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航天集团一中 吴正名
一、研究背景、目标
煌煌文学巨著《红楼梦》,公认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伴随着同名电视连续剧的广为播放,它已呈普及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学习研究《红楼梦》,提高高中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高中生的文学素养,也成为高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换言之,不研读《红楼梦》,只能算半拉子高中生。 研读《红楼梦》,也是我校开展课题实验活动的需要。“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国家级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的专题研究项目之一。作为课题实验班级,高二今年上半年“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专题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读《红楼梦》,藉此探索研读的具体方法,总结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指导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研读时教师首先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思想性方面,作者用不满、批判的态度描述了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贾府乃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衰败,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艺术性方面,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红楼梦》这出宏大的悲剧,有众多小悲剧,悲剧性散布在琐细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上,且渗透到贾府众多丫鬟女仆身上,她(她)们无一不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此乃其情感基调、人物命运的底色。
《红楼梦》给读者很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时,应先让学生吃透教材的选段,课外扩大阅读、进一步啃原著;把握人物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见仁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于某些权威的观点。 如对王熙凤,可就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挑出她与林黛玉初见的一两处细节,将她有心计、善逢迎剖析清晰;课后进一步研读原著,由点及面地整体把握其个性,并透过其个性、做派,敏锐把握其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对林黛玉,可先分析课文中她将众人对宝玉的批评性意见转化为赞美以赢得王夫人满脸笑容的片段,比较她与凤姐有心计、会逢迎之不同。她自觉寄人篱下,被动应对王夫人,以争取生存空间;凤姐则主动曲意奉承贾母,实现做贾府大管家的野心。黛玉才情、品貌出众,高洁孤傲之外,认识到因身世、遭遇不幸,她又自卑谨慎,这才较全面把握了黛玉。还可进一步从现实生活出发,看到她追求纯美爱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固然有外在原因,主要是因为爱情不相信眼泪,需要坚强、勇气和理智。 贾宝玉从世俗眼光看一无是处,倒算“反面典型”,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礼教,却不彻底;言行举止不阴不阳,也接受了家庭定下的婚姻,真是“畸形怪胎”。不妨换个角度,让“宝玉自述”,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结局”等方面独白,揭示他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及遭阻挠、扼杀的痛苦和愤懑。
贾府主角固是小姐公子,公子小姐离不开丫鬟,聚焦晴雯很有必要。“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似乎从不把自己当奴才,没有屈己趋附过哪个主子,与袭人有天渊之别,即使放诸“十二钗”也光彩照人。如凤姐、探春等都自尊要强,但凤姐违心趋附老祖宗,探春只亲王夫人、不认亲娘,都不如晴雯坚决彻底;但她心气太高,完全一副“惟我独尊”的架势,在下人面前跋扈,自然让袭人等下人痛恨、让王夫人这样蛮横的主子厌弃,“性格决定命运”,被赶出
贾府而凄凉死在家里,也在情理之中。
研讨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个纵深挖掘,也可横向比较黛玉和宝钗、晴雯和袭人等之异同,更见鲜明形象。如黛玉虽小心眼,但其生活全部在感情,害怕失去宝玉,这样抓住了要害;宝钗“庄重贤雅”,但透过表相,可以看出她全力追求婚姻的实质。可以主攻一个人,也可以针对一类人,比如贾府的丫鬟。贾府的主子、半主子和奴才之间都有斗争,所有对付奴才的手段中,将奴才赶出贾府、当不成奴才最具杀伤力。鲁迅曾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概括悠长的中国历史。化用一下,也可将贾府奴才的命运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才”和“再想做奴才而不得”两种。既然是奴才,不管哪一级,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人格扭曲或“异化”,从这个角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二)、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原著,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就同一人物及突出的现象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研读小论文;举行学生小论文发布会,将其中较有价值的小论文发表在校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专栏,并编入校本教程《希望之星》一书中,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附几篇学生小论文如下: 悲哉王熙凤 文/ 杨枫
王熙凤刚出场时,作者曾借林妹妹的慧眼大肆渲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听就知道是个嘴快的角儿,其嚣张妖艳的衣着、放浪不羁的笑声、放诞无礼的举止,在封建礼教气息浓厚的贾府中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我们认定王熙凤应该是众姐妹中活得最舒心、最无拘束、最自由自在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熙凤虽然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但当她八面威风、高高在上,对众侍女仆佣呼来喝去的时候,不会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吗?当她争强好胜、玩弄权术的时候,真能够坦然直面众人怨毒的目光吗?我想,表面风光的她内心肯定是孤寂的,相对于言语刻薄但富有才情、体弱多病得让人怜爱的林黛玉和冰雪聪明、温柔娴静的薛宝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往往给人以不倒金刚之感,没有人会像对待林妹妹那样谨言慎行、体贴有加,像对待薛宝钗那样坦荡相对、真情流露,所以王熙凤内心的寂寞与伤感其实是比林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王熙凤敢如此肆意妄为,与贾母的宠爱是分不开的。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曲意奉承、肉麻恭维、圆滑应变,不惜在众人面前极尽讨好逢迎之能事,可谓是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我想,当这样一位被称为“脂粉英雄”的“破落户儿”独自面对自己时,心中恐怕是会充满无尽的疲惫与失落的。
虽然王熙凤是贾府众女子中最敢作敢为的一个,然而她的个性、做派,想必是不会有人真正喜欢的;更由于一个“贪”字,她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悲惨凄凉的她终于醒悟:争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都只是一场空。这个外表刚强的女子,内心鲜为人知的痛苦岂是这一句话能够说尽的? 宝玉自述 ——评贾宝玉
文/ 张恒
出身——门第显赫,封建官僚子弟,家里有朝臣,上有皇帝老儿罩着,下有官僚巴结。 性别——介乎爸妈之间,虽是男儿身,却干一些女人事。但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又有什么过错呢?
生活——在钱堆里,在女人堆里,在嬉皮笑脸里,在老祖宗的呵护里,在小厮们的奉承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山珍海味,绫罗绸缎。就像一碗诱人的鱼翅燕窝,鲜美无比;又像一杯平静的白开水,平淡无奇。
性格——总是与正道格格不入,走一些偏门左道(在家父眼里)。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没有丝毫的自由,就像一只笼中鸟(再精致的鸟笼,那也是笼子)。简直是一种死中的生,那一种生,看似轻松,实为沉重,没完没了的辛酸,常袭上心头,让我痛不欲生。
爱情——何谓爱情?就是爱上了谈情。情话不会多说,但句句中肯,让人好生欢喜。活在众多美女之中就有些难以自拔。吾恍惚之间恋上了她——柔弱、美貌的黛玉。
结局——是残荷,是枯枝,是落叶,是秋蝉,是死亡,让我顿悟。我要爆发,让我离开这束人手脚的鬼窟,谁也挡不住我。伤肝伤肺怎比得了伤心,肤痛肌痛怎比得了心痛!心肝、脾、脏、肺„„皆欲呕血。我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出走。走出这伤心地,走在寒冷的雪地里,倍感世态炎凉。我感到我这一生的过错,就是不该生下来,不该生在这封建制度的环境里,这都是老天的错。为什么让“封建”伤了我的自尊,还让它伤了我的心? 我讨厌金钱,讨厌老天,讨厌让我成为了这样的人,讨厌“封建”! 封建,封建,封了还见! 晴雯最少奴性 文/ 孙月
《红楼梦》里头,晴雯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她的早逝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霁月也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曹雪芹对晴雯的评价,正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晴雯的悲惨命运似乎在老天给她的一副绝色容颜时就早已注定好了。其实晴雯长的太美还并不是她香销玉殒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则是晴雯太直率太纯真了,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黛玉的影子。
晴雯不像袭人那样有心机,千方百计的去讨好贾母和王夫人,处处掩饰自己内心的嫉妒,以一副温柔和顺的形象示人。她敢说敢作敢当,心直口快,毫不矫揉造作。正是由于这样,她才敢大胆毫不客气地点破袭人的心思和心计,也博得了宝玉的另眼相看;而正是由于这样,她才愈发招来了袭人的忌恨和仇怨。袭人在“晴雯之死”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阴险的角色。袭人那貌似说情实则陷害的一番话令王夫人如火浇油般愤怒,盛怒之下执意赶走了这个有可能勾引坏了宝玉的“妖精”晴雯。晴雯的率真单纯、锋芒毕露、既美又骄得罪了不少人,众口铄金,终于使晴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认为晴雯最引人注目也最光彩照人的地方,其实是她身上没有袭人等奴仆所有的共性——奴性。袭人的温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骨子里的那股浓浓的奴性。她的忍气吞声,她 在宝玉面前的下跪求情,她在王夫人跟前的委婉说辞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而晴雯以一个丫鬟的身份,竟敢于向主子以任性的姿态来进行她的反抗,在晴雯的内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任主子奴役、侮辱或践踏的奴才,即使对宝玉也不能例外。在王夫人要把晴雯赶出大观园时,陷于危境、身受重病、已几日米水不沾牙的晴雯依然不肯向王夫人低头,并不以奴才的样子去求主子,像晴雯之如此高洁自尊、爱憎分明、全无媚骨的表现,在《红楼梦》的丫鬟中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赞叹!
三、总结和反思
组织指导研读文学名著《红楼梦》,因为学生阅读鉴赏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肯定见仁见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出这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否定其中有全面、片面之分,深刻、肤浅之别,激励学生深入全面地思考;研读写作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点,同时强调研读可不拘方式、方法,论述须力求充分、周全和严密,使人信服,使研读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研读《红楼梦》的实验活动,摸索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深化了课堂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鉴赏、评论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圆满完成了本学
期的课题实验任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课题实验活动打下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