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广为流传的鸿篇巨著,它雅俗共赏、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广泛议论的话题。
人们普遍认为,“三英战吕布”彰显了吕布的成就,从而有了“一吕二赵三典韦„„”的三国英雄武力之民间排名。大家评论的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大家只是从表面现象看待了问题,现象背后一定有真相存在,“三英战吕布”另有蹊跷!不妨我们在此讨论一下。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华雄被关公斩了之后,吕布作为董卓集团最重要的王牌将领,也是董卓集团最后的屏障。此时出战是信心十足、志在必得,这时的吕布战斗力应该处于巅峰状态,连斩伤联军几员大将,给了联军一个下马威。正当吕布得意洋洋,诸侯胆战心惊之际,张飞上场挑战,也是斗志昂扬,双方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这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关公上场助战,三十回合仍未能战倒吕布,刘备再上场,最后居然还是让吕布跑了,三兄弟联手都没能拿下吕布,是吕布太强?还是三兄弟不济?非得群殴才能取胜?
关公被后人尊为“武圣”(请参看本人另一篇文章——“‘武圣’的真正含义探讨”),不仅因为关公道德高尚,而且也是因为关公武艺高超(请参看本人另一篇文章——“三国英雄武力排名之我见”),为人做事对自己要求极高。关公生有傲骨,没水准的事一定不屑去做!试看当着十八路诸侯的面,在三弟尚未落败的情况下就贸然上场助战二打一,即便赢了也胜之不武啊!古代打仗自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可以“车轮战”,一般不会“群殴”,群殴只能是实力弱,或是胆怯的表现!这显然与关张性格及武力不符。假如等张飞败归后再行出战,也能说的通。后来在小沛张飞大战吕布一百余合未分胜负时,也不见关公出手帮三弟一把。此时才五十回合,张飞战力正酣,并未落败时,关公就不顾颜面,甚至在会被三弟责怪的情况下出手,有这个必要吗?
关公既然上场,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刘备命他上场!关公一生傲气,但唯兄命是从,尽管有违自己心愿,也得遵从。刘备胸怀大志,立志匡扶汉室,条件虽不成熟,却已有一代明主的胸怀和思维。他慧眼如炬,求贤若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看相貌,论武艺,吕布的确是难得的人才,刘备产生惜才、爱才、纳为麾下的想法始终都有,此时怎能不动心?正如刘备见了赵云、徐庶、诸葛亮、庞统、马超、黄忠等等人才倍加喜爱一样。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刘备见张吕二人势均力敌,“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伤了谁都是刘备所不愿看到的。他深知二弟关羽武艺、胆略都在三弟之上,悄悄嘱咐关公:“帮三弟一把,但别伤了吕布!”关公能够理解刘备爱才惜才的心理,他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人,对黄忠、对庞德都因爱才,不下杀手,以求招揽。不然再看华雄、颜良、文丑及五关六将是何下场。关公向来杀敌都是“秒杀”,决不拖泥带水。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关公上场后又战三十回合还没战倒吕布了!关公根本没想伤及吕布,说不定张飞不明就里,想顺势给吕布致命一枪,关公还得替其挡一挡。话又说回来,关公无论从情感还是理智上都会偏向自家兄弟,或许他从内心也瞧不上这“三姓家奴”,于是形势逐渐对吕布不利,吕布快吃不消了,再下去明眼人可就看出门道了。这时刘备及时上场,有读者说了,凭着刘备这二、三流水平,上去纯属添乱。您真说对了,他上去就是添乱的——关、张、吕均使用长兵器,而刘备用双股剑属短兵器,几乎没有施展的余地。兵法有云:“围师必阙”,刘备就充当了这一“阙”。吕布能看出,刘备是这一围桶之短板,在关张手里,他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看到刘备他再不借机逃跑那真是傻子了!所以说,刘备不是去帮忙的,而是故意给吕布创造一个逃跑的机会,以便为日后收服他埋下伏笔。这样在十八路诸侯面前,一手导演了“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假戏。刘备甘冒三兄弟联手胜之不武的恶名,保全了吕布以一敌三、虽败犹荣的美名,可见刘备爱惜吕布之心深切。十八路诸侯或许有人看出门道,但毕竟吕布已败,联军目的已达到,多说无益,也就罢了。
后来刘备在吕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收留了他,关张颇有不满,张飞更是怒目相视,皆因关张颜面损于吕布。刘备安抚了自家兄弟,对吕布礼遇有加。乃至吕布趁刘关不在、张飞大醉之际夺了徐州,刘备仍然不曾责怪,还抱着一丝招揽的幻想。只是吕布既没领他放生之情,也没念其收容之恩,后来还联合袁术欲置刘备于死地,实乃不知好歹、忘恩负义之小人。刘备这才彻底寒了心,看清这厮的真实面目。在白门楼曹操也想收纳吕布之时,一句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送他上了西天。刘备寒心到绝不留这等小人在世间,连祸水东移的心都没了。有诗为证:“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欲言未尽,暂且搁笔。一家之言,敬请斧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