在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陶器的烧造与石湾窑密切相关,也说明两者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当我们站在石湾这块土地上纵观历史时,我们认识到:石湾窑作为民窑,经济、贸易、战争等因素都会对它产生深远的影响,石湾陶工们为了生存南下东南亚,主观上是求生存,客观上又将石湾陶瓷文化、陶瓷产品、制陶技艺传播出去,影响了迁入地的社会生活,这也是石湾对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 曦)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he Pottery Making Techniques from Guangdong Shiwan Kiln in Vietnam
Li Yanjuan
Abstract: The ceramics production in Shiwan kilns was extremely prosperou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ceramics were expor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especially to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past, we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Shiwan wares in Vietnam were imported from China. Recently we visited Ho Chi Minh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or field study, and the study results overturned our long-standing perception, a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more local imitated Shiwan wares than the imported ones in Vietnam. The reason is that many ethnic Chinese people whose ancestral homes are in Shiwan of Nanhai live in Vietnam and use local resources to make pottery wares and sell them locally. Their products cover many guilds within the twenty-four potters’ guilds of Shiwan, such as Tea Kettle Guild, Gang Jar Guild, Black Glaze Guild, White Glaze Guild, Horizontal-Ear Rice Cooker Guild, Flower Pot Guild, and so on. Not only the pottery was exported from Shiwan to Ho Chi Minh City, but also the pottery making techniques were spread there. The Shiwan ware style pottery produced in Ho Chi Minh City is an extension of Shiwan wares, and this was a contribution that the Shiwan Potters had mad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Keywords: Shiwan Kilns, Ho Chi Minh City, Ethnic Chinese, Ridge Tile
[1] 莫家咏:《浅谈地区经济对清代广东外销陶瓷的影响》,广东省博物馆编:《海上瓷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 ,第23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