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简述背景,引出“大典”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
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区分词义。 课件出示: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4)书写指导。
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
②教师指导。
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 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下不是“水”。
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撇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 隆:“隆”的右下部分为“”,不要少写一短横。 3.梳理写作顺序:
(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
(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①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③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 课件出示:
(1~4)大典前
(5~13)大典中
(14~15)
大典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板块三 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
· 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 (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
①教师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群众入场) ②学生交流。
③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 课件出示:
群众入场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群众游行 (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 课件出示:
(3)总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
2.概括大典过程。
(1)引导:请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块四 思考体会,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2.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 4.学生交流。
(1)(出示课件)用横线画出写“点”的句子。 课件出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语文要素
7 开国大典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典礼,感受盛况
语文要素
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重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
2.默读第5~10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典礼开始—奏唱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
3.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4.引导发现。 (1)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
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
(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
(4)引导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 聚焦典型)
(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
(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面 烘托氛围)
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氛的热烈庄严。 【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板块二 聚焦阅兵,发现写法
语文要素
1.自由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 (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 课件出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
过天空。
(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
①默读: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②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 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
③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统一着装 列成方阵 武器多样 整齐前进 六马并行 人字形飞过 齐步行进 横列前进 挺胸站立 动作一致 ④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
⑤合作朗读:分6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面”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
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交流。
①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
②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阅兵”场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
板块三 自主阅读,感受氛围
1.聚焦课后思考题。
(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 (3)学生交流感受。
①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
②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
③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 (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5)全班齐读。
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
(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2)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①出示课件,指名读。 课件出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
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复的表现手法)
c.播放视频片段。 d.学生齐读。
②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板块四 口语表达,复述场面
1.教师引导:挑选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现场报道场面状况。
2.小组内练说。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指名学生解说。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很经典的描写场面的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场面较多。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写得有声有色,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方法,概括场面。
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加以概括。指导学生关注段落中心句,根据段落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如,“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宣布典礼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这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就提升了。
2.作比较,发现写法。
“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学生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已有认识,恰好在这一课又有体现。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两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形式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聚焦“典礼仪式”和“阅兵式”这两个场面中的点面描写,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举行典礼”这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举行典礼”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点一面,“阅兵式”这个场面的形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学生也明白了在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
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叙述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叙述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叙述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叙述群众游行。全文通过众多场面的描绘,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表现了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
由于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且课文篇幅较长,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搜集有关中国人民遭受压迫、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场面,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进而聚焦“阅兵式”,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之后,继续学习其他三个场面,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和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热烈、庄重的气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列出段落提纲,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热烈、庄重的气氛。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感到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影片《开国大典》;重点语句投影。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时的重点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典礼热烈、庄重的气氛。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由电影《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或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录音导入。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3.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这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会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爆:右下部是“”,不要写成“水”。 隆:右部不要漏写中间一短横。
(2)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3)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4)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5)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将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
3.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成果。
4.教师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5.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是怎样归纳出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汇报。
(1)第1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2)第2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3)第3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4)第4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朗读,你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
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入场)
(3)朗读第4自然段,你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自豪、难以平静……)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4)想一想要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和人们激动的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5)教师评价,小结。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开国大典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
单批注。
(二)试着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桌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感受深的部分。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课件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从“爆发”“排山倒海”“一齐”等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情感。)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告。(第6~7自然段) 出示课件:接着,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课件出示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4)教师小结: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出示: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①“站”,指人民当家做主。
②“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终于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的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杨靖宇 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引导学生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①这个场面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检阅部分——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人民军队阅兵时气势威武、庄严隆重,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心情。)
②结合关键词句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阅兵这一场面的?(按方阵的行进顺序。)
③这一部分哪些是对“点”的描写?哪些是对“面”的描写? ④在写“点”的时候,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抓住各方阵不同的特点多角度描写。) ⑤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何好处?(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课件出示: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你从中感受到了群众怎样的感情?(群众看到自己国家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课件出示: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 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这句话写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的回应,你感受到了什么?(一方面说明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课件出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红流”指什么?(游行的群众队伍。)怎么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的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场面描写的方法呢?(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就是场面描写。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②突出重
点,写出气氛。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2.文中还有哪些场面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找出来和同桌交流。
开国大典
举行典礼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群众入场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设计与教学。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得比较到位。只是在“入场”和“典礼”环节用时较多,“阅兵”和“游行”以及“点面结合”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今后
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