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14 第36卷第6期 Joum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36 No.6 “观渔"之礼的兴衰及其深层原因探究 段锐超 (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统治者“观渔”,在有些朝代不合于礼,而在有些朝代的前期却是祭礼或嘉礼的应有之义,但在其后期往往又变得 有悖于礼。“观渔”是否合于礼,因时而变,应肇因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结构及民族文化特色的变迁或民族认同的深 入。“观渔”之礼的兴盛,往往以渔猎经济的地位之重为根本,而“观渔”之礼在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后期的式微,应是农业 经济主导地位已然确立和农耕文化获得认同的结果。“观渔”之礼与经济结构变迁的联动性,是礼的实践性的典型反映。 关键词:观渔;祭礼;嘉礼;渔猎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4)06—0l17—05 收稿日期:2014—08—12 作者简介:段锐超(197O~),男,山西临汾人,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历史学博士。 史籍中的“观渔”(有时作“观鱼”),特指统治者 工具,以观看捕鱼。鱼,即“渔”。“三传”对这段经文 (一般指皇帝,偶指天子、其他实际统治者或诸侯)率 的理解阐发略有不同。 领大臣、指挥随从人员声势浩大地去拉网捕鱼。既然 《左传》释日: 是皇帝亲行,就非小事一桩,微不足道,就与“礼”密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日: 切关联,从而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 从较长时段上对“观渔”作一专题研究,特别是以其 则君不举焉。……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 为视点,将汉人建立的王朝与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 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或者北方民族王朝的前后期加以比较,可以厘清“观 公日:“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 渔”在合礼与非礼之间的波动情形。通过对其动因 僖伯称疾,不从。书日“公矢鱼于棠”,非礼也, 的深入探究,庶几对相关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 且言远地也。[1141 发展进程有更准确的把握,对礼的变化规律及其性 认为鲁隐公作为国君,一则不宜屈尊去做本该臣 质、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然而,迄今尚缺乏对“观 下做的事,二则不宜为小事而远离国都,因而其“观 渔”之礼的表现形式及引发其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 渔”之举不合于礼。 系统梳理和探究的专论。笔者不揣谫陋,尝试论之, 《谷梁传》释日: 或可备一说,祈请方家指正。文中的“观渔”,分别指 常事日视,非常日观。礼:尊不亲小事,卑不 ~种行为形态或一种礼制形态。 尸大功。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2 一、“观渔”之礼溯源 认为捕鱼是卑者之事,所以鲁隐公“观渔”,不合 “观渔”作为统治者的一种行为或礼仪,首见于 于礼。 “《春秋》三传”之“臧僖伯谏观鱼”事。《春秋》经文 《公羊传》释日: 日:“(隐公)五年春,公矢鱼于棠。”…鲫记述鲁隐公于 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 五年春去棠地观看捕鱼。矢,指让捕鱼者陈设捕鱼的 观鱼?登来之也。百金之鱼,公张之。登来之者 1 17 何?美大之之辞也。 。 十六国时期汉(匈奴)刘聪喜“观渔”且毫无节 认为《春秋》书此事,意在讥刺鲁隐公抛开职责 制,大臣切谏不已。《魏书・匈奴刘聪传》:“聪游猎 远观,且与百姓争利。 无度,晨出暮归,观鱼于汾,以烛继昼。其弟义及子粲 综上,鲁隐公作为周的一方诸侯,其如棠观渔之 舆榇切谏,聪怒日:‘吾岂桀纣幽厉乎,而汝等生来哭 【9_ 《晋书・刘聪载纪》且记述中军王彰力 举,不合于礼。三传给出的理由合计有三:屈尊做本 人也!”,刘聪大怒,命斩之。lLl 刘聪“观渔”,大臣视之为无 该臣下做的事、远离国都和与民争利。明代朱朝瑛 谏,《读春秋略记》卷一据《礼记・月令》给出《春秋》讥 度游乐,违礼行事,置自身及社稷安危于不顾。 鲁隐公的另一原因乃“不以其时荐庙”:“《月令》季春 但是,“观渔”在其后的北魏及某些朝代却是合 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则诸侯亦必有观渔之礼。公 于礼的,即便不以祭祀为目的。彼时皇帝“观渔”并 之矢鱼《春秋》以为讥者,不以其时荐庙而渔为游观 未受阻拦,并被载入史册,或正因其合乎当时之礼的 而已。” (按:《月令》所记,应为季冬之月)则朱朝瑛 要求。《魏书》记载的北魏前期诸帝包括道武帝、明 认为诸侯虽有“观渔”之礼,但鲁隐公“观渔”不以祭 元帝、文成帝等“观渔”或亲渔,次数共六次。《魏书 祀为目的,所以不合于礼。《礼记・月令》: 先荐寝、庙。t515 ̄ 。疏 ・道武帝纪》:“(天兴四年)三月,帝亲渔,荐于寝 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 庙。” j3 ‘(天赐)五年春正月,行幸豺山宫,遂如参合 陂,观渔于延水,至宁川。” J4 《魏书・明元帝纪》: :天子必亲往视渔。明渔非常事,重之 “(永兴四年秋七月)己卯,大弥于石会山。戊子,临 去畿陂观渔。” j5 “(神瑞二年)六月戊午,幸去畿陂, 也。此时鱼絮关。 据此,周天子(或诸侯)虽不亲渔,但不仅要亲往 观渔。” J5 ‘(泰常四年)五月庚寅朔,观渔于漫 观渔,还要亲尝,然后才荐于寝庙,程序严格,仪式隆 水。” ¨5 有时观渔与狩猎相继。《魏书・文成帝纪》: 重,观渔显然是整个祭礼的重要一环。观渔的时间和 “(和平三年)二月癸酉,畋于崞山,遂观渔于旋鸿 ’ 。。 目的有严格限制,时间是季冬之月,因为此月鱼的味 池。’道最鲜美;目的是祭祀寝庙。 北魏诸帝“观渔”,恐非仅因爱好渔猎,当为遵从 “臧僖伯谏观鱼”与周天子“必亲往视渔”并无抵 鲜卑IEI%L行事。道武帝曾亲渔,并将亲渔成果荐于祖 牾,鲁隐公的“观渔”从时间和目的上而言是非礼的。 庙,此举正合周礼祭礼之义,但从月份上看,当与周礼 对于臧僖伯的谏言,鲁隐公还是认可的。但鲁隐公为 无涉。除了道武帝亲渔之外,北魏皇帝的其他五次 何明知“tD%L”,还要一意孤行呢?不过是贪利或欲 “观渔”,或都与祭礼有关,或应归人嘉礼,史料有限, 享游逸之乐而已。《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董仲 存疑。文成帝以后,“观渔”戛然而止,从献文帝时代 舒、刘向以为时公观渔于棠,贪利之应也。”_6 鲁隐公 直至魏分东西,再不见有皇帝“观渔”或亲渔。北魏 不顾大臣的劝阻和“罢工”坚持去“观渔”,终不免《春 末期,随着六镇鲜卑掌控政权,鲜卑旧礼一度悄然回 秋》之讥,后世大臣据之为阻止皇帝去观渔行猎的典 归。至北周时,又见统治者欲行“观渔”之举。《周书 故。《三国志・魏书》载,曹丕田猎,崔琰、鲍勋曾分 苏绰传》载,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与公卿往昆明 别以“鲁隐观鱼,《春秋》讥之”[7 酏、“昔鲁隐观渔于 池“观渔”,途中因发现苏绰这一博物多通、富于口辩 棠,《春秋》讥之”_7]3 为据先后谏阻。唐魏知古以 的人才而大悦,竟不设纲罟而还。【11] 卜 跎宇文泰带 ・《从猎 胃川献诗》讽谏玄宗,也引之为据:“此欲诚难 领众公卿去“观渔”,颇含政治意味,可视为一种复辟 纵,兹游不可常。子云陈《羽猎》,僖伯谏渔棠。”[8Ⅲ3 IEI%L及僭越的行为。或许是苏绰引经据典的妙论使 “渔猎”本是两种生产活动,但在汉唐士大夫眼里,以 宇文泰止住了脚步。到北周孝闵帝又要去“观渔” 游乐、逐利等为目的的观渔,与游猎一样,都是易于过 时,就有臣下出来明确谏阻了:“帝欲观渔于昆明池, 度的违礼行为。显然汉人士大夫对皇帝“观渔”一般 博士姜须谏,乃止。”llIJ钾姜须的理由或许与前面的臧 持反对态度。 兴衰 僖伯、鲍勋等不无两样。以后的北周诸帝再无“观 隋唐五代,皇帝“观渔”的禁忌数次被突破,不过 二、历代统治者的“观渔”之举与“观渔”之礼的 渔”者。东魏北齐、南朝皆无。 遍检诸史,未见两汉魏晋皇帝“观渔”的记载。 仅有隋炀帝、唐敬宗、梁太祖各一次。《隋书・炀帝 从上述崔琰等对曹丕的谏阻可推知,两汉魏晋的皇帝 杨广纪上》:“(大业三年六月)甲辰,上御北楼,观渔 l 隋炀帝“观渔”伴有飨宴之礼, 并没有依照周礼,为祭祀而“观渔”,“观渔”其时或被 于河,以宴百僚。”_实为后世“观渔”进入嘉礼之先声。《新唐书・敬宗 视为违礼之举。 11 8 皇帝纪》:“(宝历二年)六月辛酉,观渔于临碧 渔”,北魏、辽、金可能除了属于祭礼,还兼有嘉礼或 池。”【l纠《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乾化元年十 军礼之义。只是元代史官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仅将辽 月)戊辰,(梁太祖)幸邑西之白龙潭以观鱼焉。既而 代皇帝“观渔”的意义归于“游幸”,而民国史官则对 渔人获巨鱼以献,帝命放之中流,从臣以帝有仁恻之 清朝皇帝国初“观渔”之盛景略而不书。在宋代则属 心,皆相顾欣然。”lI 这几位皇帝的“观渔”显与祭祀 嘉礼。隋唐及五代是过渡时期。北魏等朝代后期以 无涉。 及其他一些朝代,“观渔”则都被归为非礼。 到了宋初,“观渔”因其具有的文化内涵,终于实 三、“观渔”之礼的兴衰根源于渔业地位的升降 皇帝“观渔”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休闲游乐活动和 至名归,被正式纳入朝廷礼制范畴,堂而皇之地成为 朝廷嘉礼之一。《宋史・礼志》将游观与诸庆节、视 普通的物质生产活动,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 学等并列,说明宋时嘉礼范围有所扩展。《宋史》记 上升到了在制度上属于礼还是非礼,在行为上合于礼 开宝九年五月己巳,宋太祖“幸东水铠,遂幸飞龙院, 还是违礼的高度。背后自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及文 观渔金水河”[15]47,另记宋太祖“观鱼”一次。l1 太 化、民族性等方面的原因。 平兴国二年五月二Et,宋太宗“回幸玉津园观渔,张 我们知道,礼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也是生产力发 乐、习射,既宴而归”-1 5_ ,另记宋太宗“观鱼”二 展水平的反映,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不可 次。[ ] 宋代皇帝不仅观渔,还观灯n Ⅲ3∞、观水嬉 能脱离具体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而孤立存在,因 (神宗时还有)n 等。《周礼・春官・大宗伯》日: 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代有损 “以嘉礼亲万民”l】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游观之 益,甚至同一朝代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观渔”之 礼是一种体现皇帝与官民同乐的娱乐活动。“观渔” 礼即为典型一例。我们看到,因历史、经济和文化背 之为嘉礼,可能与宋初市民社会的发展有关,相对于 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统治者对“观渔”的认识和看 以往的汉制,是一种突破和创造。另外,“观渔”与观 法有时会大相径庭,有时又殊途同归。“观渔”在违 麦(观稼、观刈麦)、观灯、观水战等一样,均有其现实 礼与合礼之间的摆动,其动因应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及 指向。但这些活动很容易被人与逸乐享受联系在一 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的变迁,下面试推究之。 起。宋太祖、宋太宗之后,“观渔”突然在宋史中销声 先看汉人建立的朝代。汉魏两晋在“观渔”一项 匿迹,令人费解。二帝行嘉礼之“观渔”,成了汉人皇 上其实未率周典,且由上可知,从未有汉人皇帝为了 帝的空前绝后之举;但观灯等却不然,终宋一代,史不 祭祀而“观渔”,除梁太祖、隋炀帝、唐敬宗和宋初二 绝书。 帝外,正史中再无汉人皇帝有过“观渔”之举。汉人 一个北方民族建立的朝代“观渔”特别频密,这 一般重农而轻渔,汉人皇帝贬低了“观渔”的意义,甚 就是辽代。除了皇帝,还有皇太后“观渔”。辽代皇 至将其视为非礼。这一情形或主要肇源于农业在汉 帝“捕鱼”、“叉鱼”、“钩鱼”等各种方式的亲渔活动 地的主体地位。因为随着生产结构和文化背景的改 也频见于史。金代“观渔”仅见金世宗一例。¨ 金 变,周礼关于皇帝“观渔”的内容,在汉地早已不再具 之后,正史中不再有“观渔”的记载。整个元代,连皇 有现实意义。与农耕相比,渔猎可能较为省力,但因 帝观灯也没有了。到了明代,忽有明武宗亲渔,乃至 为资源有限,不足以供养大量人口,专事打猎或打鱼 因之覆舟丧身,但这只能视为举动出格、喜欢冒险的 的人过多,对政府作为立国之本的农业生产可能会有 明武宗个人的违礼行为。 1 8] “。坨清初皇帝“观渔”未 消极影响,还会因过度获取而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枯 见于正史,应属缺载,其实清初诸帝不仅“观渔”,而 竭,因而政府需要强调农业而对渔业有所限制。侯旭 且次数还较多。如《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四载:“是月 东先生即认为,“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 丁未,太宗与大贝勒代善观渔于辽河之上。”[ 第 “册 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 杭州西湖有“花港观渔”石碑,四字相传是康熙帝御 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 笔。乾隆帝《钦定热河志》卷九十六载:“御制捕鱼、 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 网鱼诸诗俱驻跸山庄时所作。”其中御制诗《观渔》 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 云:“伊松河水秋日澄,伊松河岸秋风清。……渔人 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土地上”。_l 东 弄网中流迎,驾鹅雁鸭惊飞鸣。……不如秉兴观渔 汉地方政府曾禁止农民营商,限制其打渔,为此,刘般 乐,兴尽辄逝无留停。”[ ]第2 一派清爽闲适景象。 曾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今 清朝后期,“观渔”不见于史,与金颇为相似。 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 周天子“观渔”属于祭礼的范畴,后世皇帝“观 月,不妨农事。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 119 关二业也。” 据《三国志・魏书・郑浑传》,历任下 魏皇帝“观渔”,除了祭祀宗庙,恐怕还有宣示对“渔” 蔡、邵陵令长的郑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 这一重要生产活动高度重视和不忘渔猎之本的深意 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 瑚。禁渔政策可能造 在焉,与中原皇帝耕藉田的意义相仿。其时沿用这种 成严重后果。武则天曾于长寿元年五月丙寅,“禁天 鲜卑古礼是自然而然的。至于北魏初的“观渔”与周 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 礼有暗合之处,正是礼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反 甚众” 。 映。 我们注意到,可能正是由于渔业生产在整个社会 礼的转变以经济的转型为依归。北魏“观渔”戛 生产中的比重偏小,地位偏低,“观渔”的其他社会功 然而止的时间节点正在冯太后执掌北魏实际权力前 能,如劝励生产和与民同乐,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无 后,与冯太后改制及孝文帝承继改制的时间一致,这 意地忽略了。汉代以降,汉人对于“观渔”的理解没 并非巧合,而应是随着经济转型和民族认同的深入, 有太大变化,大多将其视为不合于礼的游乐。“观 鲜卑旧俗被弃,汉魏礼制复归,“观渔”这一鲜卑旧礼 渔”成了皇帝的禁区,多数皇帝会避开这个是非漩 被废止的结果。拓跋鲜卑进人中原后,农业在整个经 涡,也只有隋炀帝、唐敬宗这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 济生活中的地位渐次举足轻重,而渔业已不再重要。 顾身后名的皇帝才会有所突破。客观地说,他们的行 均田制的普遍推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 为未必不是为后世的变化做铺垫的创举。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孝文帝改 到了宋代,不仅很有作为的宋太祖、宋太宗有 制,其根本立足点正在于经济转型趋于完成,即由早 “观渔”之举,而且“观渔”还明确成为朝廷嘉礼的内 期的渔猎畜牧经济与渔猎游牧文化正在跃迁为农业 容。但既已形成制度,为何不久即销声匿迹,未被其 经济与农耕文化,北魏走向了封建化和农业化的时 以严守“祖宗家法”著称的后代继承和效仿呢?我推 代。随着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不断深化,“观渔”不 测,随着宋代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士大夫阶层地位的提 见于史就不足为奇了。北朝耕籍田活动进入正轨,持 升,“观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是,随着封建 续不断。皇帝以亲临千亩、躬耕籍田的方式为天下做 l3 如、宣武帝 ] 、孝明 专制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宋代理学占据上风和社会风 出表率。北魏孝文帝 ’J∞,北齐文宣帝 22],北周孝闵帝 “]盯、明帝 “] 、 气趋于保守,经历了宋初短暂的开放与张扬之后,大 帝 。 ’。 。 等都曾亲耕籍田。耕籍田之礼的创设 宋又重返封闭与内敛的故态,“观渔”这种新式嘉礼 武帝 lj又被废弃了。究其根源,可能还在于这种新创礼仪, 和延续与“观渔”之礼的式微和退出形成鲜明对照。 缺乏经济基础和理论根柢的支撑。当“观渔”早早地 北周虽有所反复,但从周文帝、周孝闵帝欲“观渔”及 消失于史后,宋哲宗时仍有观稼之举l151341,两相对 被劝止,可见北周文化认同的渐进。 比,对“观渔”之礼的命运改变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辽代皇帝“观渔”乃至亲渔频繁,且与祭祀 《魏书・乐志》云:“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 无关,从汉人的传统观念出发,可能难以理解,但《辽 其本。”[9J2 。皇帝“观渔”自有其现实依凭和历史文化 史》的相关记载可解此惑:《辽史・营卫志中》云:“大 渊源。皇帝“观渔”屡见于北方民族建立的北魏、北 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 周、辽、金等朝代的前期,乃因游牧渔猎是拓跋鲜卑、 时,车马为家。”又云:“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 岁以为常。” ̄23]373《辽史・百官志二》云:“辽 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特色;但在其后 就畋渔,期却都减少甚至消失了,史籍缺载或为一因,但其根 始祖涅里究心农工之事,太祖尤拳拳焉,畜牧畋渔固 2。J7 。辽国宫廷非常重视头鱼宴与头鹅 本原因还要在经济变迁及建立在其上的文化变迁上 俗尚也。”[探寻。 宴。_23_ 至于金初“观渔”,起因或与辽有相似之处, 北魏初拓跋鲜卑皇帝“观渔”比较频繁,乃因拓 即渔业生产的重要性使然。《金史・兵志・兵制 跋鲜卑当时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还比较原始,以畜 条》:“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 牧渔猎为主。《魏书・序纪》记拓跋鲜卑先祖“统幽 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 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_9 J1。到了檀 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_1 7_蚰 但金 石槐时期,据《三国志・魏书・鲜卑传》裴松之注云: 初渔业生产的地位显然远逊于辽。高凯军先生认为, “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 “女真人在建国前就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 畜牧次之,渔猎再次” j。其后再不见金帝“观 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 活,闻汗人善捕鱼,於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馀家,徙置 渔”,应与金汉化日深有关。 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7_阳。开始渔业生产。北 】20 蒙元未见“观渔”,则当与其具有游牧传统、地域 6]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445. 辽阔、农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 [7]三国志[M]_北京:中华书局,1959. 的转变有关。元统治者认识到,与农业相比,渔业生产 [1975. 效率较低,不如畜牧业更不如农业有保障。《元史・世 [8]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9]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祖纪》载:捏怯烈女直二百人以渔自给,元世祖下旨: [10]晋书[M].jE京:中华书局,1975:2661. “与其渔于水,曷若力田,其给牛价、农具使之耕。”_25_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农业化的深入,渔业仅作为一种辅 [11]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2]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0. 助生产手段存在。明代作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和封建 [13]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9. 专制的高峰,不见“观渔”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清朝 [14]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8. 初期、中期与后期“观渔”情形的反差,恐怕也是生产 [15]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结构的变化在礼制文化上的投射。 “礼时为大” J7 。“观渔”之礼的因时而变,主 [16]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9. 7]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要肇因于经济结构的变迁,包含着民族文化变迁和民 [1974. 族认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礼的时代性、变通性、实践 [18]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19]侯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 性及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参考文献: 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J].历史研究,2010(5). [1]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李学勤.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9. [20]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05. [21]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482.6 [22]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54. [23]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高凯军.论中华民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07. [3]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69. [5]李学勤.札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高锐] The Study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Etiquette of Viewing Fishing and Its Deep Causes DUAN Rui—ehao (Library,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 Abstract:The rulers action of viewing fishing did not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etiquette in some dynasties.How- ever,it was a part of the sacrificial rites and marriage ceremony in other dynasties and it often became contrary to etiquette in the later.Whether compli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etiquette or not,viewing ifshing was changed with time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s of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and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r the deepening degre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dynasties.The flourishing of the etiquette of viewing fishing was often rooted in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ishing and hunting economy whifle the dis— appearance was the resul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identity of farming culture.The linkage of the etiquette of viewing fishing 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uctrure was the typical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alness of etiquette. Key Words:viewing fishing;sacriifcial rites;marriage ceremony;fishing and hunting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