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来源:乌哈旅游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1-12-31T01:14:47.6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8月22期 作者: 王美琼

[导读]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落实,如何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王美琼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扶外小学 广东省 梅州市514781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落实,如何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前与课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良好的习惯下实现高效学习。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教学要点;培养策略 一、引言

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就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尤其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在好的学习习惯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取得学习效率上的突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教师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正确认知数学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习习惯的教学要点 (一)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智慧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的同时,灵活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灵活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热情,继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应该以引探教学为课堂的主体,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内驱力。无论是在预习,还是课堂授课,或者课后作业布置中,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并生成自主学习意识,这就为培养优秀的数学学习习惯创造了条件。此外,通过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可以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培养学习习惯的另一个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深度解析,并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浮于表面,缺少对概念或者定理的深度思考。要想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必须引导学生将概念定理和发散思维相结合,给学生一些新的启发。将深度学习思考模式融入到学习中,能够从学生思维方向和角度开展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知,学生也能够以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思考数学知识,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提升。常规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只能进行任务式学习,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的讲解中。如果保持这种学习习惯,学习质量很难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融合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容,从而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趣味预习内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学习内容比较呆板,学生的头脑思维得不到延伸,没办法利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行学习,只能是教材上写了什么,我们就学什么,造成一种死板的学习方式。但是课堂导入内容不仅仅是听讲,很大程度上要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思考方式更易于接受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需要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来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习活力,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在生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学习难点,尤其是一些数与代数的知识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可能一时无法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利用课前导入环节,把复杂的知识进行趣味转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导入环节的参与度更高。举例来说,在分数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个趣味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他做了几张饼给几个儿子分。他先取出一张饼,切了一半给大儿子。接着二儿子跟父亲说,他想要两块,于是父亲又取出一张饼,分成四块,给了二儿子两块。三儿子赶忙跟父亲说,他想要三块饼,于是父亲再拿出第三张饼,切成六块,分给了三儿子三块,那么请问同学们,哪个儿子分到的饼是最多的,为什么呢。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计算的方式,并进行一定的尝试,最后得出 = = ,说明其实这位父亲给三个儿子的饼是一样多的,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见,强化预习内容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分析思考,有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掌握,这样学生能够在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很多趣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二)结合现代教学技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如果学生完全仿照教材去进行数学学习,不利于保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其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升。对此,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中要融入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而将数学概念直观化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更为灵活地思考与学习数学概念,更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进行互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实现学习习惯的培养。举例来说,在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年月日这三个单位。教师们不难想到我们国家的各个节日,所以教师可以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有关中国节日的图片和视频,比如国庆节、元旦节、中秋节等等,也可以加入一些当地的乡土元素,比如家乡的节日氛围,过节的时候的仪式还有风俗习惯等,在课堂开始时将这些内容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们,比如中秋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等。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分辨农历和公历的区别,例如:你们知道春节是农历还是公历吗,那国庆节呢。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新鲜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宣扬了中国古老悠久的节日文化。通过互动问题引导模式完成课堂深度学习,推动学生对知识理念的认识,并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布置拓展作业培养学生课后探析习惯

探析式教学是近年来被数学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策略,能够把学生的思维从教材带入到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敏锐的捕捉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机会,结合精确的教学手段,以及生动的探析任务,让学生有动力去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融入自己的一些思考。教师应该拓展作业内容的设计范围,继而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中自己

去推论,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中围绕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千变万化的作业题目中培养学生的课后探析习惯。举例来说,在《克与千克》的课后拓展性作业中,教师首先布置作业任务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对克还有千克的认知,如食盐、味精、苹果、白菜等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称重,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作业中就会写到:一袋食盐是90克,5个苹果是1.5千克。然后要利用拓展性作业,出几道问题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拓展:为什么食盐要用克做单位,苹果要用千克做单位,这样学生既能够理解相关的概念,又能在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通过生活化作业设计刺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断向外发散,形成课后探析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拓展数学学科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不断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并从新时代的发展中寻找有效的教学资源,结合以往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做到创新与总结并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给学生构建课前课后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建立,让学生获得更加高效的学习路径,完成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丽芳,江方翔.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读与写,2021,18(1):192.

[2]陈洪.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10):66-67. [3]甘雯.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 速读(上旬),2019(9):83.

[4]董锡明.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5):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