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不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词为官者影响着老百姓,教诲以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巴季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 推行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 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后感
孔子关于荣的思想,已内在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女孩子在道德上是上用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就主要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
论语读后感
孔子还非常挑食。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眼下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他的十分之一罢了! ;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信任感。孔子并非什么无所不在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正式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