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各部位的名称到底是什么~
剑是一种单尖两刃的手持格斗兵器。西汉训古学专著《释名·释兵》解释:“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剑,首先是一种防范意外——如刺客或猛兽的个人自卫兵器,不一定适用于正面战场;但必须携带方便,取用快捷。青铜剑是人类首先接触到的金属剑。
现以东周青铜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制——实心圆茎剑为例,将中国青铜剑各部位逐一介绍如下:剑的使用部分——有锋有刃的那一部分就是剑身,这部分狭长如兰叶,故亦取其形似,名“叶”;前端尖突名“锋”,两侧利刃又名“锷”,叶中凸棱名“脊”,脊与锷之间名“从”,脊与两从、两锷合称“腊”。剑的握持部分就是剑柄,剑柄的主要器段名“茎”,实心圆茎剑的“茎”呈实心圆柱体,茎上多有凸箍若干,以二箍者居多。茎部或衬上木片并缠以绳索,或直接缠以绳索,缠在茎部的绳索名“缑”。剑柄下方、与剑身相连接、比剑身稍微宽厚的物体名“格”,又名“镡”;剑柄上端的把头名“首”。圆茎剑上的“格”、“首”都是与全剑一次铸成的。
青铜剑的护套名“鞘”,大多用皮革或髹漆木片制成,间或采用铜盖木底(或革底)的做法。平时可将整个剑身纳入鞘中。剑鞘按悬挂装置的不同可分成两大类型:其一,剑鞘两侧有两个对称或不对称的提耳,可藉以将剑鞘穿挂在腰带上、挎在腰间,西周时期的铜盖木底剑鞘主要属于这一类型。其二,剑鞘一面、偏近鞘口处有一桥形悬挂装置名“璏”,东周列国的髹漆木鞘主要属于这一类型。佩带方式是将腰带或专用的剑带穿过剑璏的侧孔,然后扎上腰带或剑带、将剑斜挎在腰间;或直接将剑鞘斜插在腰带内侧,用位于剑鞘外侧的剑璏卡住腰带、制止下滑。鞘末通常还有一个饰件——“摽”。
周人用剑似乎较商人更普遍一些,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剑,数量也比商代晚期有所增长。西周青铜剑的主流是无格的柳叶形扁茎剑,斜肩,茎末有1到2个小圆穿,与剑身中线相对。商与西周青铜剑通长不超过40厘米,以后人目光观之,只能称作“短剑”或者“匕首”,显然不适用于正面战场,只能定位于一种“防检非常”的个人自卫兵器;数量也少,在当时整个青铜兵器体系中只占很小份额。其中有技术上的原因,更有战术上的原因:西周时期车战盛行,青铜剑即使是长剑,在车际格斗中也没有用武之地,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青铜剑的发展空间。自春秋晚期以来,随着各国变法的发生与发展,中国的社会形态逐步由奴隶制过渡为封建制,古老的、与奴隶制相适应的战车兵不断趋于衰落,新兴的、由广大农民组成的步兵上升为军队的主体。剑,这种在车战中缺乏用武之地、久经冷遇的格斗兵器,开始受到了军事家的重视。入汉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兵器需求的相对缓和,以及钢铁兵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秦式铜剑很快就被同样形制但更坚韧、更锋利的钢铁剑基本取代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