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侗族芦笙溯源及其制作流程工艺考

侗族芦笙溯源及其制作流程工艺考

来源:乌哈旅游
l氏被青枣_I i i National folk music 考 一吴媛姣 吐尔洪・司拉吉丁 梁元真 — 笙,在侗族人民生活中享有悠久的 ’历史,是侗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 括高增、贯洞、龙图、友团、得卡、千团、 大团、洛香、岩寨、上皮林等侗寨,是从 流传于南方言区民间的《吹芦笙{司==》 唱道: “芦笙哪里出,根源在古州……上 乐器。据文献考证,侗族芦笙民乐合奏比 江县千二六洞地区。自从江辖区千二六洞 山砍杉做把,进冲砍竹做筒。头次安的木 簧片,吹不出音。二次安的竹簧片,声音 难听。把它丢在一旁,把它甩过一边。 ……侗族大歌流传的年代还久远。吹奏芦笙 (侗语“多伦”),歌舞迎萨保村寨,家族兴 旺保平安,鼓楼议事千古理,吹起芦笙庆 丰年。侗族芦笙最早见于宋代陆游写的 学庵笔 己》卷四云: “辰、沅靖卅17 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 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史 沿公路继续向东行进直抵肇洞(肇即兴侗 寨),到这为止,即是六洞山区完整的地 界。六洞有近180个侗族自然村寨,属于 侗族南方言第二土语区,自古以来就是南 侗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民俗、款盟)艺 术中心。清人爱必达在 南识略》中, 曾对黔东南境内生态环境描绘道: “山多 载土,树宜杉……至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 串过黎平五开,来到六洞古州,买得 响铜一斤,白铜二两。……锻成铜片,剪 成铜簧。六根竹管开六眼,六根竹管安六 片。铜簧安里边,洞眼开外面。六管安朝 上,六箍扎中间。……六根竹管,说得成 话,六个洞眼,吹得成歌,……仿照瀑布 嗡嗡声,做成一架大芒筒。……早吹响去 三十里寨,晚吹应去四十里村。今天我们 学界认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汉字记 音,文中“吹笙”即指“仡伶”吹“芦 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 梁耒桷之材,靡不备具。坎坎之声,铿訇 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 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正如所言, 六洞山区乃九万大山腹地。松、杉、竹是 笙”。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 f 条说:“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 琵琶、二弦琴……以为乐。”道光(镨州 直隶州 卷十一载: “……侗每于正月 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 高兴,不要忘记前人。”从上面侗族的口碑 资料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期侗族就有芦 笙制作流程工艺活动(j安侗族文学分期,唐 这里最多的树种,是全国著名的杉乡林海。 代以前属远古时期)。再从文献资料来考 证,侗族芦笙最早见于南宋陆游所撰《老 学庵笔记》一书。书中写道:“辰,沅、 靖州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 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 之”。史学界认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 来,宰牲款待,日跳、歌堂,一日皆歌。 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 谷……”此外,对侗族芦笙乐舞隋景进行 描述的史料是清人陆次云曾在 同溪纤志》 中描绘:“芦笙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 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 接还离。小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还矣。” 取当地盛产的杉、竹作为制作芦笙的主材, 正体现了芦笙的生态属.陛,是侗族世世代 代的精神家园。芦笙不仅是侗族人民最喜 爱的乐器之一,更是六洞山区侗族人民永 远的精神文化家园。可见,六洞山区千里 侗乡,不仅是天然生态博物馆、是心灵疲 惫的港湾,更是少数民族歌乐舞的源头。 汉字记音,文中“吹笙”就是指“仡伶” 吹的“芦笙”。可见芦笙最迟于宋代之前就 已在湘西南和黔东南的侗族地区盛行了。 芦笙队被看作是侗族村寨集体荣誉的 象征而遍布每一个村寨。例如:在六洞地 可见芦笙与芦笙舞至迟于宋代已在黔东南、 广西、湘西南的侗族地区里盛行。自20世 纪中期以来,对侗族芦笙的研究大多聚焦 这里的村落与自然融于一体,每一个村寨 都仿佛是镶嵌在自然中的—个精致的符号。 六洞山区至今流行的侗族芦笙属于传 在文化和功能之上,具体针对某一区域侗 族芦笙的制作流程工艺之上实为鲜见。笔 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史料,将六洞芦笙 制作流程工艺整理成文,呈献于大家。 统类型。有长达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特 点为6管6音、6管3音、6管2音以及单管单 音,被学界称之为基础笙或普及笙。这种 芦笙音色纯正,性能稳定,而且整套吹奏 区,因款约(f同族习惯法)结成的数十个 侗族村寨,称为款盟。然后,以款盟内的 众多村寨轮流做东,每一年轮到的村寨即 为主寨,主寨应承担这一年内款盟内的重 大赛事活动,如:芦笙比赛、笛笙比赛、 技能容易牢记。但其制作流程工艺却十分 ■六洞自然环境与侗族传 统芦笙溯源 沿黎(平)从(江 路往黎平方向走,包 —● i辜毒章,,、. . 考究,每支芦笙从进山取料到成品下线。 侗族大歌比赛、侗戏比赛等等。每一次比 赛都有相应程序制度:首先下贴通告款盟 内所有村寨,在期限内各村派代表商议比 赛事项。时间多在秋收后吃新节之际。每 得进行多道复杂程序。对此侗族传统芦笙 制作工艺及其起源,在侗族民间有歌为证, 借助歌词可助了解侗族芦笙的由来。 I I I■■■氏i乏音枣一 一次承办涉及资金均由款盟内众村集资, 集资款只能用于比赛奖励,而对于前来参 赛的各村选手的全天餐饮,则统一由主寨 各户主动承担。这种完全民间自主式的芦 笙比赛和笛笙赛,在六洞地区乃至整个侗 族南方言区早已约定俗成。各村寨轮流做 东,主办寨发出邀请,方圆几十里的村寨 响应,每次芦笙会苦隋数十个芦笙队参加。 以村为单位,每个芦笙乐队人数不得少于 25人,其次有50人、75人、100人甚至多 达160 ̄.不等,然后按乐队人数分为大组、 中组和小组,最终以实力相应者展开竞争。 比赛时两队为一组进行初赛,胜队重新组 合进行决赛。比赛评分多依据音响洪亮、 节奏稳定、舞姿整齐为标准。此外,在侗 族南方言区,有定期举办大型芦笙盛会的。 如六洞地区洛香、贯洞、四脚牛等地,则 每两年举行一次,届时汇集的民间芦笙队 有百余支,甚至有数百支芦笙乐队参与。 比赛时间多定在中秋时节,从而有力地推 动了芦笙艺术的发展。 任何一类民族传统艺术,都有其产生、 扬弃、传播、发展等历史过程,更有鲜明 的区域风格和民族个性。长期以来,六洞 山区因受封闭的社会经济所限和完全生态 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几乎整个六洞山区至 今仍然保存着完好无损的古乐遗风。这里 的侗族大歌、芦笙乐舞、笛笙民乐,不仅 承载了侗家人自古以来的民族审美观念和 审美隋感,更凝聚着—个族群的文化}己 。 一侗族芦笙的选材及其制 作设备 侗族善歌,亦尚乐。在六洞地区,每 一个侗族村寨都有标志性建筑—鼓楼、花 桥、吊脚楼,且村村有着几个传统大歌班, 寨寨至少有—个民间芦笙乐队或笛笙乐队。 “耶舞辞旧岁,笙歌庆丰年”。这是流传于 六洞地区的一句民谚,可见芦笙音乐早已 被南方言区侗家人看成无以替代的精神物 质,以及芦笙在整个侗族社会中的地位和 功能。 处九万大山腹地,这里有着丰富的自 然景观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更盛产优质银 杉和楠竹、锦竹、水竹、紫竹、白竹等多 National folk music 种竹材。其中,杉木、白竹和楠竹正是制 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 作侗族传统芦笙的上好材质。六洞山区广 整块毛坯料从中剖为两半并分别挖掏出内 泛流传着一首制作传统芦笙流程工艺的 膛,待置入笙管后再以胶黏合,外部用细 骘笙词》: “惯公(侗族对先祖的尊称) 篾箍数层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 指点:砍杉傲把,砍竹做筒,安六根管, 桐油,一把制作完工的传统芦笙看起来不 定6个音。前排两根,响声“滴滴”,中间 仅外表美观、木纹清晰,更显自然生态和 两根,响声‘练练’,后排两根,响声‘嗡 灵气。传统的通气管多用烧红的铁条烙穿, 嗡’。芦笙做成了,后生都喜欢。” 被烙焦了的材质不会被虫蛀。但此种方法 六洞侗族芦笙的选材,这是芦笙制作 不仅慢,而且音响效果不理想,甚至不稳 流程的第一步 制作传统侗族芦笙的主要 定。更使吹奏者难以承受烧焦的煳味。因 材质是10年(够芦笙斗直径就行)的杉材 此现多改用气电戳穿的制作方式,省事又 和生长期在2~5年之间的竹材。传统芦笙 快捷,大有事半功倍之神效。接下来的制 制作师傅(下文简称芦笙师)凭借多年的 作流程仅余两项:制作簧片与紧扣音简。 实践经验,通常对芦笙主材的选择要求很 将铜片放人炭火炉上的器皿中煅烧直到溶 严,取什么样的竹材、生长期都必须为 解,取出按不同音管的圆孔分别制成大小、 2~5年之间,而且还必须是立秋后至立春 长短与厚薄等不同形状。再将将铜片中间 以前采集。说是材质很关键,关系到各种 凿成三角形,再套上梯形簧舌,且多次过火 类型芦笙制作成功后的存放,也才是不易 打磨,铸成密封的整块铜片,再以利器平整, 虫蛀。只有在这一时期内采集的竹材才是 接着检查舌边缘是否存有空隙,再按需求 最理想的芦笙制作材料。其次,当进入山 对所需音高对簧片打磨。芦笙簧片的抽样 里,芦笙师对于每挑选一株杉木、取一根 打磨,通常是把簧片打成长方形小块,在 竹材都很仔细认真。一旦发现有虫蛀、变 小块中间打出一小块簧舌,调整音律的高 质,或者被风吹折、长势不均的竹子一律 低是用专用利器加以修正,将音按所需进 放弃,甚至连阴湿地方生长的竹材,就算 行调整。六洞芦笙多以六管见长,因而芦 长势良好都不采伐;其三,对于选定的竹 笙音管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音管的长短均 材,砍伐时还必须定位在地面以下两节甚 按音量需要决定,而且音准力强达到精确 至三节以下。此外,在砍伐主材料之前, 程度,当六管完全上好之后即可安装簧片, 芦笙师还不忘对每一根竹子有刀背敲打一 也有的音管是通过固定位置绑定形成共鸣 番,说通过听辨音响最后断定该竹材是不 音筒。每个芦笙师都会有12根珍藏着的校 是符合所需。如果响声不清脆则放弃砍伐, 音器,主音均为羽音“la”。 因为这类竹材内壁过厚而令中间的管道过 由此可见,整套侗族芦笙(f谷称一堂) 窄,一旦制成芦笙,不但音响差而且给加 全部完工,正是芦笙师经验加技术研制的 T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无法成品。 结果。尤其是加工簧片和校验音准,更是 第二道工序为定型处理。竹子砍来必 考验制作芦笙师水平的准尺。从选材到精 须进行微火烘烤,这一程序能令竹材更加 心的加工制作,从冶炼打磨簧片到六管的 坚固、定型。利用炭火烘烤的过程中需要 最后安装,无不显示出侗族民间芦笙师精 不时矫正拉直,而后再用清水冷却定型, 益求精的制作流程。氏 之后竖立于室内阴干并保存。一切都完成 之后,接下来应首将笙斗的整体形状剃削 刨平并凿空。在芦笙以及气斗的制作上, ■侗族传统芦笙和芦笙传 芦笙师通常先将杉木按芦斗的大小形状裁 承人 剪下并制成大体形状。本项流程就算完成。 六洞侗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 六洞山区里,不同侗寨的芦笙队选用 鸣管构成。笙斗也称气箱。多用杉木、松 不尽相同宫调的芦笙民乐,就如同古代宫 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删顷直、 廷的九部乐、十部乐所采用不同宫调的成 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锤形。外径 套乐器一样。这种传统在不同侗寨的芦笙 - ■l氏j 幸lNational ftlk music f¨_ 个调高。音高音准十分严格,各不相犯、 然,主要是喜欢芦笙才一直没出去打工。 当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他的相关业绩后,崇 敬之心油然而生。在六洞山区,几乎所有 认识他和知道他的人,都对他伸出大拇指 并作出好评。大家都很认同他的为人和技 术。无论是到哪个村寨制做芦笙,无论酷 暑还是严冬,他的收费从来者 艮优惠,尽 乐队中依然延续着。这是民族音乐学在实 地考察中获得的认识古代宫廷音乐的又一 重要途径。六洞芦笙会中场面宏大的芦笙 合奏,让人充分领略到芦笙这一传统类乐 器编组的丰满音响和光彩。偶尔令人联想 到中国古时“滥竽充数”的故事,仅作为 一高音六管芦笙的音列为:1a、do、re、mi、 sol、1a,中音三管和低音三管芦笙的音列 为la、do、rf,地筒音为1a。当人们的视听 器官刹那问被数十个侗族芦笙队同时演奏 的芦笙合奏曲冲击得失去判断力的时候, 心中不由感叹场面之壮观和宏大,呜呼! 则寓言一笑置之,面对数百人组合成的 芦笙乐队,今天的人才能恍然大悟,百笙 齐鸣,百竽充廷,的确是先秦宫廷曾经有 过的景观。 秦王击缶汉帝乐,唐朝黎园空悲切。中原 的音乐文化在弦乐器日益发达的变迁中, 逐渐淘汰了发音上不太灵活的吹管乐器, 管制作芦笙的流程复杂并且脏、累,他都 仅收每把25元。一堂芦笙做完尽管误工长 达数月之久,他都坚持只收该收的部分, 侗族芦笙队的组合,一般为“伦黑”2 把,“伦我”甜巴,“伦略”6把,“伦淌” 遂使笙属乐器日渐衰落,从而失去了昔日 的主奏地位和群笙合奏的集体行为。汉族 乐队中三四个不同音域的笙竽合奏的遗制, 只能在我六洞侗族芦笙会(也称芦笙节) 中看到了。曾在宫廷乐队中充分发展而后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低音乐器,而今却在 西南少数民族芦笙乐队中依然发挥着巨大 能量。 多余一概拒绝。但经他亲手制作的侗族芦 笙,无数次在芦笙会上摘取桂冠并赢得阵 3把, “伦老”l把,“伦堆”1个(也可以 不用)。但也视乐队队员多少而定。由于侗 族芦笙的结构通常是由笙斗、笙管、共鸣 筒,吹管、簧地、箍等部件构成。笙斗多 用杉木制作,笙管和吹管用水竹m 叫芦笮 阵喝彩声,他都报以微笑,所得到的酬谢 也都是请村民共同分享。之后就像没事似 地为他的事业忙乎着,为下一次芦笙会做 准备地继续制作下一堂侗族芦笙。这就是 六洞民间芦笙师谦逊的高尚品格。 竹制作,共鸣筒用楠竹制作,箍用锦竹编 制,簧片用响铜制作。各个部件的大小、 长短均视芦笙的型号确定。 一在侗族南方言区有很多像梁光雄、杨 生礼一样的乐师,用毕生精力为民族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的民间艺人, 是最受尊敬的欢迎的艺术家。他们多利用 六洞芦笙发展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传 统风貌,不知有多少民间芦笙师付出心血 或作出了毕生的贡献。如今的六洞山区, 堂芦笙规模排列图表 辞 型竹简 爵鲤 呕 薛 浑厚低优 数艘 1个 3 5 ¨8) 带的} 们 称 蜘(伦堆) 就有一位不知疲惫,也不图厚报、默默无 农闲时节进行工作,在黔湘桂千里侗乡, 双手刨、挖笙斗、钻磨音孔、校音削簧、 组合音管、除尘衔接等,忘我地忙碌于侗 族传统芦笙的制作中。 低啬芦雄(抡赞) 特太鼎 闻地奉献着的芦笙师。他是千二六洞山区 里最有名气和最负声望的侗族芦笙师,名 叫梁光雄,侗族,现年5O岁,贯硐镇今影 村人,从1 1岁开始随父学制作芦笙。积累 中低音雄(伦淌) 人 t1・一赫肯肇(伦略) l哂酐芦肇(怆) 小 甜茕棠和 明 浦晰 晰嘲涧 5 7或(fi 8) 5 7或f 7 9) 6照(5 8) 俯商行 (佗) 微 持雌脱耳 一个芦笙乐队,采用一个统一的调 下丰富的六洞侗族芦笙经验。据他说:10 年以前制作芦笙所使有的工具为木戳、斧 头、凿子、狍子、尖刀、通条等;现在多 用电力工具代替了整套传统制作工具。用 电钻、电锯、电打磨,不仅提高了制作芦 笙的速度,还提高了质量。他为侗族传统 芦笙的传承和发展苦苦支撑了近4O个春秋, 他的谦和与奉献精神,令他收获“德艺双 馨”的美名,更赢得“技艺超群,誉满黔 桂”的美称。梁光雄芦笙师师从其父,他 们家是侗族传统芦笙制作世家。当问起多 大年龄时跟谁学的技艺?他笑着回答:就 像父亲从前跟祖父学习一样,我当年也就 高:每套乐器中所有相同尺寸和不同尺寸 的芦笙,必须由一个师傅统一制作,当地 人称为“一堂”芦笙,即一套统一调高的 芦笙。如六洞山区贯硐宰门村的芦笙队, 一尾声 综上所述,侗族传统芦笙不仅是侗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家人抒发隋感 和张扬激隋的神器、法器和乐器,是族民 三数伦比赛过程中分别采用了c、D、F3种 主调,最终取得从江大歌节群雄竞技的总 冠军。可见,一个村寨的一堂芦笙,采用 世代生活中的精神家园。世代生活在六洞 山区的侗家人,对传统芦笙有着深厚的情 缘;在洛香镇,就有2年一次的民间款盟芦 笙节,正是一次次盛况空前的村际联谊芦 任何调高,不仅要求音高音准十分严格, 还得要求队员的精神面貌,参赛的士气能 否配合一致,还有服饰的统一和舞姿整齐 有序都是不容忽视。又因侗族芦笙大小形 状与音多音少不尽相同,高音六管芦笙的 音列为:1a、do、re、mi、sol、la,中音 三管和低音三管芦笙的音列为1a、do、rf, 笙会,使得传统芦笙这一古老的民族吹管 乐器得以焕发新生。 此外,在每一年的 民族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祭祖扫寨、人 生礼仪、迎来送往、集体走访吃相思、集 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芦笙,转眼已有几十年 了。再问他为什么当年选择制作芦笙而不 读书?芦笙师憨厚地笑了,沉默一会儿才 说出一句:家境贫寒读不起书;还有就是 凭着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玩芦笙,所以也 款、开款、讲款等重要环节,均有吹笙助 乐之习俗。这在很多历史文献中均可找到 相关记载。如明弘治 《贵州图经新治》:侗 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 地筒音为1a。因此,乐队队员的身体素质 和平时训练也是不能轻视的,否则,别说 步调一致,恐怕连配合默契都难以兼顾了。 一个村寨的一堂芦笙,必须在25人以上, 牵狗臂鹰以为乐”。明邝露 雅》: “侗 就接了班。问:眼下大家都走出大山进城 打工,为啥不去?回答还是那么朴素和自 多则可达75人左右。演奏过程中都采用一 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 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再 ¨-■_白 I_▲ ■ 氏j复青窑■■ National foIk music ●唐文生(广西河池学院) 西北,顾 思义是指广西的西北部, I土桂西北毗邻云贵高原南麓,位于滇、 黔、桂3省(区)交界处,靖西、那坡两 县与越南接壤,该地区有6个少数民族自 ●桂西北苗族山歌的种类 桂西北苗族山歌种类繁多,它的内容 广泛,形式朴素,表现手法独特,根据内 容题材的不同,把苗族山歌分为情歌、酒 往。茶歌的歌词语言简朴、情调俗而不 粗,深化了苗族山歌的表现 ,突出了可 听性。 3.苗族山歌的酒歌 治县,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等10 多个少数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的地区之一。山岭绵亘,多分布于省 (区)边缘地带,岩溶广布,山川I秀丽, 民族文化风隋淳朴浓郁。桂西北人民对山 歌一,住J情深,善于用山歌来展现对自己的 劳动和生活,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桂西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 酒歌是民间小调的一种,流传于隆 林、南丹、山江等苗族聚居地,在祝寿、 歌、茶歌、劳动歌等四大类。 1.苗族山歌的情歌 建新房、接待客人等宴席中演唱。各地差 异较大,隆林、南丹的歌词为长短句,每 句字数多少不定,结构比较自由,为单声 部,旋律性不强。三江草苗(苗娘)酒歌为 二声部歌曲,歌词七字一句,四句一首。 演唱时每句歌词都是先由高音部领唱一 次,然后低音部加进,形成支声形式。 4.苗族山歌的劳动歌 桂西北苗族山歌的情歌,是苗族人民 生活婚恋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一种心声,充 分展示了苗族人民对人生的赞美和对幸福 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苗族山歌的情歌是传 统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歌,苗族的青年男女 人文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特色,所以桂西北 的山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民间特色。苗 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唱山歌 是他们的交流方式,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 通过传统节会或赶圩以歌传情、以歌为 媒,通过唱歌的形式表达纯真的爱『青和缠 绵白勺J隋谊,唱山歌是苗族青年男女传统的 社交方式和恋爱工具。 2。苗族山歌的茶歌 劳动歌一般在田间地头或山上打柴、 放牧时演唱的。它是在从事劳动时,不自 思想感情,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苗 族山歌便成为苗族人民一种文化交流的手 段。 觉地激发起来的歌声,具有协调动作、统 一茶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采茶 步调、鼓舞劳动的作用。劳动歌的歌 姑娘的劳动场景,动听的旋律赞美抒发了 采茶姑娘对生活、对大自然美景的美好向 词,一般是唱歌者根据时间、地点、活动 的具体隋节和切身感慨,自编自唱。劳动 一方面,应与侗族人民自古以来的农耕生 的隆重仪式,是想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 究项目《南部侗族民乐收集、研究及数据库 昀(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杜文铎等点校.,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3. 产有关,族民在春耕前进行吹笙祭萨敬祖 登。可时至今日,吹奏芦笙早已成为侗族 建设》(1 1 YJA76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侗族音乐文化生态及现代意义研 究)>1 2BMZ027中期成果之一。 余达忠编.原生态文化:资源价值与旅游 开发:以黔东南为例[M](P136~13 民族出版社, 201 1.04. 民间主要娱乐活动。如今,尽管族民们热 衷于外出务工创收,但在六洞山区里的每 一参考文献: 圜贵州省民委文教处编.贵州芦笙文化 贵 州人民出 ̄¥L1992.77~79. [9]贵卅l省民委文教处编.贵州芦笙文化IMl贵 州人民出版}土1992.77~79 个侗族村寨,至少拥有一个芦笙乐队, 队的村寨,主要是以村寨总人数和总户数 而定。像小黄(由4爪自然村组成)、贯硐、 [1懈 林编著.风睛之旅呻贵阳:贵州教育 出版社2003.09. 有的甚至有2个以上。对于拥有多支芦笙乐 f21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哪【MljE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贵州省民委文教处编.贵州芦笙文化IMl 贵阳:贵州人民出J ̄,1992_51. 龙图、肇洞这样规模较大的村寨,自然拥 [1 1】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 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编辑 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上册rZ1 .有多个阵容庞大的芦笙队。氏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4 昌胜.笙馨神韵【Nl贵州民族报,1999. [5]贵州省从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从江文史资料第3孝耳{z 34. 中国ISBN中心. t i … 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