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为不断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我们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效结合,促使集体备课科学化、规范化,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 二、集体备课要求
1、集体备课的方式:
①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以“主备人——集体——个人”的程序开展备课交流活动。
②集体备课采取“说课”的方式进行。学科备课组要根据集体备课的中心议题,由主备课人进行说课,要说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以及教材、教法、学法、重点难点、设计思路等等。组内其他成员根据主备课人的说课,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形成成熟的教(学)案。
2、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主要解决教学计划、课程进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及方法、作业练习、测试命题等常规教学基本问题,以达到学科组内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围绕大纲和考纲,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主备课人要提前写好发言讲稿(或编制好学案讨论稿)。集体备课时要人人发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探讨的主要内容:
①前一周的教学回顾: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②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按课时(或考点)确定的教学目标、考点解读、重点难点、教师教的设计、学生学的设计、自主探究、典型例题、反馈训练等; ③一周教学中的注意点:易错、易漏和易混的知识点,预防措施;理科组及时收集易错题,由负责教师整理、汇编、文印;
④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渗透、创新题型的编制; 3、操作层面要求:
①各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负责召集备课组成员按时到指定地点参加集体备课;科学合理各章节或单元主备负责人;
②各组必须认真填好集体备课记录表,学期末交教务处留存、备查,并作为备课组考核的依据之一;
③各教研组长不定期参加所本学科的集体备课,并认真进行指导。 三、个人备课要求
1、每位教师应按时参加备课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进度。
2、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评估方案,认真书写每一节教案。教案内容要填写完整,包括: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课后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新课教案以45分钟为单位,计为一课时教案,复习课教案要有规定的各个项目,不能用试题及答案代替教案。 四、备课的具体流程
1、制定教学计划。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精心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商定教学进度,分工协作、明确每课或每单元主要备课负责人(主备人)的牵头任务。
2、集体备课。各教学内容的主备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后写出较为详实的、规范的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形成电子文本预案,并将预案发到校园教学资源库上。
3、个人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书写个人教案,做到环节齐全,重点突出。
4、教学反思。在每课教学结束后及时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并将教学反思书写在教案后面以备查。 五、备课过程管理
1、备课组由校长室、督导室、教导处进行督查。
2、检查:各教研组配合教导处对教师备课进行检查,并对各年级的网上备课资料及反思进行登记归档,检查结果做教师月考核依据之一。
3、调控:因特殊情况无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长应及时调整时间另行安排。
4、总结:教务处汇总一学期的教研、备课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六、注意事项
1、实行集体备课是为了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轻负担、提高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倡个人创造性教学,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
2、杜绝不备课就上课或课后补备现象,上课之前要复备,教科书上必须有必要的备注,比如主要教学步骤、方法和预设的问题等。
3、每一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必须增强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不断提高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教务处 2009年2月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