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自查要点
1
使用说明
1. 自查要点主要为施工图阶段使用。
2. 设计师自查时请根据自查内容,对已完成的内容在表中“执行情况”一列打“√”,需要
另行说明的可在该列中说明;
3. 专业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特点增补必要的自查和拍图内容,同时增加或删减自查列表中涉及
或不涉及的强制性条文项。
结构专业自查要点
操作形式:电子文件核对,做好相应标记。
检查重点:核查结构专业有关“强条”的设计;核查结构专业图纸与建筑专业的一致性。 编制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3年版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1 图纸自查 1.1 总说明(总体) 核对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是否执行 核对超限评审评审意见是否执行 核对规范图集的采用是否齐全且具有时效性 核对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性法规是否执行 核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特殊要求(如特殊房间的使用荷载、墙体材料的选择、特殊设备的要求等)是否执行 建筑分类等级是否正确,包括: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建筑防火等级、人防等级等,并与建筑相关描述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1节“总体”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建筑图纸 《岩土勘察报告》 2
《拍图要点》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 构 执行情况 初步评审报告及意见 超限评审报告及意见 现行国家规范 地方规范 建设单位输入资料 国家与地方规范、相关评审及建筑专业的输入条件。 1.2 地基基础 结构图纸与建筑图纸叠合后,全面核对基础构件(基础底板、基础梁、承台、独立基础等)、基坑、排水沟、降板、设备基础等与建筑图吻合。。 核对桩基持力层或天然地基持力层标高与《岩土勘察报告》提供的土层剖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 构 执行情况 面标高,设计进入持力层深度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计算用土层参数与《岩土勘察报告》保持一致。 结构图纸与计算图形叠合后,全面核对桩反力(抗压、抗拔)或天然地基反力满足承载力要求。 建筑图纸与结构计算荷载分布图叠合后,全面核对基础构件附加荷载(包括面荷载和线荷载)输入与建筑图保持一致。特别注意建筑面层差异或和特殊功能房间引起的荷载差异。 结构图纸与计算图形叠合后,全面核对基础构件(基础底板、基础梁、承台、独立基础等)的截面尺寸、配筋满足计算结果要求。。 建筑场地填方工程应计算大面积填土产生的沉降,沉降量满足建筑或场地正常使用要求,不满足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沉降;挖方工程应计算挡土墙结构或验算边坡稳定。 建筑场地涉及挡土或边坡问题时,核对挡土墙布置或边坡布置与建筑图纸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2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建筑图纸 《拍图要点》 建筑图纸 结构计算书 结构计算书 建筑图纸 结构计算书 结构计算书 1.3 地下室及上部楼屋面结构 结构图纸与建筑图纸叠合后,全面核对结构构件(梁、板等)、留洞(墙、板)、降板、设备基础、结构边界等与建筑图吻合。 建筑图纸与结构计算荷载分布图叠合后,全面核对楼面附加荷载(包括面荷载和线荷载)输入与建筑图保持一致。特别注意核对建筑面层差异或和特殊功能房间引起的恒活荷载差异;地下室顶板应在建筑提供的覆土厚度分布图、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面图等叠合结构荷载分布图重点核对。 结构图纸与计算图形叠合后,全面核对结构构件(梁、板等)的截面尺寸、配筋与计算书或计算图形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3、5、6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建筑图纸 结构计算书 结构计算书 《拍图要点》 建筑图纸 1.4 竖向结构 结构图纸与建筑图纸叠合后,逐层核对各层墙(含墙上开洞)、柱(含斜柱斜撑)的截面尺寸和定位与建筑图吻合。 有斜柱和斜撑时,应重点核对各层楼面的定位及空间布置,通过剖立面方式明确表达,并与建筑剖立面图保持一致。
建筑图纸 3
结构图纸与计算图形叠合后,全面核对墙、柱(含斜柱斜撑)的截面尺寸、结构计算书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构计算书 结 构 执行情况 配筋与计算书或计算图形保持一致。 地下室外墙、人防墙体截面尺寸、配筋和边界条件与计算书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4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拍图要点》 1.5 楼梯坡道 结构图纸与建筑图纸叠合后,核对平面、剖面与建筑图吻合,剖面中需考虑建筑面层和实际结构尺寸对坡道、楼梯段和休息平台处净高的影响。汽车坡道因功能不同,其净高应由建筑专业明确要求。 核对楼梯、坡道的结构构件截面尺寸、配筋与计算书保持一致。独立汽车坡道满足抗浮稳定性验算。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7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建筑图纸 结构计算书 《拍图要点》 1.6 节点详图 核对结构墙身或节点详图与建筑墙身详图保持一致,并且建筑的墙身做法安全可行,同时结构墙身或节点详图与结构各层平面图纸中的梁边线及板边线保持一致。 结构节点详图中的配筋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对受荷较大或复杂的节点应进行计算,并且图纸与计算书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8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建筑图纸 结构计算书 《拍图要点》 1.7 其他 建筑空间复杂如有空间模型时,将结构的设计模型放入建筑提供的空间模型,核对结构与建筑的空间关系,在明确建筑外包构造尺寸的前提条件下,建筑空间模型 保证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不受结构构件布置影响。 核对复杂空间结构的各类杆件布置、边界条件、荷载情况与计算书或计算图形保持一致。 按照《结构专业施工图拍图要点》中的第9节内容与建筑或其他专业逐一核对,并且已落实结构专业需处理的问题,对其他专业需落实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 《拍图要点》 结构计算书 1.8 专业负责人补充项
4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2 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 构 执行情况 2.1 基本规定与荷载 《工程可靠性》3.2.1,3.3.1,8.2.2 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正确,相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和活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取值准确。 《建筑可考度》1.0.5,1.0.8,7.0.3 《荷载》3.2.5 《高规》3.8.1 设计效应从荷载组合值中取用最不利的效应组合。通常情况下计算软件已完成相应的荷载组合定义,当人工定义组合时核对荷载组合的全面有效性,特别注意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永久荷载有利的组合、工业房屋活荷载大于4.0kPa的组合(其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 楼面、屋面荷载输入满足规范要求。楼面、屋面活荷载与建筑平面房间功能布置一致,附加恒荷载与建筑面层及吊顶等构造一致。 楼面梁、墙、柱和基础的活荷载折减系数取值合理。 施工及检修荷载取值和结构验算正确。 栏杆荷载取值正确,不同类别的建筑荷载有差别。 雪荷载取值和结构验算正确 风荷载取值和结构验算正确。特别注意大跨或高层建筑风荷载效应。高度超过60m时,承载力计算时按照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荷载》5.1.1,5.3.1 《荷载》5.1.2 《荷载》5.5.1 《荷载》5.5.2 《荷载》7.1.1,7.1.2 《荷载》8.1.1,8.1.2 《高规》4.2.2 《剧场》6.7.2,6.7.4, 剧场设计的荷载取值正确,且不小于规范最小值。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满足规范要求。特别复核是否有斜交抗侧力构件,并有相应的地震力计算方向。 多层结构的8、9度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在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值正确。特别注意藏书库、档案库应为0.8,工业厂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高规》8.1.5 《高规》6.1.6 6.7.4,6.7.8,6.7.13,6.7.14 《荷载》3.2.3,3.2.4 《抗规》5.1.1 《抗规》5.1.1 《高规》4.3.2 《抗规》5.1.3 《抗规》5.1.4 5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度影响予以折减。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高规》4.3.16 结 构 执行情况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抗规》5.4.3 2.2 地基设计 地基计算满足承载力要求;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应按照地基变形设计;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特殊情况须进行变形验算;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应进行抗浮验算。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规范要求。具体须核对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地基变形、滑移稳定、抗浮稳定、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等均满足计算结果要求。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甲级、软弱地基、处理地基、加层扩建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山区(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对滑坡、边坡稳定、地基均匀性等设计条件分析认定。 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时,应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具体质量要求。 膨胀土地区应复核《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中的要求;湿陷性黄土地区应复核《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的要求;冻土地区应复核《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118 - 2011中的要求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基础设计 基础构件的计算中应分别考虑冲切、受剪、抗弯和局压问题,图纸满足计算结果要求。 《地基》3.0.2 《地基》3.0.5 《地基》5.1.3 《地基》5.3.1、5.3.4 《地基》10.3.8 《地基》6.1.1 《地基》6.3.1 —— 《抗规》4.3.2 《地基》8.2.7,8.4.6,8.4.9,8.4.11,8.4.18,8.5.20,8.5.22,《桩基》5.9.6,5.9.9,5.9.15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的地基设计应进行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计算。对建造在斜坡上的高层建筑,应进行整体稳定验算。 基础混凝土应符合耐久性要求。箱形基础和桩箱、桩筏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箱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桩基沉降计算应符合规范要求。 《高基》3.0.2 《高基》6.1.7 《地基》8.5.10 《地基》8.5.13 6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地基》10.2.13 结 构 执行情况 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孔底下3 倍桩身直径或5m 深度范围内有无土洞、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验和竖向承载力检验。 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主要包括竖向和水平承载力计算、桩身承载力计算和软弱下卧层计算。 甲级、复杂的乙级和软土复合地基中的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并且沉降计算结果满足要求。 大面积堆载、欠固结等特殊情况下应计算桩侧负摩阻力。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粗和加密。 《地基》10.2.14 《桩基》3.1.3、5.2.1 《桩基》3.1.4,5.5.1,5.5.4 《桩基》5.4.2 《抗规》4.2.2 《抗规》4.4.5 2.4 混凝土结构 结构抗力满足效应要求,即图纸中的结构构件尺寸、配筋与计算输入、输出保持一致。 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强度取值正确。特别注意:当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时,钢筋强度设计值大于360Mpa时应取360Mpa 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满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 – 2004第4.1.1条要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满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 – 2004第4.2.1条要求。 处于露天环境的清水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 169 – 2009第4.2.3条要求。注意此处要求与《砼规》的具体厚度因环境类别不同有差异。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应满足要求。 筒中筒结构的框筒梁配筋满足构造配筋要求。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满足要求;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相应增大2mm。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中的型钢混凝土梁箍筋直径要求更高,见对应5.4.5条。
《砼规》3.3.2 《高规》3.8.1 《砼规》 4.1.3,4.1.4,4.2.2 《砼规》8.5.1 —— —— —— 《高规》5.4.4 《高规》9.3.7 《抗规》6.3.3 《砼规》11.3.1,11.3.6 《高规》6.3.2 《抗规》6.3.3 《砼规》11.3.1,11.3.6 《高规》6.3.2 7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抗规》6.3.7 《砼规》11.4.12 《高规》6.4.3 《抗规》6.4.3 结 构 执行情况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满足要求。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抗震墙配筋率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砼规》11.7.4 《高规》7.2.17,8.2.1,10.2.19 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框架柱和剪力墙应满足规范要求。 错层处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0mm,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应满足规范要求。 转换梁和转换柱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 《高规》10.3.3 《高规》10.4.4 《高规》10.5.6 《高规》10.2.7,10.2.10 《钢规》3.4.1 2.5 钢结构 钢材、铸钢、焊缝、螺栓等的强度设计值取值正确。注意钢材厚度和直径对钢材强度设计的影响。 特殊情况下的钢结构构件或连接中,强度设计值应考虑折减,如单面连接的角钢、单面施焊的对接焊缝等。 钢结构应根据其形式、组成和荷载的不同情况,设置可靠的支撑系统。在建筑物每一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中,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空间稳定的支撑系统。 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普通螺栓受拉连接应采用双螺母或其他能防止螺帽松动的有效措施。 柱脚地面以下的部分应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包裹。 薄壁型钢结构应满足《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 2002有关规定,强条有4.1.7,4.2.7,9.2.2,10.2.3条。 组合梁的钢梁翼缘与混凝土翼板的纵向界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分别取包络连接件的纵向界面和混凝土翼板纵向界面。 组合板的总厚度不应小于90mm;压型钢板顶面以上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50mm。 框架梁与柱刚性连接时,应在梁翼缘的对应位置设置柱的水平加劲肋(或隔板) 埋人式柱脚的埋深,对轻型工字形柱,不得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二倍;对于大截面H型钢柱和箱型柱,不得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三倍。埋人式柱脚在钢柱埋人部分的顶部,应设置水平加劲肋或隔板。 抗剪支撑节点设计应规范要求。支撑构件宜中心布置,偏心布置时应考虑偏心影响;柱和梁在与支撑翼缘的连接处应设置加劲肋。
《钢规》3.4.2 《钢规》8.1.4 《钢规》8.3.6 《钢规》8.9.3 —— 《高钢》7.2.14 《高钢》7.4.6 《高钢》8.3.6 《高钢》8.6.2 《高钢》8.7.1 8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 构 执行情况 空间网架结构应满足《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 7 – 2010相关要求。3.1.8 单层网壳应采用刚接节点;3.4.5 对立体和架、立体拱架和张弦立体拱架应设置平面外的稳定支撑体系;4.3.1 单层网壳以及厚度小于跨度1/50 的双层网壳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 —— 轻型钢结构住宅结构应满足《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 JGJ 209 – 2010相关要求。3. 1. 8 不配钢筋的纤维水泥类板材和不配钢筋的水泥加气发泡类板材不得用于楼板及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墙体;4.4.3 外墙保温板应采用整体外包钢结构的安装方式;当采用填充钢框架式外墙时,外露钢结构部位应做外保温隔热处理。 —— 框架柱的长细比满足规范要求。 框架梁和柱的板件宽厚比满足规范要求。 中心支撑的杆件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满足规范要求。 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宽厚比满足规范要求。 《抗规》8.3.1 《抗规》8.3.2 《高钢》6.1.6,6.3.4 《抗规》8.4.1 《抗规》8.5.1 2.6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砌体》强条有3.2.1,3.2.2,3.2.3,6.2.1,6.2.2,6.4.2,7.1.2,7.1.3,7.3.2,9.4.8,10.1.2,10.1.6;《抗规》中强条有7.1.2,7.2.6,7.3.1,7.3.3,7.3.5,7.3.6,7.3.8,7.4.1,7.4.4。 当填充墙存在受弯的情况时,如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外墙、采用填充砌体挡土(如室内外高差较大的部位),应验算沿砌体灰缝截面破坏时弯曲抗拉承载力。 填充墙的厚度应经高厚比验算,特别是较高的填充墙体或悬臂墙体。 专业负责人补充项 《砌体》和《抗规》 《砌体》3.2.2 《砌体》6.2.1 9
2.7 其他
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自查列表 项目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阶段 设计总负责人 序号 日 期 专业负责人 自查内容 项目编号 子项编号 专 业 设 计 人 依据 结 构 执行情况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