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出课文讲述的三件事。(重点) 3.圈画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
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2.齐读课题,提示“崛”的读音。思考:“崛起”是什么意思?“崛”字呢?“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检测预习,梳理事件
1
1.词语教学。
(1)重点指导读好“分量”,理解“抱负”“光耀门楣”。
(2)找出与“崛起”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清晰、胸怀、赞叹、疑惑、训斥)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标出相关自然段。 (2)指导把握第一件事情的内容。
回顾第四单元把握一件事的方法,说说本文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思考: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关注主要人物及表现,可以说得更简洁。)
(3)自主把握第二件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学生尝试从主要人物周恩来的角度,关注人物表现,把握另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小结:关注课文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
三、圈画“中华不振”的语句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阐述了“中华不振”?先来关注后两件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一边读一边将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将课文中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难点)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一、体会屈辱,感受志向
1.聚焦人物,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第16自然段,圈画人物表现的关键词,与同桌交流感受。
(2)妇女的指望与巡警的训斥进行对比品读。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妇女。对于她,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妇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
(3)围观的中国人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相碰撞。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紧握拳头,但
2
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一下妇女,什么办法都没有。你又作何感想?
(4)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个外国人”的表现,你能否也通过关键词,想象当时他的表现? (5)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生接读)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只能哭诉;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生接读)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生接读)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结合资料,体会“中华不振”。
(1)是呀,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
(2)学生结合伯父“沉郁”的表情和“热闹非凡”的场景谈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不振”的资料。教师播放影像资料,并简述这段屈辱的历史。
小结:“占据地”就是“国中之国”,外国人可以无视中国的主权,哪怕撞死了人也能免除中国司法的审判。在那个年代,它仅仅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3.回读“明志”,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1)正是“中华不振”的现状让少年周恩来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让我们回到那节修身课,再去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2)体悟周恩来的内心,读好人物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默默”“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等词走进周恩来的内心,思考:周恩来当时会想些什么?
(3)指导分角色朗读。
(4)引读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情感。
二、厘清事件关系,把握全文内容
1.结合板书,厘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每件事的内容,感受了“中华不振”,体会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那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前需要我们先弄清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串联这三件事?
2.串联三件事,把握全文内容。
预设1: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
3
伯父说起“中华不振”又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一幕。
除了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用上关联词串联三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串联? 预设2:周恩来初到奉天,听伯父谈起“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件后,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把握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按照写作顺序串联,要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联,这样会说得更清楚。
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
3.了解倒叙的写法。
作者将“表明志向”安排在前,把“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放在后面,你觉得有什么用意吗?(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兴趣。突出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三、反思“成长”,书写志向
1.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这是周恩来远赴日本求得“济世穷”良方时立下的誓言。指读。 (2)简单了解诗句意思。再读。
(3)出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生平。 2.小练笔。
(1)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今天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又会怎样回答呢?学习倒叙的写法,先写志向,再写清楚理由。
(2)交流点评。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前行。让我们记住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吧!齐读课题。
[教学板书]
4
[教学反思]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把握每件事情的内容是把握全篇课文的基础。基于学生第四单元把握单件事情内容的学习基础,我通过“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支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我通过“聚焦人物”“结合资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伟大的抱负,这一过程,也为理清事件间的联系、把握全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串联事件的过程,明白应该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握全文内容,并注意连接语,实现了串联事件的难点突破,也落实了语文要素。
最后,以“反思‘成长’,书写志向”收尾,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文字转化为学生的言语,凸显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人文主题。借鉴文章倒叙的写法,让学生将文本的领悟转化为自己实践中的运用,在发挥文本育人价值的同时,学会了言说,体现了多维目标的融合。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会认“蓄、迫”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运用提取文中词语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多个事件,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在品读故事中感受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
4.勾连“阅读链接”,在拓展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方法,提升概括能力。【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
5
一、图文对照,初识大师
1.舞台上的梅兰芳。
(1)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梅兰芳。
(2)通过预习,你对梅兰芳有什么了解?(学生结合资料交流预习收获)
(3)出示舞台上与生活中梅兰芳的图片:虽是一个俊朗儒雅的七尺男儿,却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仪态万方的女性形象。
(4)出示第1自然段第一、二句,指读。
(5)质疑:堂堂男儿,为什么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随机了解“旦角”,出示梅兰芳塑造的各种旦角图片。
小结: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就是为了塑造这一个个优美的旦角形象。 2.蓄须时的梅兰芳。
(1)出示蓄须时的梅兰芳图片。
(2)理解“蓄”的意思,并积累与“蓄”相关的词语:蓄发、蓄辫子、蓄指甲。 (3)预习过课文后,你们知道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吗?
二、阅读故事,厘清事件
1.借助导读提示明确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我们关注导读提示。课前导读告诉我们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单元导读提示我们还有什么学习任务?
(2)梳理学习任务:梅兰芳拒演的方法;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聚焦拒演方法,厘清事件。
(1)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拒绝演出的方法,作批注。
(2)交流反馈,引导概括。(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 (3)引导理解方法与事件的联系:梅兰芳用了这些方法拒演,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明白梅兰芳拒绝的方法就是课文的主要事件。)
(4)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剃须登台)
(5)课文中的六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可以。原因:①这些事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②梅兰芳经历的困难越来越大。
三、品读故事,感受气节
6
1.到底有什么危险和困难呢?请默读第2~7自然段,画出相应词句,作批注。 2.交流反馈,点拨提炼。(预设:学生从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读出虚度艺术生命;从准备卖房度日读出生活穷困;从设法大病读出险丢性命。)
3.师生合作读。
曾经,他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在舞台上万众瞩目,如今只能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曾经,他拥有花园般精美的住所,可现在因为蓄须明志,他生活穷困——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曾经,他为了保持柔美的身段,日日健身,可为了拒绝演出设法大病——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4.感悟民族气节。
(1)为什么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上台演戏?
拓展资料,明白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目的:日本帝国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登台演出,妄想通过梅兰芳的影响力,掩盖他们侵略中国的事实。
(2)梅兰芳正因为知道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才誓死拒绝。
回读感受誓死拒绝的决心:他宁可(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下登台演出。
(3)艺术生命可以虚度,生活可以穷困,性命也可以失去,但什么决不能失去?(板书:民族气节)
5.这些事情都是梅兰芳不失民族气节的表现,为什么独独要以蓄须这件事为题呢? 明白蓄须是梅兰芳独有的爱国行为,这个行为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他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
四、串联事件,尝试概括
1.串联事件,把握全文内容。
梅兰芳先生拒演过程中的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深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我们该怎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回顾方法:我们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①学习第四单元,知道了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大意。
7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尝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说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藏身租界”“深居香港”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因为侵略者不断纠缠,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虚度艺术生命。
“蓄须明志”既可以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在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的情况下,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因为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拒演,导致生活困顿。
(3)串联事件概括。
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在不断升级、加剧,要把这些层层递进的事情串联起来有什么方法?(紧扣主要人物,排列有序,事件整合。)
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虚度艺术生命,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大病,直至抗战胜利,才剃须登台。
2.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在了解每件事情内容的基础上,还需紧扣主要人物,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概括。
五、阅读链接,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尝试概括。试着用多件事串联的概括方法连起来说说《难忘的一课》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
(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我”看到年轻的台湾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 第二件事:年轻的台湾教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 (2)串联事件概括。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之后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
六、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1.回顾单元学习所得。
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它们各写了几件事?引导梳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
8
联系;再紧扣主要人物,将几件事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最后将串联好的内容根据文章特点说完整。
2.联系本册相关内容。
(1)引导学生回顾第四单元写一件事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麻雀》等) 3.自主阅读,交流拓展。
(1)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明白对话介绍了三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从课题《观潮》《盘古开天地》中,怎么读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观潮》课题写的是事情,可以问:什么时候、谁、在哪里观潮?看到的潮水有什么特点? 《盘古开天地》课题写的是“谁干什么”,可以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怎么开天地?结果怎样?
(3)归纳从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提问法:针对题目提问。可以先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等方面发问,也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发问。然后将这些问题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稍加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小组合作研读本册目录,尝试从课题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交流分享。 4.回归“交流平台”,形成知识系统。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有的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有的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的可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把几件事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教学板书]
9
[教学反思]
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我以图文资料形式呈现,一则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位大师,二则通过比较,聚焦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导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在“品读故事,感受气节”环节,让学生批注梅兰芳拒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现事件和困难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表述主要内容会更加清晰。同时也凸显了梅兰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使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
在学习活动“串联事件,尝试概括”时,我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从回顾方法、尝试概括到串联事件概括,实现从精读课文上习得方法,在略读课文上实现巩固的目的。
最后,通过勾连“阅读链接”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有步骤、有层次的训练中运用所学方法,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金钥匙。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1.读题设疑: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全文,随机正音。
10
4.引导发现韵脚“ang”。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在于诗歌讲究韵律,你能发现这首诗押什么韵?
5.交流:诗人在追寻什么? (1)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四个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3)边讨论边交流,补充视频和图片。从“南泥湾开荒”明白了什么?(短短三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开荒的镢头”代表什么?(让学生明白“镢头”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美好革命岁月。(引导: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边讨论革命的岁月是多么美好!)
“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引导: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引导:当年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决策。有了正确的领导,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小结:可见,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指导朗读诗歌第2节。(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二、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1.现在与昔日对比。
(1)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 (2)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出示第3、4节)
11
(3)从诗句里分别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数量、种类很多。
要点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4)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引读:因为延安人民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丢弃与继承对比。
(1)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我们丢弃的又是什么呢?相继出示: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
“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的生活;“老牛破车”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安精神。 引读: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指名朗读,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拥有与失去对比。
(1)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
(2)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4.创设情境,朗读诗歌第3~5节,然后教师引读。
小结: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三、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
1.诗人怎么追寻?
12
(1)出示诗人创作背景资料。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
(3)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出示诗歌第1节,自由读、齐读。
2.我们怎么追寻?
(1)今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仿照诗歌第3、4节写一写。 (2)所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们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低头;学习上要勤奋,肯吃苦;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节约粮食、纸张,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
(4)全班朗读整首诗,最后一节师生合作重复朗读。
(5)总结: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拥有它,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13
诗歌教学以学生自主读懂为主。教学“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版块,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自读、听同伴读中初步明白诗意,发现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押韵特点。本首诗是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诗中描写到的很多事件比较陌生,课前我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内用好资料,既体现先学后教,又降低理解难度,通过抓关键事件,明白作者在追寻什么。
体悟诗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学“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环节,我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延安的今昔比较,在一次次的对比、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明白延安精神在战争年代的伟大作用以及建设年代的意义。这一环节的学习,层次分明,既让学生体会到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激发了学生拳拳报国之情。
以读悟情、以写抒情是诗歌教学重要策略之一。教学“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版块时,我从诗人急切追寻延安切入,在时间轴上让学生明白延安精神鲜活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熠熠生辉。再延伸到我们怎么去追寻,在目睹生活变化中书写今日之繁华,体悟延安精神不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作用,在未来建设中还将发挥作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环朗读中,使延安精神驻扎心间,发扬光大。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要素】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4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重点)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重点)
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
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
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对应,如,志存高远的钱学森,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4.同类词语拓展。课件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高瞻远瞩。
第2课时
15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不同的语气
1.学生自由朗读两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表达能加强语气;
(2)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2.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比读(同桌对比读、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知道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达练习,用语言或者图片营造生活情境。
(1)第一个练习,出示商场或广场等公共场合的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教师提醒“小明”时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或用“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吗?”,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效果。
(2)第二个练习,学生对比陈述句“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和反问句“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的不同表达效果,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
二、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重点关注“曛”的读音。 2.学生自主学习《别董大》,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师点拨:“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3.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根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想象塞上壮阔而又荒凉的情境,体会古诗传达的离别之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读出离别的难舍之情,反复朗读后背诵古诗。
16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只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语该如何运用。
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会学会用。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让学生先自己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