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 1991;(1O)3、4:240、24 快速氮化新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 马开琼 八六钮研究生 沈思特教授 指导教师 本文根据化学热力学、动力学、材料的界面科学,内扩散理论以及N、C--种元素共渗 相互促进的机理,设计出新工艺C—TS、PS—P、DB.经试验选出合理媳参数,将工艺用于 38CrMoA1.42CrMo.49Cr,35CrM。.5oCr,20CrMaTi,30CrMaTi 23 ̄Ma3ViAl (新氮化钢),QT60—2,美国钢种l El181, E-509等试块随产品一起氮化。工艺试验证 观,C—TS,PS—P在2oh内渗层达到o.45mm-- ̄O.55mm ̄,相当于一般工广氰化工艺6O一 65h的水平。DB工艺在9h内能达到0.37ram,深渗层相当于原工厂卡特工艺35 ̄45h的渗氮效 果。 在工艺试验的基础土,采用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探针、光电子能谱、x射 线衍射等方法对新工艺氮化后J的渗层组织、硬度分布,化台物层相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研究表明:采用新工艺氮化后的组织白层浅(都小于l0 ).渗层深0.45" ̄0.55ram, 表面硬度高,38CrMoAI经l 8hc ̄TS,2ohPS--P.9hDB氮化后表面硬度分别为HV101035、 1050,1084。三种工艺氮化后试验的各种材料,表面脆性都是一级,渗层琉松l一2级,脉状 组织l一2级,三种工艺的指标都椅台JB2849 ̄80渗氮标准。x射线结构衍射表明:白层由8、 .r 相组成,由表向里,8减少.Y 相增加。 试验还对PS--P35艺氮化后的42CrMo,采用标准 7.5ram光滑试棒作了弯曲疲劳试验, 结果口一1—63.1kg/mm。。而据有关文献报导38CrMoAIA经离子氮化后. 7.5ram光滑试 棒,其弯曲疲劳性能a一- ̄:62kg/mm。.但必须注意到此数据是台垒元素更多的38CrMoAl A钢,并经离子氮化而得到的。由此看出新工艺显著地提高了疲劳强度.这主要是渗层的高 强度和平缓的硬度分布(硬化面积大)以及表面形成较大的残余压应力所造成的。同时也表 明新工艺使零件具有较大的耐磨性。 新工艺不加任何催渗剂而又取得如此优异的氮化效果.是由设计的合理性戎定的。新工 艺利用了吸氮和扩散的高速期.使吸幔和扩散充分匹配,井利用化学位与温度的关系.因而 新工艺吸氨,扩散充分。得到的渗氮层深、表面硬度高,而且硬度沿层深分布平缓.新工 艺一吸一扩,渗速大.没有足够的时问形成较厚的自层。 第1O卷第3、4期 马开琼:快速氮化新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 241 脉状组织主要是铁的氮化物(Y ).新工艺渗速快 可析出区向中心推移速度 快,Y 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可析出区内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因此新:[艺氮化后脉状组织少。疏松主 要是表层B,Y 相中N浓度过高,N原子组成N 析出而留r空洞而形成的,新工艺白屡线B 少,基本无琉松。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C—TS.PS--P.T.艺氮化后的零件,表层为极薄的致密的无疏松 层,主要由Y 相组成,其脆性较小,内氮化层沿原奥氏体晶界脉状组织少,由于内氮化层 深,而无脉状组织 因而能显著提高疲劳寿命。采用c—Ts,PS--PT艺氮化适合于在交 变弯曲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如齿轮,凸轮分配轴,_由轴等;经DB工艺氮化的零件,表面化台层 不十分致密.但表面硬度高,适宜于氮化在大气中磨损条件下工作的螺旋输送机,柱塞之类 的零件。 本文在研究新工艺组织性能的同时.分析了不同材料经相同工艺氮化后的渗层深度,自 层组织及硬度等指标,从而讨论了一些合金元素在快速氮化中的作用。认为Al在氮化中的 作用最显著,Al主要是增加e相的厚度.使e含氮量增高。含A1的氮化钢如38CrMoA1氮化 居渗层深.硬度高,随着Al含量的增加、层深减少,硬度增加 Ti Cr、Mo V等的世 用稍次于A1.所有这些元素,随其含量的增加,渗层深度减小,硬度增加。Ni、Mn是奥氏 体稳定元素,Ni不形成Ni化合物,Mn是弱氮化物形成元素,因而Mn使氮化区间增加。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