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材料在申论作答中的地位、作⽤是与申论的作答要求紧密相关的。经过⼗年的实践,尽管个别题型的作答要求有所变化,但申论作答要求的基本模式没变⽽且近⼏年来已经固定下来。归纳⼀下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从考查内容来看,都紧扣当年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和中央的⼤政⽅针。
2.从考查形式来看,1)、基本题型分为三类:概述类(部分概括和全⾯概括;概括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对策类(由让考⽣⾃⼰提对策逐渐变为对策有效性分析,解决问题是考察重点);论证类(命题和⾃拟标题,分值)。2)分类作答(综合管理类和⾏政执法类)。3)材料字数逐渐固定在7500字左右,阅读难度增⼤。
3.考察⽬的明确,通过考试求计问策,符合公务员⼯作的实际。基本题型的固定对考⽣的复习准备提供了极⼤的帮助。再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这些题型与申论材料具体有什么关系呢?
⾸先看概述题。概述题的核⼼精神是依据材料整理归纳整合要点,可体现材料的主观但不能外加⾃⼰的主观。由此也可看出,概述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且有性的特点,这也是概述题的⼀个特点。与此相对应,概述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申论材料⾥直接找到,考⽣找出,稍作处理即可。实际上就是考察考⽣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主流、抓重点的能⼒。
再看对策题,对策考察是申论考察的重点。实际上对策考察可以分为⼩对策和⼤对策,⼩对策是指对策题型,⽽⼤对策是指论证部分的对策。⼩对策⽆需展开详细论证,主要要求是针对性和可⾏性。⽽针对性就是指是否针对申论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对策,⽽不是空发对策、⽆的放⽮。这也是很多考⽣易犯的错误,动辄把⾃⼰知道的⼀些模式化的对策背上去,写的不少、得分不⾼。这样做的错误就在于违背了能⼒型考试的宗旨,变成了简单的知识型的背诵,也根本谈不上针对性。可⾏性是指在申论材料提供的背景下是否可⾏,换句话说,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盲⽬照搬照抄。这⼀点对公务员来说很重要,我们也有历史的深刻教训。由此看来,⼩对策得分⾼低与申论材料关系极⼤。
再看论证题,论证题是申论⾥分值的,其成败影响整个⼤局。申论的⽂章可以分为两个⼤的类型。⼀是解决性的题⽬,约占80%,包括论述主要问题、主要原因、主要措施等;⼆就是⾮解决类型,约占20%,主要是观点类,即论述主要观点,
如,2007年⼴东申论题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2008年国考的“⼈与⾃然”,和2004年国考“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这两个题⽬也属于观点类,这⾥顺便提⼀下,观点类⽂章的⼀个答题要点,就是要全⾯地来分析问题,要⼀分为⼆,有破有⽴,以⽴为主,这⼀点在作答要求有较多清晰地体现,如2008年国考⾥,对在“⼈与⾃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给阐述,给予澄清。
总之,需要记住的是申论⽂章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其基本要求是观点准确、论述深刻、结构完整、语⾔流畅、书写认真、卷⾯整洁。那么论证题如何体现材料的重要性呢?⾸先观点是从材料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其次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针对材料⽽来的;再次就是论证过程中的例⼦、数字等完全⽽且利⽤材料中的。概括说来,对于概述部分,答案全在材料⾥,对策的可⾏性,针对性也是对材料⽽⾔的,⼩评论的⾓度甚⾄观点已经在材料⾥包含了,⽽论述部分的观点、根本对策思路来⾃于材料,论证更是要充分利⽤材料来论证。通过以上各题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申论材料在申论作答中的地位和作⽤,⼀个优秀的考⽣应该能在任何情况下充分利⽤材料得⾼分,这也正是我经常说的申论作答离开材料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包括讲申论也必须结合材料、结合实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申论材料的分类与应⽤
近⼏年来,申论材料的字数越来越多,逐渐固定在7500字左右,信息量也越来越⼤,阅读难度在增加,考⽣利⽤起来难度也在增加。那么应该如何提⾼阅读效率,充分利⽤材料来更好地作答呢?⾸先必须对材料有个正确的认识。申论材料就相当于我们实际⼯作中⾯临的⼯作环境,既有现象描述也有本质揭露,既有上层的讲话、⽂件与要求也有基层的做法与声⾳,既有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和权威媒体的观点也有友、⼯⼈、农民、病⼈、消费者等的看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甚⾄还有命题专家给你设置的⼲扰性信息,总之申论材料极为复杂,因此对材料进⾏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在对申论材料进⾏分类的⽅法很多、标准不⼀。但从实战来看,按照材料对申论作答的重要程度和利⽤价值来分,可以分为依据性资料、参考性资料、⼲扰性资料三种。依据性材料主要包括中央领导⼈的讲话、中央⽂件、中央权威媒体的观点、中央认可的地⽅的⼀些典型好做法等,是申论作答的主要依据,考⽣完全可以充分整合利⽤,特别是对概述这⼀再现资料内容的题型,具有答案来源的作⽤。参考性资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代表委员、记者、业内⼈⼠、地⽅领导讲话以及地⽅的⼀些做法等,这些⾔论、观点和做法并不⼀定都正确,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需要辨别分析判断之后选择利⽤,⽽不能⼀概⽽论,如对于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类题型就有较⼤的价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扰性资料是对作答没有价值和起反⾯作⽤、⼲扰答题思路的资料,它在直观上与有价值的资料有表⾯的某种相似性,实质则与问题本⾝和作答要求均⽆关系,不能反映问题,也不提供作答思路和线索,⽽是是命题专家设的陷阱,⽤来分散考⽣的注意⼒、把作答思路引向歧途,混淆视听、增加作答的难度,考⽣应避免上
当。
当然,为了增加试题阅读理解能⼒的难度和反映问题的⼴度,命题专家会把搜集到的各种材料进⾏深度加⼯,以便检验考⽣的阅读能⼒、综合分析能⼒、提出问题的能⼒、解决问题的能⼒和通畅的表达能⼒。但是了解材料的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的分配时间,抓住依据性材料重点精读、读懂、读透,并充分利⽤。对参考性材料根据依据性材料明辨是⾮选择利⽤。对⼲扰性材料则⼀带⽽过,不要浪费时间更不要被误导。⾄于如何区分三类材料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需要补充的是在整个材料⾥⾯往往⾸段和尾端⽐较重要,⽽在⼀个段落⾥⾯,⾸句和尾句往往也⽐较重要,考⽣可以重点关注。
考⽣必须在备考过程中中加以检验和体悟,并逐渐形成⾃⼰看法与经验,内化为⾃⼰的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效果,祝⼴⼤考⽣公考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