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5期
乌洗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化改革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能否坚持法治思维,能否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能否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将直接影响着党的政治领导本领的增强,影响着法治吉林的全面推进以及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
程,需以法治思维做引领。在今天,一个地区要振兴,一片区域要发展,均需把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切实依靠法治的思维来立规矩、讲规矩、行规矩;在今天,法治思维强、法治环境好,对经济发展不仅是保障,还有助推作用。应当意识到,善用法治思维对推动吉林省新一轮全面振兴具有非凡意义。
一、法治思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何谓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就是指领导干部以法治精神为指引,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合法为重心,综合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有区别。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但没有法律做基础,法治无从谈起。法治思维主要对应人治思维。法治之路,就是不断去人治化的过程。法治思维应贯穿决策、执行、监督、问责全过程。
法治思维应是一种全方位体现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应贯穿执政、行政全过程。党政领导是推进法治的中坚力量,决策时理应具备法治思维。此外,普通党员、一般干部若在具体事项执行中也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则更有利于深化依法治省实践。
二是法治思维重心何在。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法治思维的重心在于“合法性分析”。决策时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固然需要考虑,但应首先考虑合法与非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重大决策于法有据”渐成各级党委、政府共识。
三是法治思维有何要求。要注重权利义务。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决策时善于进行权利义务分析是法治思维的根本逻辑。要注重程序合法。程序正当合法能有效避免决策失误。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依照法定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大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均需认真对待;要注重理由给出。法治思维不满足于只给结论,更关注支撑结论的理由是否公开、一致和服众。这是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最佳途径。
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其中,坚持“法治思维”是“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的重要环节,也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坚持法治思维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是敬畏尊崇,信仰法律。“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尊法要求领导干部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在2016 年7 月建党95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有所敬畏对领导干部而言是一门必修课。有所敬畏才不至于走向违纪违法。尊法要求领导干部还应善于转化。推进全面依法治省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端正对待法律的态度。要摒弃“人治思维”,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做法。要把对法律的敬畏、对法治的尊崇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尊法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信仰法律是坚持法治思维不能回避的课题。
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仰程度直接检验着当地的法治状况。为此要不断完善我省立法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法律漏洞和不足;为此要不断激发法律的积极作用,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方式使法律的“确定性”在实践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为此要不断强化法律权威地位,捍卫法律尊严,使法律在解决矛盾、纠纷、冲突时真正好使、管用、够硬。
二是领导带头,注重文化。“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学法要求领导干部身先士卒。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认真学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要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学法要侧重从法治文化的视角切入。**总书记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要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着手”。这有助于领导干部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背后蕴含的法治精神、法治理念,防止僵化、机械理解和运用法律。此外,应以法治文化为落脚点推进七五普法。这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的体现。实践中可以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形式助推民众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了解和接纳,进而有效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三是加强引导,强化机制。守法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推进守法的关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此外,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报道不断增强群众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守法要求领导干部考察干部有侧重。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高、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守法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机制建设。要真正落实“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对守法诚信者不仅要大力宣传,还应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有效的激励和褒奖措施,吸引群众关注和效仿,集聚正能量;对违法失信者加大新闻媒体
曝光力度,“黑名单”联网联用,提高违法成本,创新多种惩戒措施,使违法失信者寸步难行。
四是刚柔并济,灵活善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用法要坚持“刚柔并济”。在法律执行过程中特别注重“刚性执法,柔性操作”。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尤其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用法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环境。人随环境,上行下效。**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要充分重视并有效发挥党政法制部门、法律顾问团的决策参谋和把关作用。法治氛围一旦形成,法治政府亦指日可待。领导干部要善于引导群众依法办事。**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在对群众用法引导过程中,要善用第三方力量,促使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和诉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