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在 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战争爆发: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②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 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大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威海卫之战后, 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4)影响:中国社会 的程度大大加深。 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念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企图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义和团发动的 运动形成高潮。 ③借口:镇压义和团。 (2)过程
①发动战争:1900年6月,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遭到阻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 和天津顽强阻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1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结果:1901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兵北京至 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社会的境地。 【归纳概括】】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华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征 社会主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要矛盾 经济结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构变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动 阶级关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系变动 向西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方 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学习 【史论结合】
史料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
解读 史料中“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实际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只交所订进口税”说明日本享有关税方面的特权。
问题 根据史料,指出19世纪末列强侵华方式在经济方面的变化。
考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4.5亿,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 (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列强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由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史论结合】
史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抚督、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解读 史料以第一个句号为标志分为两层,对关键词“留兵驻守”“立时弹压惩办”进行分析。
问题 史料反映了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甲午2018·全中日战 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与清政府的舆论宣传策略为载体,考查学生国卷争的进近代列强侵华特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Ⅰ·28 程 列强2017·全 以近代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为载体,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教侵华的国卷育特点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影响 Ⅰ·29 甲午2016·全中日战 以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对战争的看法为载体,考查洋务运动与国卷争的背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Ⅰ·29 景
考题1[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题2[2017·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题3[2016·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4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考题4[2015·四川卷]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考题5[2011·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考向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1.[2018·东北三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的外交形象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的氛围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的信息 2.[2018·山西孝义名校一模]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 ) A.俄国和德国对中国山东争夺激烈
B.俄、德两国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考向2 义和团运动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
5
4.[2018·山东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考向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5.[2018·安徽五校联考]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内部对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清朝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6.[2018·北京朝阳模拟]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主干知识回扣】
1.明治维新 丰岛 平壤 北洋舰队 半殖民地化 投资设厂 势力范围 2.反帝爱国 廊坊 使馆界 山海关 外务部 半殖民地半封建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商品输出的同时,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考点二
变化:“以华制华”。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C [解析]本题设置新情境,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实行的舆论宣传策略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与日本精于公关、注重舆论宣传策略相比,清政府对舆论宣传策略认识不足以致无所作为,这背后恰恰反映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影响了战争进程,但不能说“左右了战争进程”,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些西方媒体倒向日方,并非反映出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
考题2 A [解析]本题以不同地区留日学生的人数差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题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直隶的留日学生较多,而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人数较少可知,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留日学
6
生”在不同地区数量的差异,并非革命高涨程度的差异,排除B项;洋务派曾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但1904年洋务运动已经结束,再者,清政府选派留学生政策并未体现地域上的差异,排除C项;各省区留日学生数量存在差异不能反映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排除D项。
考题3 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表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国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故D项错误。
考题4 D [解析]本题以列强侵华的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图片上的星条旗可知美国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故该战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战争结束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考题5 B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从题干材料信息中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看出,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而地方势力也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故D项错误。 •练经典
1.A [解析]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选A。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能说明日本外交的亲善,B项错误;这些报道的标题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仓皇逃离,C项错误;这些报道是民间行为,并不代表中日已经断交,D项错误。
2.D [解析]据材料“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俄、德两国在瓜分中国的过程存在利益勾结,故选D。据材料“山东的已成……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俄、德两国未争夺中国山东,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德两国侵占中国权益,未涉及其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B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俄、德两国对中国权益的侵占,未体现出清政府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
3.B [解析]义和团运动以宗教发动群众,指导思想不科学,最终导致其惨败,故选B。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其反帝的革命任务是明确的,A项错误;义和团驱逐洋人的革命目标是清晰的,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故其能够广泛调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并非空想,D项错误。
4.B [解析]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选B。题干材料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不符,A、C、D三项错误。
5.B [解析]结合材料中“庚子国变”的时间信息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威信扫地,被迫实施新政,所以清政府内部对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和革命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反对专制统治,故选B。立宪派的主张是君主立宪,革命派的主张是民主共和,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民主的追求,而不是反满兴汉,C项错误;材料中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排满不排满”,这说明立宪派和革命派并没有达成协议,D项错误。 6.C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选C。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B项错误;D项中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