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
3.公共物品
4.混合物品
5.公共需要
6.公共定价
7.财政
8.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9.财政监督
10.购买性支出
11.转移性支出
12.瓦格纳法则
13.财政支出
14.政府投资
15.财政投融资
16.建设——经营——转让方式(BOT)
17.税收支出
18.政府收费
19.预算外资金
20.财政贴息
21.财政收入
22.税收
23.税收中性
24.税负转嫁
25.拉弗曲线
26.税收制度
27.税收管理
28.税收的收入效应
29.税收的替代效应
30.税收乘数
31.国债
32.国债市场
33.国债负担率
34.国债依存度
35.或有债务
36.国家预算
37.政府采购制度
3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39.预算管理体制
40.分税制
41.转移支付制度
42.财政政策
43.财政平衡
44.平衡预算乘数
45.购买性支出乘数
46.预算赤字
47.排挤效应
48.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49.国际税收
50.税收饶让
51.出口退税
52.财政关税
53.保护关税
答案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①市场不提供公共物品;②市场对外部效应的产品提供过多或过少;③市场在初次分配中不公平;④市场会引起经济的波动或失衡;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垄断。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益之和,社会均衡大于竞争均衡,表现为生产不足;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成本之和,社会均衡小于竞争均衡,表现为生产过度。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萨缪尔森: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减少。
4.混合物品:
5.公共需要:公共需要(PUBLIC WANTS)是与使人需要相对应的。市场与政府作为两种资源配置凡是,虽然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是一致的,即都
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市场提供使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6.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针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通过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合理地确定价格,从而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7.财政:从实际工作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或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8.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财政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欲望。
9.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和检查活动。
10.购买性支出:政府根据等价交换原则,用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直接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包括政府部门事业费和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对企业或个人、地
区的单方面资金转移,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无偿支付。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12.瓦格纳法则:随着工业发展,在政治因素方面,市场关系复杂化,导致对法律和治安的需求增加;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工作,这些都促使国家活动增长。所以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13.财政支出: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14.政府投资:政府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利用财政支出对一些特定的社会经济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预算资金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资,主要集中投资于大型项目,侧重于战略性和开发性投资,更关注社会效益。
15.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财政性金融”。
16.建设——经营——转让方式(BOT):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和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
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其最大特点是旨在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17.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8.政府收费: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还有少量其他费收费,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等。政府收费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有利于提高公共品的配置效率。
19.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20.财政贴息: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21.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资金。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阶段;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22.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23.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补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使人部门
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24.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5.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26.税收制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裁。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照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种的搭配问题。
27.税收管理:是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政府通过税收满足自身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一种活动。税收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税收法制管理、税收征收管理、税收计划管理、税务行政管理。
28.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纳税人由于国家课税,收入水平下降,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就纳税人商品购买方面而言,收入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9.税收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或经济行为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由于影响了相对价格水平,使纳税人在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以低税或无税的商品或经济行为代替重税或有税的商品或经济行为的反应。
30.税收乘数: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
3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32.国债市场:包括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33.国债负担率: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是衡量国债限度的一个指标。
34.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用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35.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3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
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足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从更深的层次上说,由于国家预算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了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3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3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以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39.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内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实行预算调节体制;(5)适应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传统而长期形成,体制整体相对稳定。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以及名符其实的以及预算主体。
40.分税制: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其要点是: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权(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的重点和层次分明;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和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41.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
对称,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平衡的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以及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42.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记忆相应的措施。
43.财政平衡:是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即平衡。
44.平衡预算乘数
45.购买性支出乘数
46.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列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47.排挤效应:当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导致企业和个人支出(特别是投资)减少时,就出现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48.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
49.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依据各自的税收管辖权对跨国纳税人的课税,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国政府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和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税收分配关系。
50.税收饶让
51.出口退税
52.财政关税
53.保护关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