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来源:乌哈旅游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本课分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继唐朝的大一统王朝。这个王朝是一个有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该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本课揭开了杨坚结束南北朝的统治,统一南北,结束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局面的序幕。隋朝开通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的科举制度,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本课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四个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第一目是“隋的统一”,介绍了隋朝建立、统一南北,以及隋文帝的治理措施等内容;第二目是“开通大运河”,介绍了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时间、目的、概况、意义等;第三目是“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创立;第四目是“隋朝的灭亡”,讲述了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学习这四个子目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但同时,他们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到。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中心洛阳、南至余杭,北达涿郡,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3.掌握科举制度存续的时间。 史料实证

通过指导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学会看图。 历史解释

掌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历史理解

1.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掌握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和影响。

2.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历史启示的能力。 家国情怀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

1.大运河的开通。

2.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地补充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图文资源,以大运河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条件及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2.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七年级学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史料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体会科举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四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赏花 隋炀帝下江南

[提出问题]相传,和秦始皇一样,隋炀帝一生都在巡游着自己的帝国,他曾北巡突厥可汗驻地,向西到达过张掖,还到达过四千米的高原。当然,他最热衷的还是去江都看江南山水,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前后游了三次。为了方便游江南,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历史上的隋炀帝下江南的情景,那么,这条运河开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学生2:为了满足隋炀帝生活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

[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走近隋炀帝。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形式设置情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隋的统一

[展示图片]东汉至隋政权更替图

[提出问题]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东汉末年以来,社会长时间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中,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隋的建立结束了这一局面。分别请一位同学说说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概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 学生2:以长安为都城。

[教师总结]北朝最后的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展示图片]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 (3)都城: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 [提出问题]隋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统一,大家思考一下,在隋朝统一之前,出现了哪两次统一?这些统一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学生2:第二次是280年,西晋统一。

[教师总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统一;280年,西晋短期统一;589年,隋的统一;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展示图片]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次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2.280年,西晋短期统一 3.589年,隋的统一 4.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回顾,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掌握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这位是隋文帝,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学生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学生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展示表格] 经济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影响 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总结]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他于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隋文帝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设计意图: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创设情景等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心得,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总结力,帮助学生做到史论结合,逐步形成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师过渡]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盛唐实行的许多制度也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一目——开通大运河。

第二目 开通大运河 [展示图片]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提出问题]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在哪里?中心在哪里?最南端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最北端在涿郡,中心在洛阳,最南端在余杭。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提出问题]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水系?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探究活动:动手画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 同桌两人组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能画出示意图。 教师及时点评。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2.概况:中心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五大水系 3.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总结]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注意进行归纳记忆。自北向南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以简单记忆为永(永济渠)、通(通济渠)、邗(邗沟)、江(江南河),涿(涿郡)、余(余杭)、洛阳。

(设计意图:在本目中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隋朝大运河结构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过渡]大运河有效地帮助隋朝进行治理。其实在官吏选拔上,隋朝也开创了一个新制度,即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约一千三百年,这一制度是何时创立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目,了解科举制的创立。

第三目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组建四人小组)

(1)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影响: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原因:①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③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展示图片]

(1)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影响: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原因:①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世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③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提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学生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提出问题]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教师补充]请同学们注意区别,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到清朝末年,即1905年被废除。

[展示图片]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原因:上层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2.过程: (1)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教师过渡]隋文帝厉行节俭,但是他的儿子杨广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隋朝很快就面临灭亡的危机。

第四目 隋朝的灭亡 [展示图片]

隋炀帝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谷山笔麈》

材料二 隋大业三年(607年)和四年(608年),炀帝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又派陈稜、张镇周率万人前去,他们从义安(广东潮州)出发,经高华屿(澎湖花屿)、龟鳖屿到达流求,流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提出问题]

(1)材料一评价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材料二记载了什么活动?说说这一活动的意义。 (3)结合以上史实,评价隋炀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四人小组活动探究)

(1)开凿大运河。同意。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

(3)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加强了内地同台湾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教师补充]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史论结合。 [展示图片] 【提示】 (1)开凿大运河。同意。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加强了台湾和祖国的联系。 (3)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加强了内地同台湾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提出问题]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隋炀帝奢侈无度,好大喜功。

学生2:隋炀帝滥用民力,命人开凿了大运河。 学生3:隋炀帝的统治残暴。

[教师总结]由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营造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屡次发动战争,如三次征辽东,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提出问题]隋朝是在什么时候灭亡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618年。 [展示图片]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灭亡:隋炀帝被叛军杀死(618年) [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归纳王朝兴衰的表现和原因。

[展示表格]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统一的意 义 制度的创 新 边疆的管 理 伟大工 程的兴修 灭亡的原 因 对后朝的 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秦朝 隋朝 公元前221—前统治时间 589—618年,二世而亡 207年,二世而亡 统一的意结束了春秋战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义 以来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制度的创创立君主专制中创立科举制 新 央集权制度 对南方越族地区边疆的管的管辖和开发,打派人三赴流求 理 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伟大工 长城、灵渠 大运河 程的兴修 灭亡的原暴政 暴政 因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实行对后朝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宽松政策,出现的影响 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文景之治”及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绘制表格,完成比较归纳,理清秦、隋两朝治乱兴衰的相关知识,进而谈及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课堂小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全国。隋开凿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了国家政治的统一。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习了科举制这一内容,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约1 300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 (1)时间:581年 (2)建立者:杨坚 (3)都城: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2.概况:中心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五大水系 3.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原因:上层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2.过程:(1)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评价: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灭亡:隋炀帝被叛军杀死(618年)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学习内容有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整个隋朝的兴亡的历史线索非常明确,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对学生的表现也要及时给予肯定。

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中产生的,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臀力骠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