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2013~2014年收治的12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护士从入院起对其进行详细评估,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助于肺结核的康复。
标签:肺结核;心理护理干预;治疗依从性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空气污染等原因,结核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人是躯体和心理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可以互相影响,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从患者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要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减轻身体上的痛苦,又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肺结核治疗时间长,各种心理状态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不同。对治疗的依從性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现回顾分析6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2014年入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1~76岁。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9~7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介绍结核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及过程,讲解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干预。
1.2.1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干预
1.2.1.1恐惧和害怕心理 由于缺乏相关疾病知识,①怕生病不能工作会给家庭增加负担,②怕治不好病,用药会有不良反应,③怕有传染性会受到歧视。针对此类患者,我们耐心宣教肺结核相关知识,虽然肺结核治疗过程时间长,但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正规用药,是可以治愈的。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解除患者的顾虑。多介绍一些相关病例治愈的情况,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心,鼓励病友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1.2.1.2悲观和抑郁心理 患者因患病,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表现为抑郁、苦闷,觉得大家抛弃了自己,对事业和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不良的情绪影响治疗和康复。对此我们应理解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给予亲切的抚
慰,用真诚的态度影响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体察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思想,了解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予帮助。同时联系患者的家人与朋友,争取得到家属与亲友的支持,多关心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1.2.1.3孤独心理 肺结核患者病程长,有时痰菌阳性的患者要适当隔离,暂时不能工作,患者会产生失落感。他们害怕受到歧视、冷落。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希望有人陪伴。对此,我们要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让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的影响,调动积极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疾病。鼓励亲友经常探视、聊天,不要厌烦,以同情心和爱心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1.2.1.4盲目乐观心理 有些患者由于疾病症状比较逍遥,加上对肺结核了解不足,认为肺结核不是癌症,不会威胁生命。思想上不重视疾病存在,不愿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有的继续吸烟、酗酒,不按时服药。针对这些患者我们要详细介绍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初治患者如果不正规治疗,导致细菌耐药,给疾病的康复带来很多困难,患者会承受很多痛苦。患者要重视肺结核的危害性,积极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范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2.2肺结核治疗各阶段的心理护理
1.2.2.1发热时的心理护理 发热是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午后低热为主,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高热,有的患者每天下午体温上升至39℃以上,持续20 d以上。肺结核发热的原因是结核杆菌及其菌体作为内生性致热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患者对自己的体温很关心,体温正常就感觉病情好转。持续发热时患者就表现很烦躁,认为治疗这么长时间,发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对治疗产生怀疑。对此,除了做好常规的症状护理,应多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解释发热的原因,取得患者的理解。经常关心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保持患者舒适,尽量解除发热带来的身心不适,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2咳嗽咳痰、咯血时的心理护理 咳嗽咳痰的患者要做好宣教,教育患者不要随地吐痰,痰液要吐在有盖的痰杯里,并观察和记录痰液的性质和每天的痰量。同时要教会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不要将痰液咽下。咯血患者往往心理紧张恐惧,特别是初次咯血和咯血量多的患者。表现为:怕咳嗽引起出血而不敢咳嗽,致使较多的痰聚集在气管内而引起剧烈咳嗽,剧烈咳嗽引起的活动反而加重出血;有的患者怕咯血而不敢深呼吸,不敢说话。这种紧张心理往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反而加重出血,出血又加重恐惧,引起恶性循环。对此,要正确指导患者咯血时的注意事项,如卧床休息,防止剧烈活动,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有血要轻轻咳出,不要屏气。咯血时护士守在患者床旁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恐惧心理的不良影响。
1.2.2.3服药期间的心理护理干预 肺结核治疗一阶段后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此时患者容易出现盲目乐观情绪,以为疾病已经治好,不按照正规疗程服药,
出现漏服或停服药物。恢复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生活不规律等。此时我们反复向患者宣教,肺结核症状消失不表示已治愈,肺结核有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的特点,治疗上必须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如果不坚持正规抗痨治疗,很容易引起耐药及复发。1.2.3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 肺结核病程长,治疗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出院后,得到患者家人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肺结核患者中老年人较多,老年人反应慢,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差,更需要家人的帮助。很多患者家属因为害怕传染,心理顾虑较重。对此,我们积极与家属沟通交流,向他们介绍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及消毒隔离方法,消除顾虑。同时,使他们了解肺结核患者需要什么,怎样应对肺结核患者。指导他们督促患者遵医治疗,稳定患者情绪,有利于患者康复。
1.2.4出院后随访
1.2.4.1出院指导 出院时详细指导患者回家后的注意事项:患者应安置在空气流通、阳光足的房间里,衣物被子要经常暴晒;指导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转向一侧或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戒除烟酒,注重饮食营养,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指导患者各种药物的作用和服用方法,做好醒目标记。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
1.2.4.2建立电话回访沟通平台,督促患者院外遵医行为 出院时登记患者正确的电话号码,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1 w内打电话回访。了解患者服药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并解答患者的疑问。督促患者出院1个月内及时复诊,有特殊不适随时复诊。治疗第2、5、6月末复查痰检,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及时复查胸片或CT,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同时,通过电话回访平台,护士能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
2结果
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后治疗依从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比较结果显示,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关注患者的心理反应,实施有效的心理疏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康复有利,见表1。
3讨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健康。肺结核治疗疗程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直接影响临床效果。治疗时间长,服药种类多,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肺结核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依从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交谈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矛盾,引导患者客观认识这些问题,找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患者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把自己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患者尽早改善和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療,
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提高患者对肺结核治疗的依从性。
我们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根据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心理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6.6%,对照组为81.6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又能改善护患之间的交流,使护患相互信任,共同战胜疾病。因此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