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最适宜的)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
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
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B.既体现了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又体现了对雅典民主状况的不满 C.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D.与我国的道家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 4.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
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ks5u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发达
5. 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
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6.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
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7.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1912
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特别是1937年以来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8.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849年他又废除了该条例,其主要原因是
A.竞争对手被打败 B.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
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
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0.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
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11.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
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
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12. 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
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二、综合题(共6题,共160分)
13. (26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
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ks5u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 (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分)
材料二: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
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材料五: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
14. (26分)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
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差距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甘落后,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那些方案,(4分)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4分)
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2分)
(1)
珠海市2014届高考摸底考试文科综合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适宜的)
1 B 10 C 2 A 11 A 3 A 12 A 4 A 5 D 6 D 7 D 8 B 9 B 二、综合题(共6题,共160分) 13.(26分)
(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2分)
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有其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
夫”。(6分) (3)“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2分)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关系: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始终处于劣势,已经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答出关键词“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融入”或 表述出材料的信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即可。)
(4)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
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
原因: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4.(26分)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6分)
(2)方案: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4分,答出两
点即可。)
实践: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4
分,答出两点即可。)
(3)道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
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分,答出从轻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也可以。)
说明:17世纪初,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轻工业领域开始,1840年前后随着机器制造业建立完成.1870年前后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实现了工业化。(6分,看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