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2015年6月号 MoDERN MUSIC 讴歌时代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杨九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6—0o11—02 美的旋律,构筑起丰富炽热的旋律诗篇:“我们找遍整个世 “音乐作品的灵魂是旋律,而旋律的灵魂则是感情。”作 曲家施光南曾经这样说过。这位不到50岁就匆匆走完人生 界,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 门呼唤你,啊,总理!啊,总理!敬爱的周总理!”作品融诗文 的作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透过他的音乐,可 以感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人们的精神意志,以及音乐 与乐语为一体,将人们缅怀与讴歌的视野,放到整个世界,用 追问的语意,质朴的感情、瑰丽的色彩,烘托出人们发自内心 怀念的崇高形象。 中的民族风格,给人们以精神和情感的慰藉。 一、诗文和情感的追问 在施光南的创作中,他考虑更多的是从生活出发,从表 达感情出发,既要依据歌词所提供的内容,又要挖掘歌词本 身还没包括的意境,使之与音乐更加贴切、更加完整。《周总 二、时代新生活的抒情 20世纪7O年代末,国内开启改革开放,社会步人新的发 展模式,人们抛开封闭的生活观念。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 理,你在哪里》就是这样一首诗意与音乐结合的动人歌曲。 词作者柯岩,用散文体的长诗,来自心灵的词句,吟诵出1976 年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后,人们的缅怀之声、送别之意。 这首诗没有刻意描写周总理建立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正面描 述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而是借助对祖国河山的呼唤和 试问,从侧面表达了人们的心声,沉痛而不凄切,深情而不直 诉求、感情世界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此情此景下, 施光南所想的是:音乐作品的创作如何体现时代感,怎样与 人们的情感相吻合,奏出社会生活需要的强音。经过他的思 考、选择和凝练,一首抒发社会主旋律的作品诞生了。1977 年他选用诗人韩伟的词,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写下了全国民 众高唱的《祝酒歌》。歌曲的内容核心是:国内政治变迁,国 门敞开,人们欣喜若狂、举杯畅饮的情怀。施光南借用酒文 化中举杯畅饮庆贺的形式,以歌曲这种体裁,咏唱出了亿万 民众的心声。歌曲以徐缓、深沉的音调,汇成高亢深情的旋 律,表达了经历特殊时期之后,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以举杯 畅饮表达心声的方式唱出了:“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 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人民经过动 露。作曲家施光南根据这首诗文的核心内容,词句规律,极 为贴切地构想了表达情感的音调和乐句,强调与语言声调、 声韵的结合,以朗诵般的旋律奠定了这首作品的基础。在歌 曲的开端,我们可以听到一次次强弱、高低不同的呼喊式音 调,这里有哭泣、叹息,又有撕心裂肺的高声呼问,形象地描 绘了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沉痛心情。其后分别展现了人们对 荡,终于获得解脱,禁不住落下幸福的泪水,百般滋味涌上心 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追问,总理遍布祖国大地的足迹,日 理万机的辛劳。他们似在倾听:听大地山川的回应,听宇宙 的回声,呼唤的音调与回应的语句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总理 头。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既生动而感人、又丰满而简 洁,诠释了人民向前的脚步,其中既有对过往的回忆,又有对 胜利的庆贺,更有对未来的渴望和信心。毋庸置疑,施光南 是时代新生活的抒情大家。 深深的怀念之情,赞颂与讴歌。可以说,这首作品是一曲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密切结合的精品。诗人和作曲家浓缩现 实中人们的感怀之意,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和朴实醇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简介]杨九华(1963一),男,云南大理人,博士,浙江音乐学院 (筹)院长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31 ̄12) 三、艺术审美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后,港台流行歌曲开始广泛传播,一些人在 创作上盲目模仿、推崇,爱情歌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形 成了内容苍白、品位低下的风潮。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理念, ll 当代音乐・2015年6月号(上旬) 给作曲家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他finn何反映年轻 深情的咏唱:这片田野——是他心中念念难舍的田野,是祖 国富饶山川的田野,是中华儿女为之奋进的田野。 人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爱情观,这直接体现了作曲家的审美 情趣,而审美品位的倾向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是成为艺术 精品,让人们久唱不衰、回味无穷;或者是成为低劣的艺术消 五、对歌剧艺术的深度观照 费品,过时即逝。此时的施光南,以他的一曲《吐鲁番的葡萄 熟了》做出了很好的回应。根据瞿琮的词,于1978年创作的 这首作品,是一首民族色彩浓郁、精致的爱情歌曲,诗意与乐 任何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心中都会有一个梦想和情结, 那就是走进歌剧创作领域。20世纪8O年代以后,施光南同 样也怀揣这个梦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剧领域。在完成了 音融在一起,充满了纯洁的情感和喻意。以培育葡萄隐喻抚 慰和培植爱情,述说姑娘精心呵护葡萄时的内心活动,当枝 《伤逝》和《屈原》两部歌剧的创作后,不幸英年早逝,走完了 自己辉煌的人生旅程。其代表性歌剧《伤逝》作于1981年, 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编剧,这也是作曲家创作的第 一头结满果实的时候,姑娘和青年战士的爱情也成熟了。整首 作品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是创作者却巧妙地把少女阿 部歌剧。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以满腔的热 娜尔罕对战士克里木真挚爱慕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 曲家将民间舞曲的素材融入旋律之中,手鼓击打的舞蹈节 奏,喻意爱的欢乐和怦然的心跳,也隐含着姑娘沉醉于幸福 情和歌剧创作的愿望,成功地塑造了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代 追寻梦想与彷徨的青年形象。这是一部侧重于描写心理动 态的歌剧,首演于1981年秋的北京。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为 和爱情之中的甜蜜。在这里,听不到那些廉价的发腻的音调 和嚎叫,更没有脂粉味十足、“迷人”的妖媚和狂舞,只有纯 洁、真挚、高尚的情感独白和回味。作曲家独具情怀的艺术 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冲破封建旧礼教的束缚,结合在一起,但 是爱情与幸福并不能超然于现实社会之外,自身的软弱和生 活的贫困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子君饮恨而亡,涓生带 着心灵的创伤探求新的生路。这部歌剧只有两个角色,男高 表达,将民族音乐素材与歌曲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惟妙惟 肖地描绘了阿娜尔罕和塔里木之间纯洁的爱情,毫无半点矫 音涓生,女高音子君,另有两名“歌者”作旁白,介绍剧情和补 充人物内心独自。角色少,场景也极为简单,但是作曲家给 揉造作之痕迹,其纯真、高尚的美,给音乐创作的后辈和鉴赏 音乐的爱好者们,留下了一件值得珍藏和有品位的艺术品, 也给当下的影视“快餐艺术”的工作者们予以审美的反思。 我们留下了非常精美的咏叹调、二重唱和浪漫曲。这部歌剧 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 施光南的音乐才华,作曲家在创作中承袭了鲁迅原著抒情、 四、对祖国田野的咏唱 凝重、悲剧的精神和风格,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把对爱情和 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最大程度地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使 《伤逝》成为抒情歌剧的精品,这也是作曲家施光南对歌剧艺 术体裁的深度观照。 2O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得到改善,神州大地生机勃 勃。在这种情境下,施光南创作了许多洋溢着新农村面貌、 紧接地气的歌曲,1981年根据晓光的词谱曲的、家喻户晓的 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其中的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农业政策全面展开,山寨村落一派繁 荣景象,新型农民群体逐渐形成。为了讴歌这古老而富饶的 祖国大地,施光南曾说:“我力图用歌声和音乐概括出中国大 地这一派生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奋发、自豪、积极、乐观, 六、结语 施光南如泉涌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于他关注社 会、关注当下、关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他的作品 之所以能根植于民心,为人们所传唱,是因为其跳动着时代 的脉搏,引领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倡导着永无止境的艺 就是我想在这首歌曲中体现的时代气息。”这首歌曲是他在 安徽农村体验生活时完成的力作。作品运用了民间小调素 材,既有分节歌的特色,又有变奏曲的写法。那充满活力富 术境界。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生长在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 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施光南正是这样一位讴歌时代、 构筑正能量的“人民音乐家”。 有朝气的节奏,那乐观豪迈而朗朗上121的旋律,表达了人们 怀着希望前行的心情,开垦新的农村、新的田野。作品中不 时展现出农村美丽的景致,人民美好愿望的憧憬,和浓郁乡 土乡音的韵味。《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作曲家对祖国大地的 (责任编辑:章若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