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来源:乌哈旅游
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张潇文 陈璐

来源:《唯实》2014年第12期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长期形成并经其成员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国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是社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以增强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其中一些有效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借鉴。 一、部分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现状

美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正义、博爱。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对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精心构筑被各种族、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特别是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方面特别突出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及公民教育等内容。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中心纳入教育计划”,并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等机构和组织。联邦教育部在“2002—2007年工作要点”中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美国意识”,培养新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负责任的高素质公民。比如,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每天的课程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开始,在中学开设的“社会研究”课程中,则鼓吹美国

的责任是领导世界,鼓励青少年努力为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秩序而工作。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英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珍视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渊源。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在教育引导中建设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将青少年教育作为基础环节。2007年,提出了“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教育部将此列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必修课程,规定11至16岁的中小学生必须学习有关英国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以及英国不同群体对英国社会的贡献等内容。该计划把精英、多元、兼容的核心价值观植入人心,最终使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深刻认识种族和信仰的多元化,正确处理种族分歧问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1991年,新加坡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确立了新加坡的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共同价值观”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包容等理念相结合,既以东方价值观为本,又崇尚西方先进文化,为新加坡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通过20多年的努力,“共同价值观”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新加坡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有力促进了国家团结、邻里和睦和家庭幸福。 二、外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共同特点

上述三个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都与本土历史文化底蕴、时代背景、现代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建设和维护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注重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传播、弘扬时,都注重调动广泛的主体力量,发挥领导人、理论界和学术界及广大民众等多元主体作用,调动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党已经逐步取代宗教成为构建和倡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政党领袖常常通过竞选演讲、工作报告、节庆讲话、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价值观。政党本身的政治纲领、政党领袖的政治主张和执政党政府重要的决策、理念等,往往传递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元素”或理念。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的施政纲领,将促进经济增长、扶助中产阶级列为头号任务,突出“公平”理念。社会各界的精英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人群,他们能够有效地把国家的价值观念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去。民间组织尤其是志愿性质的慈善性组织、环保组织等,能动、自觉、积极地传播其组织核心思想,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构建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参与者。

注重教育引导。各个国家都把系统教育尤其对青少年的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环节。以上三个国家都开设了类似“道德实践”的课程,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

人的道理,通过组织爱家乡活动、集体住宿教育等多种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其爱家乡、爱民族文化。新加坡的学校将道德作为必修课,提升德育教材吸引力,小学低年级以连环画为主,高年级以实例为主,内容基本上来自日常生活。1980年,瑞典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全国课程规划》中规定,学校价值观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坚韧、宽容、合作、权利平等、利他主义等符合民主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并提出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全部教学的任务。

注重法律保障。科学严谨的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保障,法律尤其是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手段。这是因为,价值观是指导人的行为的内在尺度,而法律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没有法治,就不会有价值观的合理构建,更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是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注重传媒影响。高度重视媒体的作用,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常用方式。今天的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仍然是“软包装、硬内核”,即以媒体文化作为外包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为核心,利用文化和传播等“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同意”。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堪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变量”,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都呈现出向网络新媒体转移的新动向。

注重文化传播。美国的大众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努力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把握不同受众的需求,在全球占据着支配性地位,米老鼠、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微软在全球几乎无人不晓。法国人则提出“保卫法兰西文化”的口号,并在立法上规定了欧洲及法国影视作品的播出时间、财政自主的数额等。另外,当代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利用文物或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进行教育。美国专门投资兴建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规模宏大的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把“自由女神像”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赋予其自由、民主、平等的含义,培养人们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路径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中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成员。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实现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同志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根基,否则,它就会像浮萍无根,立不住也传不远。**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实现传统价值观

和现代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注意避免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囫囵吞枣,或者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搞“一一对应”,其结果很可能是名为弘扬传统文化,实则纵容了其中消极甚至是糟粕内容的传播。

实现中国实践和世界文明相互观照。一个国家的道德根植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是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不要指望“拿来主义”,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这样的价值观是没有生命力也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充分开放和高度融合的全球化境遇中,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心态吸收不同形态、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类文明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世界文明的共同特点。必须注意的是,全球化的主流符合现代化和先进文明发展趋势,但其中包含着“西化”和“同质化”的趋势,可能会给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应加以规范引导和合理应对,避免出现一个全球“同质化”的文化价值体系,更要避免西方的价值观“陷阱”。近几年来,“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战略高度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实现国民教育主渠道渗透与大众传播相互倚重。教育在构建和维护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传达的知识理念,能够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尤其要把青少年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要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和信息载体,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并试图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要通过政府的和非政府的、民间的以及社会、家庭、单位、媒体等多种途径,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搭建多重传播平台,为其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不断增强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实现制度建设和严格法治的双重保障。文化是制度之母,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要在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科技、宣传、营销、传播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推动核心价值培育、传播和践行的体制机制,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注重从建立机制入手,专门出台推进政策性意见,特别是围绕诚信建设等社会关注热点探索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以此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和社会导向,使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相得益彰。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认同的过程,也是社会通过对个人施加影响,引导社会成员接受、认可的过程,而法治是有效直接的手段。

因此,要通过法治的惩戒、教育、预防,让爱国者、敬业者、诚信者、友善者得以褒扬,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责任编辑:彭安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