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性教案
1
教材、学情、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一.检查 预习 2 分钟 题答案。
教师活动了解《学案》预习完成情况,提问或指名学生回答预习
学生活动汇报学案预习题答案
二.导入 新课 3 分钟
让学生思考问题:天地万物是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你所知 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 观实际的。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让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感悟道 理
三.讲授 新课 28 分钟
(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探究提示: 太阳系是在约 50 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 在约 47 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 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 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
客 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 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 (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 “原子”等,同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 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 也有许多看不见、 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 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 (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 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 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
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 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 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 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 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 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 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 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 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 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
学生分析思考, 并相互讨论得出 结论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并 进行分析的能力
学生分析资料讨论思考问题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 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 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 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 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 在分析的
基础上, 进行概括总结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设置问题: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 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 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 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 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 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 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 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 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 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 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 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 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一下的内在联系: 1、 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真思考、分析和总结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3、 客观实在――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 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设问:什么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 存空间即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 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 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 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 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引导 讨论探究回答这三个问题 认真思考 互相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回答问题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 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 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 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 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 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
就是 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 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 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 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 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 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 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 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 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 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 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 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 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 区;既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 普遍不高。 可见, 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认 识,并且相互讨论探究。
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关键的用词, 学会使用规范的哲学术语。
听讲
整理好学案
师生共同探究: 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注意 这两个概念中的用词不要混淆。
2.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运动。
四.课堂 小结 2 分钟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 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 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五.课堂 随测 5 分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据此回答 1~2 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 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 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 唯物主义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 1 题,客观实
在是万事 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 D;第 2 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 ③⑤符合题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