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年5月第5卷第3期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May 2017 Vo1.5,No-3 -骨科专题・ 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研究进展 毕大鹏 , 胡 汉 , 张浩 , 田 竞 110016; 1.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辽宁沈阳2.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重症创伤治疗中心,辽宁沈阳关键词:下胫腓联合;踝关节;损伤;解剖 Key words: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Ankle joint; Injury; Anatomy 110016 文章编号:2095-5561(2017)03-0148=04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17.03.06 近年来,下胫腓联合损伤在足踝外科的发病率 逐年升高,约占急性踝关节损伤的1%一11%¨ 。 下胫腓联合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分离 时常合并踝关节骨折,漏诊或治疗不当易出现踝部 2损伤机制 绝大多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机制是由于在踝 关节活动时受到一个强大的旋转力量 。大部分 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有时也可单独发 生。外旋力是造成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主要因素,当 外旋力作用于踝关节时,腓骨外旋,下胫腓前韧带 张力逐渐增大至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发生断裂;而外 展暴力过大时容易引起三角韧带断裂、内踝撕脱骨 折;当外旋暴力合并有足外展并累及骨问膜时,则 容易造成多韧带断裂下胫腓分离。另外,当突发的 外旋力合并踝关节背曲时,踝关节的损伤更容易合 并腓骨下段骨折 。 3治疗 长期慢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不稳定等并 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胫腓联合损 伤的治疗方法较多。因此,本文对目前下胫腓联合 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 下胫腓联合复合体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 韧带、下胫腓横韧带、骨间韧带及骨间膜的远端部 分构成l2 。Janl3 通过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下胫腓 联合发现,大部分成人的下胫腓连接不仅仅是简单 的纤维连接,而是包括下胫腓滑膜关节在内的复杂 结构。Mroz等 认为,下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关 3.1 非手术治疗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原则是 复位和固定。目前,对于内外踝均能达到解剖复位 并牢固固定的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 节,尤其在背曲时,只有轻微的横向偏移,其弹性结 合及与上胫腓关节相联系的微动性能够减少骨折 的发生。下胫腓踝穴的稳定性由下胫腓前韧带、胫 腓后韧带及骨问韧带保证 。下胫腓联合是构成 踝关节的重要结构,能够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支 持踝关节的活动、对抗轴向或前后的应力及踝部的 旋转力量。另外,下胫腓联合的微动性可以在一定 范围内调节胫腓骨的承重比例,维持踝关节的力学 特点。 第一作者:毕大鹏(1992一),男,安徽黄山人,医师,硕士 通信作者:田竞,E—mail:bone@medmail.com.cn 治疗。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恢复时问更 长,易发生踝关节不稳、踝部慢性疼痛及踝关节功 能不良或丧失等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确切 复位后石膏、夹板等外固定6~8周,加强营养、避免 负重以及消肿等对症治疗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2手术治疗 3.2.1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指征 下胫腓联合 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时应积极手术治疗,确保 下胫腓联合达到解剖复位 ,尽可能地避免后期踝 刨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年5月第5卷第3期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May 2017 Vo1.5.No.3 关节不稳、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Rammelt等[8] 认为下胫腓联合达到解剖复位是决定下胫腓联合 损伤预后最重要的因素。Miller等 研究认为,对 于不合并骨折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损伤,短期内进 行固定和功能锻炼是很必要的,但不稳定的Ⅱ度或 Ⅲ度韧带损伤,应该积极手术治疗。易志坚等 通 缝合纽扣技术确实是一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 有效方法,但由于并发症所导致的二次手术概率比 预期的更高。纽扣缝线固定的治疗效果与螺钉固 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优点是更符合下 胫腓联合微动的特性,而弹性固定在 定程度上也 减少了螺钉固定易断裂的缺点H 。另外,人工韧带 重建术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人工韧带重建术能够提供短时间恢复功能所需要 过对8例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带袢纽扣钢板 内固定治疗后得出,早期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治 疗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能够使患者早期进 行功能锻炼,对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3.2.2 内固定物的选择下胫腓联合损伤使用何 种内固定物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定 论。皮质骨螺钉、可吸收螺钉、弹性固定、韧带重 建、Endobutton钢板固定等均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 伤的方法,但皮质骨螺钉固定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 方法。Xie等¨。。研究结果提示,可吸收螺钉二次手 术的概率更低,并发症更少,与金属螺钉比较,可吸 收螺钉是重建下胫腓联合损伤更好的选择。孙辉 等¨ 认为使用可吸收螺钉可能会发生多种不必要 的并发症,如无菌性炎症、排异反应及异位骨化等。 但Schepers等 的研究发现,使用可吸收螺钉和金 属螺钉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功能预后也无明显区别。目前,最常用的弹性固定 是带袢纽扣钢板固定,其优点是能够保持下胫腓联 合的微动性,更符合正常人的生理特点,对踝关节 功能的恢复也更有利。Seyhan等u 认为,弹性固定 与螺钉固定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但弹性固定的优 点是无需进行二次手术。Laflamme等 的研究表 明,使用下胫腓联合螺钉的患者行二次手术的概率 显著高于使用带袢纽扣钢板固定的患者,但这两种 治疗方式在功能预后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Schepers-l副认为,目前,纽扣缝线技术越来越 多地被应用于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与螺钉固 定比较,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缝合纽扣技术能使 患者早期工作,且需要去除内固定的比例也更低, 但是目前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该技术的长期效 果是否可靠。但Degroot等¨刮对24例急性下胫腓 联合损伤患者行纽扣缝线治疗,平均随访20个月, 并进行AOFAS评分,平均得分为94分,其中1/4的 患者因局部刺激等因素需要去除缝合纽扣,4例发 生骨质溶解,3例韧带内出现了异位骨化,他们认为 的高韧性,早期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且采用单侧 悬吊加可吸收螺钉,挤压螺钉固定技术可明显缩短 手术时间Ll引。Schottel等n 通过研究尸体的足踝 骨折模型,认为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 韧带损伤的患者韧带的修复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替 代治疗方法。许勇等 分析了47例下胫腓联合损 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双Endobutton钢 板内固定治疗,23例采用螺钉内固定治疗,平均随 访12.4个月,并进行AOFAS评分,结果提示双En- dobutton钢板固定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特 征,无须常规取出,避免内固定物断裂,允许早期功 能锻炼,且恢复快,其疗效比螺钉固定更具有优势。 3.2.3螺钉置人的位置、螺钉数量及固定皮质骨的 层数螺钉置入的位置不合适可能会导致医源性 的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 ¨。Verim等 22通过计算 机建立踝关节的三维模型,分别在踝关节上方不同 水平行螺钉固定,并进行螺钉的应力检测发现,踝 关节上方30—40 mm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比踝关节 上方其他水平固定更有优势。但Stuart等 对 137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发 现,在踝关节面上方不同水平行螺钉固定,平均随 访5.4个月后,两种方法在螺钉松动、复位丢失和螺 钉断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螺钉的使用 数量,2枚螺钉比1枚螺钉固定更牢靠。H ̄iness 等 将6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经腓联合损伤的患 者分为两组,其中3O例用1枚螺钉固定,34例用 2枚螺钉固定,3个月后2枚螺钉组的踝关节功能评 分优于1枚螺钉组,但1年后两者在功能、疼痛以及 关节背伸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 螺钉固定皮质骨的层数,Jr等 通过对120例下胫 腓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59例固定3层皮质, 62例固定4层皮质,随访3个月后,固定3层皮质 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螺钉损坏;4层皮质固定的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年5月第5卷第3期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May 2017 Vo1.5,No.3 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钉损坏,但均没有症状,不需 要取出螺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认为 固定3层皮质或者4层皮质均是可行的。但Karap— inar等 】将46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其 中22例采用3层皮质固定,24例采用4层皮质固 定,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3层 皮质固定不易发生关节间隙狭窄,因此,他推荐采 用3层皮质固定。 3.2.4内固定物的取留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内 固定物的取留与内固定物的材料、是否出现相关并 发症及患者的诉求等有关。Kaftandziev等 对 82例后踝骨折合并联合韧带损伤的患者行切开复 位内固定,随访l2个月,得出的结论是螺钉是否取 出对治疗效果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螺钉取出后,下 胫腓联合宽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不主张常规 进行下胫腓螺钉的取出。但Manj[ [ oo等 引对106例 [ [ ] ] ] ] 行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76例患者完成 了正式功能测试,将完整、断裂、松动及取出的螺钉 进行比较,发现断裂、松动、取出的螺钉比完整的踝 关节的功能更好;但断裂、松动和取出的螺钉并没 有造成对踝关节功能上的差异,因此,他们认为断 裂、松动的螺钉没有取出的必要。Song等[29 研究认 为,使用螺钉固定后,大部分患者出现复位不良, 89%患者在螺钉取出后复位不良自然减轻。因此, 他们认为,下胫腓螺钉的取出是有利的,能够最终 实现下胫腓联合,达到解剖复位。Liu等[3叫认为,螺 钉固定能够有效地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但是减少 了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下胫腓联合损伤愈合且踝关 节功能恢复正常后,应尽快取出螺钉。 4小结 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仍然没有统 一的标准。因此,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有效、安全的 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下胫腓联合损伤行韧带 修复的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下 胫腓联合损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避免或降 低了二次手术的概率,微创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将 是未来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Grass R,Herzmann K,Biewener A,et a1.Injuries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J].Der Unfallchirurg, 2000,103(7):520-532. 刘增君,李军,孟臻.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 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 29(2):162—164. Jan Bartonieek.Anatomy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nad its clinical relevance[J].Surgicla and Radiologic A- natomy,2003,25(5):379—386. Mmz I,Kurzydio W,Bachul P,et a1.Inferior tibiofibular joint(tibiofibular syndesmosis)-own studies na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lia Medics Cracoviensia,2015, 55(4):71. Peterson W,RembitzkiⅣ,Koppenburg AG,et a1.Treatment fo acute allkle hgan ̄nt injuries:a systematic review[J]. [ [ [ [ Ar]c h Orthop Trauma Sur] g,2013,]133(8): 1129—1141. ] Miller TL,Skalak T.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com— mendations for Acute Injuries to the Ankle Syndesmosis Without Associated Fracture[J].Sports Medicine,2014, 44(2):179・188. 孙建峰,韩斌,邓磊,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J]. 中国骨伤,2005,18(4):198-200. Rammelt S,Obruba P.An update o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yndesmotic inju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2015,41(6): 601-614. 易志坚,孙文建,王茂林,等.带袢纽扣钢板内固定治 疗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 节损伤杂志,2013,28(12):1197.1198. Xie Y,Cai L,Deng Z.Absorbable Screws Versus Metal- lic Screws for Distla Tibioifbular Syndesmosis Injuries:A Meta-Analysis[J].J Foot Ankle Surg,2015,54(4):663. 67O. 孙辉,罗从风,施慧鹏,等.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胫 腓联合损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创伤杂 志,2011,27(11):967-973. Schepem T,Van der Linden H,van Lieshout EM,et a1.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syndesmotic screw and their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年5月第5卷第3期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May 2017 Vo1.5.No.3 ・151・ effe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following acute distal tibio— ifbular syndesmosis injury[J].Injury,2014,45(4): 775-779. [13] Seyhan M,Donmez F,Mahirogullari M.Comparison of screw fixation with elastic fix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 merit of syndesmosis injuries in ankle fractures[J].Inju— yr,2015,46(Suppl 2):S19-¥23. [14] L ̄tnlne M,Belzile EL,B6dard L,et a1.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comparing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treated sawcany witll a static or dynamic im・ plnat for acute ankle syndesmosis rupture[J].J Orthop Trauma,2015,29(5):216-223. [15] Schepers T.Acute distla tibifoibulra syndesmosis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uture・button versus syndesmotic screw repair[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13, 37(1):171. [16] Degroot H,AI-Omari AA,E1 Ghazaly SA.Outcomes of su- ture button rel ̄r of the distal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J]. Foot Ankle Int,2011,32(3):250-256. [17] Klitzman R,Zhao H,Zhang LQ,et a1.A Vora Suture・button versus screw fixation of the syndesmosis:a biomechanical a- nalysis[J].Foot Ankle Intenrational,2010,31(1):69-75. [18] 沈影超,王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人工韧带重建 治疗下胫腓联合体损伤中期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 杂志,2016,18(7):403-407. [19] Schottel PC,Baxter J,Gilbert S.Anatomic Ligament Re・ pair Restores Ankle and Syndesmotic Rotational Stability as Much as Syndesmotic Screw Fixation[J].J Orthop Trauma,2016,30(2):e36一e40. [2o] 许勇,李皓桓,刘远翔.双Endobutton钢板与螺钉内 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 杂志,2016,24(1):71.73. [21] Chen CY,Lin KC.Iatrogenic syndesmosis malreduction via clmap and screw placement[J].Journal of Orthopae— dic Trauma,2013,27(2):100-106. [22]Verim 0,Er MS,Ahinel L,et a1.Biomechanical evalua. tion of syndesmotic screw position:a finite-element analy- sis[J].J Orthop Trauma,2014,28(4):210-215. [23]Stuart K,Panchbhavi VK.The fate of syndesmotic screws[J].Foot Ankle International,2011,32(5): S519.s525. [24]H ̄iness P,StrcmsCe K.Tricortical versus quadricortical syndesmosis fixation in ankle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two methods of syndesmosis ifxation[J].J Orthop Trauma,2004,18(6):331-337. [25]Jr MJ,Shank JR,Morgan SJ.Syndesmosis fixation:a comparison of three and four cortices of screw fixation without hardware removal[J].Foot Ankle International, 2006,27(8):567-572. [26]Karapinar H,Kalenderer O,Karapinar L,et a1.Effects of three--or four--cortex syndesmotic fixation in ankle frac・・ tures[J].J Am Podiatr Med Assoc,2007,97(6): 457459. [27]Kaftandziev I,Spasov M,Trpeski S,et a1.Fate of the syndesmotic screw—Search ofr a prudent solution[J].In— j山 ,2015。46:¥125-S129. [28]Manjoo A,Sanders DW,Tieszer C,et a1.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syndesmotic screw  ̄tion:implications for SCl ̄W removal[J].J Orthop Trauma,2010,42(1):2 . [29]Song DJ,Lanzi JT,Groth AT,et a1.The Effect of Syndes- mosis Screw Removal on the Reduction ofthe Distal Tib- iofibulra Joint:A Prospective Radiographic Study[J]. Foot Ankle Int,2014,35(6):543-548. [3O]Liu Q,Zhao G,Yu B,et 1a.Effcets fo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y and screw stabilization on motion of hte ankle:a ifnite element study[J].Knee Surgery Spotrs Traumatol Arthrosc,2016,24(4):1228—1235. 收稿日期: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