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品管圈在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中的应用

来源:乌哈旅游
·158· TODAY NURSE,Janua ̄,2017,No.1 品管圈在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中的应用 沈摘要 目的婷 范志芳 马月兰 随机抽取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5 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年1—5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10月行PICC置管患儿6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 察组开展以“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果 品管圈应用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堵 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应用后,圈成员的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 题 能力、团队凝聚力、协调沟通能力、幸福感、品管方法的运用能力均较应用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或P<0.05)。结论 应用品管圈能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堵管、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临床工 作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PICC;导管并发症;早产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7)01—0158—04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 1资料与方法 且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_】]。PICC为低体质量 儿和早产儿提供了长期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静脉比较细,不显露,操作难 度大,在置管过程中因穿刺技术不规范而导致穿刺失败、置管中 出血多,置管后并发症增加_2],不仅给患儿增加了痛苦,而且增 加了后续的护理工作量。为了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的护理质 量,发挥科内护士共同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本科采用品管圈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5年5月行PICC置管患儿60 r【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胎龄(30.20 ̄1.96)周,出生体重 (1324 ̄224)g,贵要静脉置管38例,肘正中静脉置管2例,头静 脉置管1例,股静脉置管13例,腋静脉置管6例,留置时间(19 ̄ 9)d。2015年6月一2015年10月行PICC置管患儿62例(观察 ¨ 组),男33例、女29例,胎龄(29.87 ̄1.75)周,贵要静脉置管34 例,肘正中静脉置管8例,头静脉置管1例,股静助麓呈管9例,腋 静脉置管10例,留置时间(21±12)d。均采用美国UTAH公司 生产的1.9FPICC导管。纳入标准:两组均为早产儿。排除标 的方式进行了制度化、流程化、精细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 道如下 准: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 重、疾病、穿刺血管及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 05),具有可比性。 工作单位:215002 苏州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 沈婷:女,本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 收稿日期:2016—05—20 1.2方法 1.2.1 品管圈成立 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10名护理人 员以小组形式自动自发组成。其中具有新生儿PICC穿刺和维 和积极性,培养了大家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的心。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不同层次 患者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医护人员对待这些患者的需求重视 来颖,张士华,蒙凯.某三甲医院内科门诊患者护理服务需 求的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 5598—5600. 程度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往往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我们提 出品管圈的活动必须常态化。持续应用这个循环的管理模式不 断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4小结 辛志雄.刘振寰,唐灿权.手法头皮针结合神经康复疗法治 疗小儿脑瘫的效果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6,3:270 -271. 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患者满意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最高目 标。要做到患者满意,必须树立人性化服务观念 ]。品管圈活动 邓远绮,许关芳,张春玲.口腔患者就诊需求的调查分析与 护理对策[J].安徽医药,2011,15(12):1611-1612. 苏烦.品管圈对提高口腔手术患者满意度的效果『J].实用 的开展,经过圈员的各抒己见,构想合理推动诊疗中心管理质量 的提高。使患者满意度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加强对冷光美白 临床医学,2014,15(4):115—116. 李彬,姚兰.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口腔专科医院消毒中心器 械清洁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167 —后牙齿保养维护的健康教育_4],降低诊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 定治疗计划的细致性及个体性以及诊后随访四个方面来提升患 者满意度效果较好|5]。患者满意是护理服务的最高标准。更新服 务理念、培养团队精神是提高门诊患者满意率的有效措施。 169. (本文编辑:曹思军尹航) {代护十2017年I J J下 刊 ·l59· 护资质人员8人,护上长为圈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策划、进度安 排、组织及 调工作,科护十长为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1次, 不定期召开微信会议 1.2.2主题选定币1l计划拟定品管罔员运用头脑风暴法[3 .在 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 中断后未使用快冲;患儿 素:…生前几天水肿明显;静脉细、 滑、走向不明导致多次穿刺;患儿疾病 素,胸腔压力突增;患儿 体位不恰当;患儿哭吵明娃 ②机:机制。尽管组建了PICC管 理小组,但缺乏完整的P1CC评什、质量管理流程、制度。③料: PICC置管手术包内剪刀、镊子陈旧;包内放置消毒棉签、纱布导 致有絮状物残留在治疗碗内。④法:置管过程中未考虑患儿疼 痛感受,未采取适合的止痛措施;送管过快、过急;反复送管;导 管固定的位置不合适;冲管遗漏;未及时封管;冲封管的方法不 正确;透明敷贴同定的位置不正确 ⑤环:环节:对留置的PICC 导管缺乏环节监控:监控流程不明确;自然环境:置管环境温度 及I 级政策支持4厅面进行打分.最终以“降低早产儿PICC置 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值最高作为主题。制订计划表:包括主 题选定、汁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对 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讨论及改进、成果发表11项 内容,并确定每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和负责人。 1.2.3现状把握和H标设定埘2015年1月 2015年5月行 PICC置管的60例早产儿进行调查分析,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低,影响患儿体温和血管状态;社会环境:缺乏良好的鼓励机制, 护 主动性不强 2015年6月起每月召开1次品管例会,小组 55%(33例)。并发症发生种类及所占比例见表1。机械性静脉 炎、堵管和导管异位发牛牢r 总 发症发生率的85%。根据 成员随时通过微信交流探讨,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检查、培训, 到2015年10月进行比较.. “80/20”原理 ,号虑到导管异位会增加液体渗漏,导致局部肢 体肿胀、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 栓、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还 可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废弃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_5 J.所以 本次品管嘲改善的重点为: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堵 管和导管异化发生牢(图1). 表1 2015年1~5月对照组 1.2.5制汀对策与实施①加j虽护士培训与考核。通过查阅文 献、外…进修学习、专题授课、临床示范等形式,加强对置管护士 及维护护士的培洲,培训内容包括PICC相关并发症原冈、预防及 处理、PICC影像学、PICC置管及维护等知识。②科内PICC小 组.每月对PICC并发症进行讨论分析,对置管流程rfl存 的问题 提m改进措施,并采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质量。③修订标准化 PICC操作和维护流程:1.9 F的PICC导管禁止输注血制品,使用 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如F{蛋 、人m丙种球蛋白、血浆、片露醇、脂 肪乳等.应及u ̄f1]生理盐水冲管.尽量保持输液的连续性.用输液 泵以大于3 ml/h的速度均匀输注,最好是24 h维持补液l6 ;保持 输液连续性,置管患儿床边擦浴,尽量不中断补液.补液结束及时 更换。同定PICC导管时,网盘必须在敷贴内,防止导管因重力牵 拉导致断管。置管后2 d采用医厢弹力绷带妥善同定穿刺处,松 PICC并发症发生种类及比例 紧度适宜,适当制动,防止肢体频繁伸屈导致导管移动增加对血 2015年1—5月早产JI,PlCC并发症 1.5 97% 100%loo% 管内膜的摩擦,置管2 d后肢体被动活动.须严密观察置管肢端 血运。床头悬挂PICC警示牌,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加强管道维护。 及时干预血液高凝患儿,通过循证实践,对血液高凝患儿使用肝 素盐水正乐封管 。④完善质量管理:制汀PICC置管和维护流 程。落实PICC全程风险评估制度,修订PICC全程质控表,包 括:完善置管前 估、完善穿刺记录表、完善使用巾的评估项目。 置管前、L}I、后对堵管及血栓形成的高危『大J素逐项排查。置管前 全面评估患儿病史、CT片、B超、凝血常规、血常规、生命体征、病 情动态等,置管中 估患儿有无多次穿刺、反复送管、异位等情况 机椭性静赫炎 堵管 互 血栓性静脉觉 慰杀 发生:置符后评估患儿有尤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羊细 录患 JLlf ̄t管情况,穿刺过程、于术时间及特殊情况;每班除了关注导管 图1 对照组早产儿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柏拉图 1.2.4原 分析果.L}J鱼骨 从人(护士、患儿)、机(机制)、料 穿刺点情况、肢体周径、外露刻度、敷贴情况外还要关注患儿的体 位和心牢,每周查看导管位置,注意患JLa ̄j,病情变化,特 ̄JlXl,于气 胸、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防止胸腔、腹腔内的压力改变导 (材料)、法(置管过程、方法、部位、冲管、封管液、P1CC维护方 法)、环(环境、环节)5个方面对患儿留置PICC导管并发症发 生原 进行分析,存在以下原因:①人:护士冈素:置管前对患儿 的 估内容不统一、不全而;未充分评估置管部位;置管后封管 不规范:置管后换药不规范;每天对置管部位的评估不到位,护 士对PICC留置的安全意识术加强:护士对PICC导管相关的操 致导管肄位。⑤开展置管叶1的疼痛评估,采用早产儿疼痛评估量 表在置管过程巾进行疼痛评分,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保持患 儿安静配合穿刺。⑥改进PICC穿刺手术包,去除包内棉签和纱 布.更换陈旧剪刀、镊子。⑦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主 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置管和导管维护质量较高的人员给予相 作知识欠缺:怕麻烦;补液结束后未及时更换;人为的补液中断; ·160· TODAY NURSEJanuary,2017,No.1 ,应的奖励。⑧QCc成员和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并 记录。 总分为40分,取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品管圈实施前后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1.3评价指标 1.3.1 有形成果 比较Qcc实施前后早产儿PICC置管机械性 静脉炎、堵管、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观察指标:①机械性静脉炎 的判断标准_8]:由于置管过程因导管与血管内壁机械摩擦刺激 引起血管的应激反应及损伤,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压痛、红斑、发 表2品管圈实施前后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热、肿胀、硬结、化脓或可触及的静脉索。②导管堵管的判断标 准:依据Svo ̄da_9]等提出的完全堵管的判断标准:既不能输入 液体,也不能抽出回血。③导管异位的判断标准:以PICC头端 位于腔静脉以外定义为导管异位_l 。 1.3.2无形成果 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l0名圈员对责任心、自 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品 管手法运用能力。由圈员自我评分,每项最高5分,最低1分, 2.2两组品管圈成员活动能力评分比较,见表3。 表3两组品管圈成员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E ̄s) 3讨论 3.4 QCC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在QCC活 3.1 QCC活动有效降低了早产儿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国外 文献报道新生儿PICC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57%(0~39/ 1000导管日)¨I ],国内文献报道早产儿PI.CC后引起导管相 动的初期,小组成员对品管工具的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但通过活 动的开展,成员共同参与措施的拟定与实施,以及不断宣传、反 复培训,成员的整体素质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责任心、自信 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协调沟通能力、幸福感、 品管方法的运用能力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一48%_ (12~23/11000导管日)。 圈员针对PICC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 法。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ICC总并发症发生率从55%(33/60) 降低至14.5%(9/62)。依据目标值设定:总目标值=现况值一改 善值=现况值一(现况值X圈能力×改善重点) 14;=55一(55×0.8 ×0.85)=17.6%,观察组PICC置管总并发症率降至了14.5%,通 过Qcc活动已经达到了目标。本次的改善重点:早产儿PICC 机械性静脉炎、堵管和导管异位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 3.5品管小组检讨结论本期品管圈活动虽然使早产儿机械 性静脉炎、堵管和异位发生率较活动前下降,但堵管仍有发生。 2例堵管置管位置均为腋下静脉,相对血管较粗,输液不连续状 态容易造成回血发生血栓而堵管,今后对于静脉的使用上要有 计划性,在PICC置管前注意保护肘部静脉。对于拔管时机还 需进一步研究,输液量减少或高浓度、高渗透压、刺激性的药物 不使用时,可以考虑拔管。 参考文献 3.2促进操作和维护流程标准化护理流程的不断改进是提 高护理效率的关键环节_ 。本次QCC活动在PICC置管前制 l订了统一的评估表,置管过程中加强了疼痛管理。并采取了有效 的止痛措施,置管后采用了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制订了科内 [1] 郭碧清,邓宜雅.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J].中外医学研究,2013,2:64. [2] 张翠凤,吴晓燕,梁必会.品管圈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 PICC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8:106—108. [3] 王爱卿,刘瑞云,陶左荷.头脑风暴法在护理质量控制活动 PICC置管与维护流程(表2),采用了同质化的管理方式,提高 了PICC护理质量。 3.3提高了护士临床工作能力 在QCC活动前发生的5例导 管异位,该患儿当日置管过程顺利,从右侧贵要静脉置入,导管 尖端位于右心房入口,接输液治疗,第2天该患儿腹胀明显,怀 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行x线胸腹立位片后发现导管异位至左 侧锁骨下静脉,经调整导管后重新到达理想位置,此例患儿引起 了我们的重视,加强了护士对患儿病情的观察,特别关注患儿的 体位、呼吸、腹部情况,并将这些内容纳入每日的观察要点中.有 利于提高护士对疾病的观察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15:1898—1899. [4]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10. [5] 袁丽,陆勤美,王翠兰,等.呼吸配合在减少PICC置管异 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98—502. [6] 倪小玲.品管圈在降低P 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率中 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4:185—187. 当代护士2017年1月下旬刊 .161. 品管圈在降低患者康复过程中皮肤破损率的应用 秦摘要 目的丹王金凤 2015年1月至8月,在本院康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患者康复过程中皮肤破损率的应用,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复科成立以降低患者皮肤破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小组,前期通过查体和问卷调查。找出引起患者皮肤破损的原因并寻找对策,随之 组织圈员加强业务学习和技术锻炼,针对找出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实施,3个月后再次进行查体和问卷调查,比较 两次查体及问卷调查的结果以评估品管圈活动的成效。结果查体显示:品管圈实施后的患者皮肤破损率为1.86%,远低于实施前 的6.4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问卷调查显示:品管圈实施后患者或家属掌握皮肤破损相关知识的情况得到改善,7个 问卷条目的掌握程度相比实施前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结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造成的皮肤破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Qcc:康复护理:皮肤破损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7)O1—0161—03 1资料与方法 在康复护理中正确运用Qcc活动,可以降低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进步,医院护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 势-1],近几年,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的兴起, 使护理工作者意识到团队护理的重要性.QCC活动需要全体成 1.1成立Qcc小组2015年1月至8月。科室针对患者在康 复过程中存在的皮肤破损现象成立了品管圈护理小组,小组由 员相互协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发现和整改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 题,提高全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对 团队精神的建立和医院管理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 2015年1月,本院护理部要求各科室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在科室内部自愿结成团队,开展QCC活动.以提高护理 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本科室针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 皮肤损伤情况,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Qcc活动.取得了很好的 l0名护理人员组成,本科学历8名,专科学历2名,其中副主任 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国家级专科护士1名.市级专科护士1 名,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并邀请两名医生担任治疗组长与协凋 组长,品管圈名称为“康乐圈”,寓意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 都可以最大程度的康复、快乐的回归,并把降低患者在康复过程 中的皮肤破损率作为“康乐圈”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 照PDCA流程进行品管圈的操作,即P阶段:主题确定、活动计 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D阶段:对策实施 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标准化、检讨和改进,共10 个步骤进行。 工作单位:221009徐州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徐州市康 复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徐州临床学院 秦丹:女,本科,护士 王金凤:通信作者 1.2调查分析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目标2015年1 月至4月,我们对在本科室住院的155名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 行查检,得出康复治疗患者皮肤破损率为6.45%(皮肤破损率: 康复治疗过程的皮肤破损患者数/同时期本科住院患者总数 100%),同时又梳理了康复治疗皮肤处理的相关流程。2015年 收稿日期:2016—05—06 \ p 刘为红.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7] 鲍爱琴,闻曲,Turkey[J].J Matemal Fetal Neonatla Medi,2010,23(6): 529-535. PICC置管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1:57 -58. [12]Barrier A,wmi锄s D J,Connelly M,et a1.Frequency of Pe. 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8] Gorski L A.Infusion num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2007,30(3):151—152. limas J A,et a1.Thrombolytic therapy [9] Baskin J L,Reiss U,Wi[J].Pediatric Ifectn Dis J,2012,31(5):519—521. ‘ [13]杨江兰,汤晓丽.PICC在早产儿场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评 价[J].护理学报,2010,17(9A):54-57. [14]张小红,沈晓琴,夏苑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occlusion[J].Haematologica, 2012,97(5):641—650. [10] 金静芬,陈春芳,赵锐秭,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 管异住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 (2):184-187. Bulbul A,Okan F,Nuhoglu A,et a1.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the Newborns:A Center’S Experience in 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6):33 -35. [15]黄萍.流程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 杂志,2011,27(29):67—68. (本文编辑:曹思军尹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