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幼儿园初入小学,由于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及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的变化,很多儿童会产生生活不适应,进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做好各种预防工作,培养儿童各种能力,提高儿童的生活适应,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方方面面的事情很难适应,甚至哭闹不愿上学。家长困惑、担心,幼儿园也希望有更好的方法去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生活。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工作呢?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要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各种不同,简要说,幼小间的变化主要有: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还有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使幼儿感到枯燥,造成不适 。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而幼儿园学习是随机的,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一个教材。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在教师的心中任何孩子都是宝贝,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幼儿园与小学在生活环境与内容、师生关系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引发儿童的生活适应困难,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教师应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在认识各种差异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教育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儿童进入小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社会环境: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很多孩子上幼儿园没有学习习惯,回家就玩。而上小学家庭作业较多,有些做到三更半夜,孩子累,大人更累。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让他有责任感,事情是要自己独立完成,大人只能协助。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上幼儿园事情都是大人包办,不舍得让孩子做事情,书包拎着,衣服食物拿着,生活自理差。在幼儿园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家长也要配合,让幼儿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
还要教育他们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第八,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小衔接工作是漫长而又艰巨的,我们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