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所谓的智者与勇士,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境遇,以至于走到最后,也依旧困于自己编织的囚笼。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小学课本中被奉为圭臬,然而长大后再看这句话,却发现它只是年少时因过度恐惧导致的迷信罢了。只要能借由书籍解决所有问题,那也就无需真正用力地去思考、求索、探寻了。当青春期的恐慌在思绪间涌动,所有文字皆失去了效用,读来索然无味,却又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回头再看,想起一个词——心智成熟。如若不曾理解其含义,你定会被这个词的表象所误导。然而一旦懂得这个词的真谛,即便站在成年的门槛上,内心仍惴惴不安。因为我始终觉得智者和勇士的背后,一定还潜伏着更深层次的困惑。只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帮助智者和勇士冲破泥淖,摆脱束缚。 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智者都因不明白这个词的真谛而困于水泽,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位足够聪明的人,绝对是能明白智者和勇士之真谛的人。但很遗憾的是,太多的人从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个问题若没有弄清楚,就会反复出现在脑海里,越来越浓重的问号在内心萦绕,直到把自己推向无底的黑暗。从此再也无法看清外面的风景。随着我慢慢长大,年龄渐长,在历经岁月变迁后,内心逐渐变得沧桑。这是我对生活产生质疑的时候,尤其是对身边人的质疑。如果我曾将某人设定为智者或勇士,那必然是因为他具备了一切我希望看到的特质。但事实却总让我措手不及。他们非但没有体现出我心中的预期,甚至没有一点与智者或勇士的关联。在第一
- 1 -
印象的塑造中,我已经把他们判了死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苏轼的诗词写尽了智者与勇士的姿态。然而对于年轻时的我来说,智者与勇士的存在感如同空气般稀薄。那个年代对知识的崇拜使得人们对科学家、军事家以及运动员有着异乎寻常的尊敬。对此,苏轼的另一首诗描述得极为贴切:“大凡为将者,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说明“心”在成功道路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许苏轼对待勇士与智者的态度也不一定正确,但我认为,“心”在成功道路上却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