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书⽅法指导——讽刺作品的阅读
(1)体会批判精神。作者塑造⼈物、叙述故事以揭露某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探究其荒谬的本质,间接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
(2)欣赏讽刺⼿法。想象和夸张是讽刺⼩说中最常⽤的艺术⼿法,另外则是⽣活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冷峻的⽩描⼿法达到讽刺的⽬的。(3)体会讽刺⼩说的格调。⼩说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其特征,但喜剧性因素,甚⾄荒诞闹剧因素⼜与悲剧性有机地融合成⼀个艺术整体。⼀、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字⽂⽊,号粒民,清朝最伟⼤的⼩说家之⼀。著有《⽂⽊⼭房诗⽂集》⼗⼆卷(今存四卷)、《⽂⽊⼭房诗说》七卷(今存四⼗三则)、讽刺⼩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世族,他少时就有⽂名,聪颖善诵,是⼀个才识过⼈的才⼦。吴敬梓的⽗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但却因不善于巴结上司,最终被罢官回乡。⽗亲的遭遇使吴敬梓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的体会。吴敬梓也曾想⾛科举荣⾝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第。28岁时,他去滁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狂放⾏为被禀报到试官那⾥,终以“⽂章⼤好⼈⼤怪”⽽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所以即使⽣活困顿,要靠卖⽂和朋友接济度⽇,他也拒绝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不愿再⾛科举仕进的道路。2、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康熙六⼗⼀年(1722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计,他过着挥霍的浪⼦⽣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考试时,被斥责为“⽂章⼤好⼈⼤怪”,后愤懑离开故⼟,靠卖⽂和朋友接济为⽣。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晚年,他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经历,令他本⼈对考⼋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期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取⼤兴⽂字狱、考⼋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法以牢笼⼠⼈、统治思想。因此吴敬梓反对⼋股⽂、科举制,憎恶⼠⼦们醉⼼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国史列传,⾃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诗》中所揭⽰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妍;吾为斯⼈悲,竟以稗史传。”作者作⼀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在明代,以类“正史”,⽽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泛的社会⽣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阅读导航
1、深⼊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说史上第⼀部最具有鲜明批判⾊彩的社会问题⼩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反应,⼀⽅⾯真实地揭⽰⼈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热情地歌颂了少数⼈物以坚持⾃我的⽅式所做的对于⼈性的守护,从⽽寄寓了作者的理想。2、分析《儒林外史》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
作者采⽤⾼超的讽刺⼿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说的⾼峰,它开创了以⼩说直接评价现实⽣活的先例。3、从作品细腻深刻的描述中评述⼈物的形象特征,把⼈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作者深⼊细腻地刻画了形形⾊⾊的⼈物: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逃婚的才⼥,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货隐⼠;找不到⼼上⼈的世家⼦弟,寻不着⽼⽗亲的孝顺⼉郎;骗吃骗喝的书⽣,坑蒙拐骗的江湖游⼠。三、⼈物形象第⼀类:腐儒的典型
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的毒害之深,它使⼀些⽂⼈因迷恋举业⽽完全被动地失去了⾃我。作者以其悲愤和⾟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格意识⽅⾯的扭曲与堕落。
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
周进(1)周进六⼗多岁还是个童⽣,依靠在村⼦私塾⾥教书糊⼝。
(2)学⽣顾⼩舍⼈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庵私塾中来坐馆糊⼝,饱受秀才梅玖和举⼈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3)参观贡院时,⼤半⽣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下⼦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4)⼏个商⼈帮助周进捐了个监⽣。不久,周进凭着监⽣的资格竟考中了举⼈。(5)过了⼏年,他⼜中了进⼠,升为御史,被指派为⼴东学道。在⼴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四岁的⽼童⽣,他把范进的卷⼦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天地间最好的⽂章,于是将范进取为举⼈。
周进前半⽣⽣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下层和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不恶。在这个醉⼼于科举,⽽⼼术并未⼤坏的读书⼈⾝上,我们更可见出科举制对⼠⼦灵魂的侵蚀之深。
范进(1)五⼗多岁仅是个童⽣,⼀⼼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五⼗四岁才中秀才;要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但他宁可让家⼈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
(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盛⽓凌⼈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烂忠厚没⽤的⼈”,⽽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缠,胡屠户⽤不堪⼊⽿的说话骂他,甚⾄骂他母亲是⽼不死的⽼娘,他也毫不⽣⽓。(3)范进中举后,与张乡绅称兄道弟。(1)热衷功名,迂腐⽆能。(2)逆来顺受,怯懦⿇⽊。(3)虚伪奸诈,世故圆滑。
王⽟辉(1)六⼗多岁时⼀⾝潦倒穷困,还为了纂写三部宣扬程朱理学的书⽽没有⼯夫坐馆教书,使家庭⽣活的拮据状况雪上加霜,可见⼋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给他造成了物质困顿。
(2)当他的三⼥⼉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但丝毫不加劝阻,⽽且⼤加⿎励;当三⼥⼉因⼋⽇不⾷⽽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竟然仰天⼤笑道:“死得好!”还劝慰⾃⼰的妻⼦不须悲伤,说⼥⼉是得了⼀个
“好题⽬”⽽死。
(1)醉⼼⼋股举业却对家庭⽣活不负责任,没有责任⼼。(2)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教教义,还将之贯彻到⾃⼰的⽣活中去。在他看来,⽣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礼教的褒扬。
第⼆类:贪官污吏的典型
读书⼈⼀旦考中了进⼠,便可以名正⾔顺地踏⼊仕途。⽽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旦做了官,便很快会成为贪官污吏,这仿佛成了历代官场不变的诅咒。在《儒林外史》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
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
汤奉⾼要县知县汤奉戏谑偷鸡贼;硬将⽆辜的回民⽼师傅活活枷死;⼀年搜刮了⼋千两银⼦。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却贪狠、蛮横。
王惠(1)三⼗多岁的新中举⼈王惠傲慢、盛⽓凌⼈地鄙视周进,对他作践凌辱。(2)拉拢巴结周进的门⽣荀玫,教唆他瞒报母亲的丧事。
(3)补任南昌太守却故意不交接,待上任太守⽤⾃⼰的钱弥补了官府的⾚字之后才上任。上任后定做了⼀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家将钱财归公。(4)宁王叛变,王惠投降;⽽宁王兵败,他则逃匿,中途还猎取了上任太守之孙的⼆百两银⼦。
王惠是⼋股制度下英年得势,官居⾼位⽽横征暴敛,⼼狠⼿辣,残害百姓的典型⼈物。他是⼋股制度选拔的败类,是贪婪成性、⽆德⽆⾏、毫⽆节操的恶官。
第三类:⼋股迷的典型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猎取功名富贵的唯⼀⼿段,⼋股⽂⾃然就成了⽂章的正宗。⽆数的封建⽂⼈,孜孜不倦地钻研⼋股⽂,其中最虔诚的⼋股制艺信徒当属马纯上和鲁编修了。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
马纯上(1)马⼆先⽣是⼀个出⼊考场⼆⼗四载,依然以“⽣员”终⾝的⽩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吹者。
(2)当他看到差⼈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脸⾊⼤变,不惜倾尽所有,替朋友消灾;他热⼼资助匡超⼈回家,后来反被匡超⼈取笑。
马⼆先⽣是⼋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
马⼆先⽣有着⼀副菩萨⼼肠,乐善好施。可见马纯上是⼀个深受⼋股毒害的读书⼈,却也闪耀着⼈性的光辉。
鲁编修鲁编修因为⼋股⽂学得好⽽考中进⼠,却在京城做个穷翰林,清苦得混不下去,只
得返乡。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的结局,其话外⾳显然是说,以个⼈尊严和物质⽣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第四类:真儒⼠的正⾯典型
真儒⼠鄙视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出世做官;精神上儒道互补,内⼼淡泊名利和追求⾃由。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
王冕(1)王冕在放⽜时,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的事迹。在⼭东时,他看到难民,联想到了母亲,于是就⽴即回家。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要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
(2)王冕虽出⾝⽥家,但天⽂地理经史上的⼤学问⽆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不见。(3)他听说朝廷要改⾰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股取⼠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反对⼋股科举,到⼭中隐世。(1)孝顺善良。(2)华横溢,磊落洒脱;不事权贵,淡泊名利。(3)超凡脱俗,见解独到。
杜少卿(1)在他⾝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是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制度的嘲讽,也是批判。(2)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胆的挑战。他说:“朱⽂公解经,⾃是⼀说,也是要后⼈与诸儒参看。⽽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固陋,与朱⼦不相⼲。”这其实是对社会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权威的否定。
(3)杜少卿认为沈琼枝是“希奇的客”,赞扬的不是她的姿⾊和才情,⽽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1)正⾯⼈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古及今难得的⼀个奇⼈”。
(2)敢于怀疑权威。(3)尊重⼥性。
庄绍光当庄绍光应征被召到朝廷时,朝中权⾂拉帮结派,他断然拒绝,不愿与⼩⼈为伍,坚守操守。他搬到⽞武湖,躲到钦赐的世外桃源去,⼀边饮酒,⼀边读杜少卿写的《诗说》。庄绍光是⾝在草野,独善其⾝的隐逸贤⼈。他淡泊名利,清⾼⾃傲。
虞博⼠四⼗岁中举前他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活,但他安贫乐道,⼼态安详。他进京会试中了进⼠,别⼈⼤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唯有他不在乎⾃⼰五⼗岁的⾼龄,据实上报,结果天⼦认为虞博⼠⽼迈,就给了他南京国⼦监博⼠的闲职。
虞博⼠是⼀个⾝在官场,却能兼济天下的真儒。对于贤⼈,他热⼼相交;对于举⽌不良的⼈,他也能宽容对待。他的本⾊就是真实平淡。
第五类:假名⼠
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法登⼊仕途,于是就效法古⼈,结诗社、写⽃⽅、附庸风雅,充当名⼠。表⾯上风流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获取功名富贵。这些⼈物主要分为三组,作者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集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娄三公⼦、娄四公⼦
富家⼦弟娄⽒公⼦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命为少年名⼠,把那些假名⼠(杨执中)、假⾼⼈(权勿⽤)、假侠客(张铁臂)尊为上宾,闹出了让⼈啼笑皆⾮的笑话。王冕虽出⾝⽥家,但天⽂地理经史上的⼤学问⽆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不见。他听说朝廷要改⾰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股取⼠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反对⼋股科举,到⼭中隐世。
⼆娄的⼼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的习⽓和风度,待⼈诚朴、谦虚恭谨,对待杨执中、权勿⽤,也是真⼼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翩浊世之贤公⼦”。然⽽,他们“轻信⽽滥交”,因此,他们的名⼠姿态,不过是为了邀声盗名、待价⽽沽。杜慎卿
(1)杜慎卿初上场,作者极笔墨之能事,⽤⼀堆⾷物来衬托他的不俗,鲥鱼、樱、笋、软⾹糕,还有⾬⽔煨的⽑尖,都是样样带典的雅致物件。(2)鲍廷玺向他借钱,他推说家⾥有银⼦,但要备着求功名的,让他跟杜少卿去借。(3)他具有⼦建之才,潘安之貌,是江南数⼀数⼆的才⼦。朋友⿎吹他为了⼦嗣要纳妾,可是当别⼈给他介绍⼥⼈时,他⼜骂⼥⼈没有好的。然⽽,在骂⼥⼈臭的同时他仍然是纳了妾。(1)杜少卿具有谈吐不凡、雅致风流的名⼠风度。(2)他⼝中称要做雅⼠,其实也是⼗分热衷于科举取⼠之道。热衷仕途、追名逐利。
(3)虚伪狡诈,歧视⼥性。第六类:底层百姓
作者⽤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社会下层正直仁善的⼈物,对他们寄以深挚的同情和爱。主要⼈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
⽢露寺⽼僧他尽⼼照料和慰藉旅居⽆依的⽜布⾐。善良仁慈。⼘⽼爹与⽜⽼爹相恤相助。正直仁善。
鲍⽂卿(1)他与向⿍忘却地位悬殊的道义之交。
(2)他对落魄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鲍廷玺的收养。善良正义,热⼼助⼈,不贪图不义之财。
四、艺术特⾊
1、结构上注意情节的前后呼应,整体上⼜形成⾸尾呼应的回环结构。
《儒林外史》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物和中⼼事件,有时这⼀回的主要⼈物到下⼀回就退居次要。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通过这⼀点,作者运⽤⾃如地安排各类⼈物和故事,从⽽达到较⼴泛地反映社会⽣活的⽬的。2、讽刺⼿法的多样性。
(1)客观冷静的细节描写:这⾥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们内⼼的空虚、⽣活的⽆聊揭露得⾮常深刻。如马⼆先⽣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没有引起他的兴趣,⽽酒店⾥挂着的透味的⽺⾁,盘⼦⾥盛着滚热的蹄⼦、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咽唾沫;仁宗皇帝的御书使他马上磕头下拜;他见了游西湖的⼥客就低头不敢仰视;他在书店⾥看到⾃⼰的⼋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的描写⾥,马⼆先⽣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动地表现出来了。
(2)夸张⼿法的运⽤: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喜⽽死、严监⽣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迟迟不肯断⽓、严贡⽣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到深刻的批判作⽤。
(3)对⽐⼿法的巧妙运⽤:⼩说中对⽐的例⼦⽐⽐皆是。梅玖前⾯对周进讥诮⽆情,后⾯却对着周进的牌位毕恭毕敬,⼝称“门⽣”;胡屠夫前⾯骂范进赶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等他中了举⼈,却⼜认为他是“天上的⽂曲星”,前倨⽽后恭等。这些例⼦通过⼈物前后⾔⾏的对⽐,真实地描述了⼈际关系被功名富贵所扭曲的现实。3、作者爱憎分明,深⼊理解剖析⼈物的情感,刻画了丰富深刻的⼈物形象。(1)对王惠、汤知县、严⽒兄弟这批贪官劣绅,作者是⽆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2)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之难,⽽⼜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
⼆先⽣,是既同情,⼜讽刺。
(3)王⽟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为了“青史留名”,他⿎励⼥⼉“殉节”,后⼜悲伤不已。作者通过对他⽭盾⼼情的揭露,写出了⼈物复杂的性格,同时⼜把批判的⽭头直接指向吃⼈的封建礼教。(4)作者刻画了底层百姓中正直仁善的典型,寄托了作者的同情和关爱。4、语⾔的特点是准确、洗练⽽富于形象性。
(1)⽤词简洁,使⼈物“穷形尽相”。如第⼆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副锅铁脸,⼏根黄胡⼦,歪戴着⽡楞帽,⾝上青布⾐服就如油篓⼀般,⼿⾥拿着⼀根赶驴的鞭⼦,⾛进门来;和众⼈拱⼀拱⼿,⼀屁股就坐在上席”,通过这段描写,⼀个⾃⾼⾃⼤的⼩⼟豪形象就活现在我们眼前。
(2)⽤词精准,使⼈物“情为毕露”。如严监⽣之妾赵⽒在正室王⽒⽣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但当王⽒死前对赵⽒说了“何不向你⽼爷说明⽩,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个“忙”字,就把赵⽒虚伪的⾯⽬暴露⽆遗。
(3)作者学习运⽤⼈民群众的⼝语相当成功,⼩说⼈物对话中引⽤的谚语、歇后语能够运⽤得恰切⾃然。五、写作延伸能⼒提升
本⽂除运⽤了语⾔、⼼理描写⽅法外,还成功地运⽤了细节描写。
如:离别新婚妻⼦⾟⼩姐时,匡超⼈“含着⼀包眼泪”,⽽闻结发妻⼦郑⽒死时,却是“落下⼏点泪来”,淋漓尽致地揭⽰了他的虚伪;再如:匡超⼈吹嘘曾经选过九⼗五种选本,风⾏海内,连外国都有,北⽅五省读书⼈都拜“先儒匡⼦之神位”,被当场揭露还嘴硬,对⼈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了夸张描写。【技法点拨】如何进⾏细节描写:
1.选好典型细节。细节是主要⼈物的细节,是展⽰主旨思想、灵魂的关键处,所以⼀定要选好细节。2.调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动形象,在观察事物时,
就需要调动⾃⼰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
3.精⼼锤炼词语。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字传神。
4.巧妙运⽤修辞⼿法。巧妙运⽤⽐喻、拟⼈、排⽐、夸张等修辞⼿法,可增强语⾔的⽣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形变为有形。【精彩运⽤】
本⽂在塑造匡超⼈时成功地运⽤了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物形象更加鲜明⽣动,请你选择⽣活中的某⼀细节写⼀短⽂,300字左右。【⽰例】
⼜到了交学费的⽇⼦。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上,然⽽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亲⼀⾔不发,他的脸⾊灰暗得像⼀⽚腌菜叶⼦。我们哽咽着催⽗亲去借钱。⽗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空空。⽉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家。
我们觉得⼀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泡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影。⽗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声不吭。⽗亲⽆可奈何地坐下来⼀个⼈吃,他甚⾄喝了⼀点酒,那是烧菜⽤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亲别喝了。⽗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饮⽽尽,泪⽔扑簌簌掉在碗⾥。⽗亲开始说话,⼀句接⼀句,不停地说,说了⼀个来⼩时。他把⼿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张钱,“啪”的⼀声很响地打在桌上,⼤声说:“钱,拿去报名!”我和妹妹想笑却笑不出来,泪⽔更汹涌地哗哗落下。
⽗亲是怎么解决学费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才知那天⽗亲去镇上卖了⾎。⾎⽔远⽐酒浓,那次醉酒可能是⽗亲⼀⽣最后⼀次醉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