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是 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释。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与其他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有志竟成)为主题的单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感知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到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制约,在揣摩语言和体会情感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善于做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这既是文章的教
学重点也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所以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部书,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书就是《史记》,这部书的作者就是司马迁。文章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就让我们走进文章,一起去探寻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以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喜欢读书,想要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导入新课后,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并采用多种形式。①自由读,力求读准字音;②指名接读,力求发现不足,纠正字音;并指
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③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以声传情。
这一环节,我主要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发愤源自少年时追梦。
学生读第1小节,找出司马迁年少时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又是怎样追梦的?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激动,四处游历”等语句体会司马迁的英雄之梦,史家之梦,从而感受到司马迁对历史的热爱。
第二步:感悟发愤源自于父亲临终时的承诺。
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小节,读出父亲的悔恨,遗憾。抓住“牢记嘱托,每天忙着”等词语感受司马迁不忘父亲临终嘱托,发愤写史记。
第三步:感悟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三小节,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飞来横祸?交流时补充资料“李陵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所受到的宫刑,感受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接着追问: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是怎样想的?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等体会司马迁极度耻辱痛苦的心情。再补充阅读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
资料,这时学生的内心肯定充满了对司马迁的同情,再来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痛苦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随后抛出问题,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接着出示人固有一死的名言,让学生比较司马迁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两个‘一定要’创设情境,想象当他深陷牢狱时,当他遭受耻笑时,他忍辱负重,一定要完成史书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其内心的坚定。
第四大步:感悟发愤缔造奇迹。
让学生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通过“13、52”这两个数字,体会史记的字数之多,内容之详尽和编写时间之长。再引导深思:司马迁仅仅是在用笔写吗?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当学生通过一次次与文本接触,做到心中有情,眼中有文的时候,我则顺势鼓励学生,以声传情,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于永正老师说:“最好的朗读指导就是范读,”因此,在指导学生以声传情,内化文字的时候,我也将有感情地范读文中第三自然段的这样几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在范读中营造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朗读文章的欲望。
(四)内化提升,读写结合
(五)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新课标同样指出“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六)因此,我将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介绍展开想象,以“狱中的司马迁”为话题写一篇小练笔。
(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了深化,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八)写字指导,描红仿写
新课标指出:“在每天的语文课上,要安排不少于十分钟的写字练习,因此词语理解了,文中的一类字也要写规范,写美观。我将着重指导文中的7个生字,在这里,以“狱”字为例,我将提醒学生注意“狱”是左中右结构,左边是犬字旁,中间的言字要写小,右边的犬字要与左边的犬字旁高度相宜。撇要紧缩,捺要舒展。
指导过后,请学生用钢笔描红仿写,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向家人讲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并搜集《史记》中的其他小故事,在同学间相互交流。
六,说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追梦
承诺
价值
奇迹 (13,52)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要点。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多边互动的学习平台,精心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在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这只是对课堂的预设。如果将来有机会执教的话,我会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争取上一堂精彩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