骧俊亮等:双绕组电漉互感dg(TA)串并联时对变比和误差的影响分摹亍 双绕组电流互感器(TA)串并联时对变比和误差的影响分析 Analysis of Influences on Aatio and Error When Doub ̄Current Transfo ,. Winding(TA)Installs in Series and Paralell 陈俊亮 杨欣强 康广庸 (汕头市澄海供电局,广东汕头515800) 摘要:经常采用双绕组lrA,或者配合电流表、功率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功率;或者配合电能表计量电能等。借助双绕组TA两个二次绕组(绕组I 和绕组II)串并联方法,可以改变 rA变比和改善误差特性。下面就串并联使用时对TA变比和误差的影响分析如下。 关键词:双绕组 rA;串并联接线;变比;误差;影响分析 1 双绕组TA两个二次绕组的串联接线和并联接线 2.1 TA的相量图 双绕组TA两个二次绕组的准确度和容量都是相同 的。它们既可以串联接线使用,又可以并联接线使用。 如图1所示。 TA的相量图如图2所示。该相量图是将TA二次参 数折算到一次做出的。 TA 阻 } i2 lf Zb TA II tl i: ●j_ 斟 阻 叶 I )t:! I 一 zb ..一. 图2电流互感器的相■图 (a)串联接线 (b)并联接线 图1双绕组 rA串并联使用时的接线图 2.2 TA的比差和角差 仔细研究TA的相量图得知,在RtAABC中,以一定 —(1)串联接线:串联接线是指双绕组rrA之绕组I的 +—} 尾端与绕组II的首端相连,而绕组I的首端与绕组II的 尾端相连。如图1(a)所示。 若准确度为0.5级和容量相同的绕组I、II串联接线 使用,则实际变比和原来TA铭牌变比相同(K=K/= ),输出容量约为每个绕组输出容量的两倍(S =2S =的比例尺直角边AC和BC分别描述了TA的比差和角差, , 县口:厂=一 sin( +a)×100% 11 式中“一”号说明l J『 2 I<l, 1 I,故在一般情况下,比 差为负值; 代表电流铁芯中的损耗角; a2S2),准确度也不降低。 (2)并联接线:所谓并联接线就是绕组I、II的首端相 若准确度为0.5级和容量相同的绕组I、II并联接线 1 1 代表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的功率因数角。 , 连,而绕组I、II尾端相连。见图1(b)。 = COS( +口)×3438 』1 使用,则实际变比是原来变比的一半(K= 1 KI= 1 ,,), 输出容量是每个绕组输出容量的两倍(SP=2Sl=2S2), 这种接线是在实际一次电流, 较小时,为了增大二次电 式中3438代表将弧度化成分作为单位的换算系数。 3串联接线(用下脚S表示)使用时误差分析 由图2TA的相量图可知 I|2Xf 2+I 2x|b xf 2+x b It2R 2+ 2R 6 一R 2+R 6 流,2或者为了提高输出容量时采用。 例如,设双绕组TA一、二次电流分别为IOOA和5A, 当实际一次电流为50A并不考虑TA的误差,则, 2=,2 2.5A,变比为50/5=10,而这时的变比并不是100/5= 20。所以,这种接线行之有效且有特殊意义。 =因为 < 7l",所以a=t肌.1(黼)>t肌_l ,X 2+ 6、 丽 s (下转第46页) 2 TA的相量图和误差公式 《计量与鼬试技术》2D12年第39卷第1o期 表1 序号 校准项目 外观 校准工具 一 各部分相互作用 各部分相对位簧 标尺标记的宽度和宽度差 一 2级塞尺 工具显微镜或读数显微镜 量面与量块或平板接触,重复测量5次并读数,重复性以 最大与最小读数差值确定。 6.5.7漂移 目力观察。在测量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紧固尺框,在 1h时间内每隔15min观察1次,显示值的变化不大于规 定值。 6.5.8零值误差 量爪测量面和底座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重复性4等量块,1级平板 漂移 零值误差 一 4等量块,1级平板 6.5校准方法 6.5.1外观 目力观察。 6.5.2各部分相互作用 目力观察和手动试验。 6.5.3各部分相对位置 目力观察或用塞尺进行比较测量,必要时用工具显 微镜或读数显微镜测量。 6.5.4标尺标记的宽度和宽度差 用工具显微镜或读数显微镜测量。主标尺、游标尺 将面差尺(断(段)差尺)置于平板上,移动尺框,使量 爪测量面与平板正常接触(有微动装置的需使用微动装 置),分别在尺框紧固和松开的情况下,用目力观察。必 要时用工具显微镜测量。 6.5.9示值误差 用4等量块测量,测量点的分布:对于测量范围上限 在10mm内的面差尺,不少于均匀分布3点,3.2mm、 7.5mm和10ram点。 7校准结果的处理 经过校准的面差尺出具校准证书。 8复核时间间隔 的标记至少各抽检3条。标记宽度差以受测标记中最大 与最小宽度之差确定。 6.5.5量爪测量面和底座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进行比较i见4量。测量时以最 接近的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值作为测量结果。 6.5.6重复性 在相同条件下,移动尺框,在任意位置上,使量爪测 (上接第43页) 又因为0< +口< R-,所以sin( +口)>sin( + a 复核时间间隔根据使用的具体情况确定,建议一般 不超过1年。 作者简介:安军,男,助工。工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计量检定测试技术研 究院。通讯地址:130012长春市硅谷大街928号。 兰维永,刘会秋,孙璐璐,长春市计量检定测试技术研究院(长春 130012)。 收稿日期:2012—04—24 依照上述分析方法得出 J fI<I I > ) 也就是并联接线使用时,比差绝对值I I增大,而角 COS( +a)<COS( +a ) 于是得到 差 却减小,导致准确度降低。 参考文献 [1]王月志编.电能计量.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Ifl=鲁sin( +a)>鲁sin( +d )=if,t =[2]王学伟,王德聪编著.电能表互感器的应用和防丢电技术.哈尔 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商福恭编著.电能表接线技巧.北京:中国电力出版杜,2007.  ̄0COS( +a)< ̄0eOS( +口 )= 上述分析表明,串联接线使用时比差绝对值1.厂l减 小,而角差 增大,会使准确度提高。为此,如因二次负 载过大引起TA超差,可串联接线使用,保持变比不变, 既可增大二次容量,又可减小误差。 4并联接线(用下脚P表示)使用时误差分析 (上接第44页) 根据表2数据,可以发现同一组比对中 都比E , 要小。特别在甲丙这一组,如果采用E 评判结果为满 意,而E 评判结果为不满意。由于E 仅考虑由人员比 对改变的测量条件因素引人的不确定度分量/分项,剔出 了其他因素干扰,所以更为严格,更容易发现人员引起的 作者简介:陈俊亮,男,工程师。工作单位:汕头市澄海供电局。通讯地址: 515800广东省汕头市中山路路尾8o号供电大楼。 杨欣强,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宏伟热电厂(大庆153411)。 康广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收稿日期:2012—04—24 测量不一致问题。因此我们提出用人员试验比率值 对人员比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大家探讨。 作者简介:陈苔,女,工程师。工作单位: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通 讯地址:310004杭州市九环路5o号。 吴佳佳,王达,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杭州310004)。 收稿日期: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