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拖延心理研究综述 耿鹏凤 摘要:拖延心理是当代大学生日益普遍的现象,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明知道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向后 拖延的一种行为。为了探讨其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具体包括大学生 拖延心理的研究方法、拖延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心理;研究方法;产生原因;应对方式 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 为表现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对大 学生心理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在各高校大学生的拖延心理日益 普遍的情况下,并且给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都带来了不晓得影响,对其进行研 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对以往对于拖延心理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分 析,以便为以后拖延心理的研究提供综合性的参考资料。 拖延心理概述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明知道后果有害的 情况下,依然愿意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向后拖延的一种行为。在高校拖延 这一现象日益普遍起来,拖延个体一般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是有意识的, 他们一般对于待完成的任务是有明显的完成意愿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自己不会立刻去实施这些任务,但同时个体除了会体验到强烈的焦 虑感、负罪感外还会对自己进行否定以及贬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焦虑 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 一、二、拖延心理研究方法 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很好的研究拖延心理就需 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王羽茜 指出采用问卷调查法、 定量分析法、形象分析法以及整理研究法多种方法并举对大学生存在的 拖延症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得到大学生拖延心理的相关客观资 料。徐田子 采用了自我分析研究方法中的个人历史回溯法,从自身出 发为拖延心理寻找原因,从而更好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拖延心理产生原因 (一)完美主义倾向。一部分高校大学生产生拖延是由于完美主 义 倾向,这些人对于任务完成持有“如果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就 不去做”的态度,所以不愿意在没做好十足准备的情况下实施行动。他 人的认可与赞同在他们心里所占比重十分大,他们希望自己的举止行为 得到他人的表扬。因此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二)任务完成的,“去集体化”。社会心理学中有种效应叫做“社 会懈怠”,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体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 或个体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比其单独完成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少, 个体的活动主动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在各高校,由于逐渐关注学分制度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更加注重 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并参加考核,这个过程中减少了个体完成任务时的集 体压力,从而就减少了他们完成任务时的心理动力,再有个体自身的自 制力不强,执行力不强,这时拖延现象就会出现 J。 (三)任务完成的抵制心理。郝静 认为根据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 的自身特点来看,一些他们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被强加的,并非自 愿完成,而人总是会对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产生 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因此面对这样的任务能拖则 拖,不会立刻对其进行解决。于滢 则认为抵制心理的产生来源于个体 对某项任务或布置工作的人存在不喜欢的心理,个体为避免不适感对任 务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则行动上表现出拖延。 (四)任务完成时的享乐观念。郝静认为拖延行为实际是复杂的心理结 构和认知方式在起作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由于所处环境的原 因总是会将捕获的猎物立即吃掉,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陈倩滢认为有一类个体属于“爱好引导”型的人,他们多数行为 对认为对任务拖一拖也没什么关系。其次,有时当个体能力不足时,个体出 于对自尊的维护,为了逃避这一事实,也可能对任务产生拖延心理。 四、拖延心理的应对方式 (一)结构性拖延法。在研究应对拖延方面造诣最深的,莫过于美 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佩里教授。怎样去应对拖延心理,佩里教授在他 的著作《拖拉一点也无妨》中,提到了“结构性拖延法”,对于拖延者 所表现出的行为不是去正面的纠正,而是把拖延的任务变成一个有意义 的事,就是把几件同等有意义的事摆在拖延个体面前,让个体去选择, 即当个体拖延一件事的时候,他必须选择做另一件事来替代,这就是所 谓的“结构性拖延法”。 (二)调整对任务目标的心理预期。拖延心理不仅反映了个体的行 为习惯和处世态度,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现象。多数产生拖延心理的个体 是由于性格有些固执或者太过于追求完美,任何事都尽善尽美,从而给 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在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条件没有十足的准备 的时候不愿意开始行动。个体这时候可以试着把“我要最好的完成任 务”改为“我要完成任务”。调整对任务完成目标的预期。 (三)消除任务完成的“心理干预”。当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总是 会被自身的享乐观念所干扰,愿意去做一些当时给自己带来更多乐趣的 事,使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状态。这时个体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写下 来,一则让计划清晰二则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有任务等待完成。或者设置 听觉提示,使用外界工具,给完成任务制定一个时限,明确了解任务进 度,及时掌握任务成果,逐步消除拖延心理。 (四)主动寻找他人合作。个体单独完成一项任务时由于缺乏群体 压力,容易滋生拖延心理。因此个体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可以试着寻找同 伴或者在集体中完成,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利用集体完成任务的压力 来减少心理动因的不足,从而减少拖延现象的发生。 (五)积极暗示与及时反馈。万事开头难,多数个体在完成任务 时,对自己信心不足,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出于对自尊的维 护,从而一再拖拉不对任务实施行动。面对任务时要勇于尝试,敢于挑 战。不断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完成,相信自己的选择。 五、结束语 拖延心理在高校大学生中日益普遍,并且对大学生的身心方面都产 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与动向深刻反映 了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关系着社会的潮流和走向,因此值得我们重视。 引起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目前研究比较详细的给出了四条,其他原 因依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对应于不同原因的应对方式也不同,而不同 程度的拖延心理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以上种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 究。大学生在认识到拖延心理给自己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的同时,应该积 极主动地寻找消除拖延的方式。例如,不断加强自信心,寻找同伴的帮 助,调整对任务目标的正确期望等等,让自己成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国家级本科生科技创新基 金项目“大学生拖延症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田子.大学生拖延症与教育环境的关系[J].高教学刊, 2015(21):247—248. 受兴趣支配,兴趣至上,享乐的因素到来必然选择让自己更快乐的事。 还有认为“感觉要做的事情带来的意义不大,或者没有意义”也会对 任务产生拖一拖的态度。 (五)其他因素。以下因素各学者只是略作表述,具体深入的研究还需 我们不懈的努力。首先,给予个体的任务反馈不及时也会使任务完成者产生 拖延心理,这是因为个体不能明确掌握任务进度,对任务产生模糊感,从而 [2] 王羽茜.关于大学生拖延现状的调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28(12):148—151. [3] 王文娟,孙宏伟,王秀芳.大学生拖延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69—70. [4] 于滢.新常态下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动因和应对探析『J]. 学生管理,2015(6):240. 作者简介:耿鹏凤,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Bus。n 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