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井运行效益指标计算方法
⑴油井利用率
Kcnnnxz100% (1-1)
y式中:KC一油井利用率,%;
nn n
x—开井生产井数,口; 一总井数,口; —计划关井数,口。
zy 注1:开井生产井数是指在统计期内月连续生产24h以上且当月累计产油1t以上的油井;
间歇抽油机井有间歇抽油制度的井。
注2:计划关井是指经厂总地质师审定报开发部批准关井的井。 ⑵油井时率
frTTwr100% (1-2)
式中:fr—油井有效生产时率,%;
T—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h; T—统计期内统计井实际生产时数之和,h。
wr注:间歇采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是按间歇井制度规定的时数计算,每天上报
的时数不能超过制度规定的时数;当月新投的油井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时数之和为投产之时起至本月结束之时的累计时数。
⑶油井检泵率
kcj 式中: kcj—油井检泵率,%;
nncj100% (1-3)
czn n
cjcz—油井截止统计之日的年累检泵井次,口; —统计之日油井总井数,口;
注:当月检泵井次是指当月作业验收定性为检泵作业的油井井次;年累检泵井次是指统计日
当年的累计油井检泵作业井次;同一口井一年内多次检泵,算为多井次;检换泵按检泵统计。
⑷检泵周期
①股份有限公司单井检泵周期计算方法
单井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最近两次检泵作业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 a)因主客观原因停产而未及时上修的井,停产之日即为本周期截止日; b)油井不出油而未及时作业检泵的井,不出油之日即为本周期的截止日; c)间歇抽油井的检泵周期按开井生产的实际天数计算,扣除全天关井的天数; d)新井上抽和自喷转抽井到统计之日为止仍继续正常生产的井,从开抽之日起至统计之
日止,若连续生产天数大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连续生产天数小于本厂平均检泵周期,则该井不参加统计;
e)凡已进行过检泵作业的井,若到统计之日止仍继续生产,其检泵周期统计方法: 1)连续生产天数大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反之,
若本次连续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
2)凡进行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卡堵水、换泵、补孔和动管柱测压等,到措施之日
止,若本次生产天数大于该井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本次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本次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日期,措施之后开抽的日期即为下一检泵周期的开始;
3)措施作业同时进行检泵换泵者,按检泵算。 ②单井检泵周期
实际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检下泵投产之日到下一次起泵作业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平均检泵周期
Tp 式中:Tp一平均检泵周期,d;
Tnda (1-4)
T n
da一统计井检泵周期之和,d;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⑸免修期
免修期是最末次检下泵投产之日到统计日期之间的天数。 平均免修期
TmTmTnma (1-5)
式中:
一平均免修期,d;
maTn 一统计井免修期之和,d;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⑹抽油机泵效
dQS100% (1-6) QLSLpQQ100% (1-7)
QL60FSntKSn (1-8)
式中:d—单井泵效,%;
QS—单井实际日产液量,m3/d;
QL—单井抽油泵理论日产液量,m3/d;
p—平均泵效,%;
QQSL一统计井的QS之和,m/d;
3
—统计井的QL之和,m/d;
3
F—抽油泵活塞截面积,m2; S一光杆冲程,m;
-1
n一冲次,min;
t一日生产时间(连续抽油井为24h,间歇抽油井按间歇制度规定生产时间计算),h。 K—排量系数,其中间歇抽油泵排量系数为
泵径(mm) K值 28 32 38 tK。 2444 56 57 70 83 95 0.89 1.16 1.63 2.19 3.54 3.67 5.54 7.79 10.2 注:泵效大于80%和连喷带抽井不参加平均泵效的统计;注水开发稠油井泵效参加统计,
注蒸汽开采稠油井泵效另行统计。
⑺电泵排量效率
EQS100%Qm (1-9)
SQEQ式中:E一单井排量效率,%; QS一单井实际排量,m3/d ;
100% (1-10)
m Qm一单井设备理论排量,安装变频井理论排量为:单井铭牌排量实际频率3
,m/d ; 50E一平均排量效率,%;
Q一统计井的Q之和,m/d;
Q一统计井设备理论排量之和,m/d。
3
SS3
m⑻螺杆泵泵效
lQS100% (1-11) QLQL1440n QB10-6 (1-12)
l式中:l— 螺杆泵泵效,%;
QSLQ100% (1-13)
QS一单井实际排量,m3/d ;
QL─ 螺杆泵的理论排量,m3/d; n─ 转子的转速, r/min。
QB─ 泵的几何排量,ml/r。
l— 螺杆泵井平均泵效,%;
Q Q
S一统计井的QS之和,m/d;
3
L一统计井设备理论排量之和,m3/d。
⑼抽油机井综合返工率
kzfnNcn100% (1-14)
式中: kzf—抽油机井综合返工率,%;
n N
cn—抽油机井保修期内年累检泵井次,口; —年累油井施工总井次,口。
注:抽油机井保修期泵型小于ф70mm抽油泵保修期为1年,泵型大于或等于ф70mm抽油泵
保修期为8个月。
⑽动液面
HdHcHz (1-15) HdHnd (1-16)
aHz102 式中:Hd—单井动液面,m;
Hc一单井实测动液面深度,m; Hz一单井套压折算的液柱,m; Hd一平均动液面,m;
Pt (1-17)
Hd一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动液面之和,m;
na—统计井数之和。
Pt一套压,MPa;
一套管环形空间液体相对密度。
⑾沉没度
单井沉没度是指泵挂深度与动液面深度之差。 平均沉没度
Ls 式中:Ls一平均沉没度,m;
Lnb (1-18)
aL n
b—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沉没度之和,m。 —统计井数之和
a 注:平均沉没度不得以平均泵挂深度减平均动液面算出,应为分井统计值之和。
⑿流压
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叫流动压力,单位兆帕MPa。
P流式中:P流—折算流压,MPa Pt—套压实际测量值,MPa;
Hh动gPt1000 (1-19)
h动—动液面实际测量值,m; H—油层中部深度,m; —混合液密度,可通过3
o1w计算得出,其中ρo 原油密度,计算时取0.86
3
t/m。ρw水的密度,计算时取1.0 t/m;为油井含水值;
g—重力加速度,取值为9.8m/s2。
2.油井动态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⑴油井合理率
W合nn合e100% (1-20)
式中:W合—油井合理率,%;
n n
合e—合理区井数,口;
一上图总井数,口。
注:合理区井数是指动态控制图中合理区的总井数。
⑵动态控制图上图率
Wsnnnea100% (1-21)
m式中:Ws一动态控制图上图率,%;
n n n
ea一上图总井数,口; 一 总井数,口; 一 免评井数,口。
m注:免评井是指参评当月计划关井、试验井、套变待大修等原因无法测动液面、示功图的井
以及新投产三个月内的井。
⑶抽油机井正抽率
W正nn正e100% (1-22)
式中:w正—抽油机井正抽率,%;
n正—正抽井数,口;
ne—上图总井数,口。
注1:正抽井是指示功图显示为正常、供液不足、气体影响的井。
注2:上图总井数是指当月有同步资料(示功图、动液面)并且上图参评的井数。 ⑷抽油机井断漏率
W断nn断e100% (1-23)
式中:W断—抽油机井断漏率,%;
nn断e—断脱漏失区井数,口;
—上图总井数,口。
注:断脱漏失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中断脱漏失区的总井数。 ⑸抽油机井控制率
W控nn控e100% (1-24)
式中:W控—抽油机井控制率,%;
nn控e—控制区井数,口;
—上图总井数,口。
注:控制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中控制区的总井数。
⑹电泵井供液不足区百分数
W供nn供e100% (1-25)
式中:W供—电泵井供液不足区百分数,%;
nn供e—供液不足区井数,口;
—上图总井数,口。
注:供液不足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供液不足区的总井数。 ⑺电泵井核实资料区百分数
W核nn核e100% (1-26)
式中:W核—电泵井核实资料区百分数,%;
nn核e—核实资料区井数,口;
—上图总井数,口。
注:核实资料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核实资料区的总井数。 ⑻电泵井生产异常区百分数
W异nn异e100% (1-27)
式中:W异—电泵井生产异常区百分数,%;
nn异e—生产异常区井数,口;
—上图总井数,口。
注:生产异常区井数是指电泵井动态控制图中生产异常区的总井数。 ⑼抽油机设备利用状况
抽油机设备合理井数
合理区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合理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40%<
m≤95%且负荷利用率50%<F≤95%的井数。
抽油机设备欠载井数
欠载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欠载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
m≤40%或负荷利用率F≤50%的井数。
抽油机设备超载井数
超载井数是指抽油机井设备动态管理图中超载区的总井数, 即扭矩利用率
m>95%或负荷利用率F>95%的井数。
⑽抽油机井冲程利用率
sSs100%Sm (1-28)
ssS100% (1-29)
Sm 式中:s一单井冲程利用率,%;
Ss一单井实际冲程长度,m;
S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m; s—平均冲程利用率,%;
Ss一统计井实际冲程长度之和,m;
Sm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之和,m。⑾抽油机井冲次利用率
snnn100% (1-30) mnnsn100% (1-31)
m 式中:n一单井冲次利用率,%;
ns一单井实际冲次,m;
n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m; n—平均冲次利用率,%;
ns一统计井实际冲次之和,m;
nm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之和,m。
⑿抽油机井载荷利用率
FsFF100% (1-32) mFFsF100% (1-33)
m 式中:F—单井载荷利用率,%;
Fs一单井实际最大载荷,kN;
F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载荷,kN; F—平均载荷利用率,%;
Fs一统计井实际最大载荷之和,kN; Fm—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载荷之和,kN。
注:实际最大载荷是指示功图中实测的最大载荷值。 ⒀抽油机井扭矩利用率
mMs100% (1-34) MmsmmMM100% (1-35)
式中:m—单井扭矩利用率,%;
Ms一单井实际最大扭矩,kN·m;
。泵径<56mm,K取1,泵Msk0.3S在用冲程0.236S在用冲程(P功图实测最大载荷P功图实测最小载荷)径≥56mm,K取1.22。
(P功图实测最大载荷P功图实测最小载荷) 若是双驴头实际扭矩为:Ms0.22S在用冲程 Mm—单井设备铭牌扭矩,kN·m; m—平均扭矩利用率,%;
M M
sm一统计井实际最大扭矩之和,kN·m; —统计井设备铭牌扭矩之和,kN·m。
⒁抽油机井平衡比
式中:一单井平衡比,%;
Idmax100% (1-36) Iumax Idmax—抽油机下冲程最大电流,A; Iumax—抽油机上冲程最大电流,A;
注:值在85%~100%之间的抽油机井为平衡。
K 式中: k—平衡率,%
nnn平平100% (1-37)
不平nn
平—平衡井数 —不平衡井数
不平⒂螺杆泵井转数利用率
lnnl100% (1-38) nlmlnnnl100% (1-39)
lm式中:ln一螺杆泵井单井转数利用率,%;
nl一单井实际转数,r/min;
nl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转数,r/min;
ln —平均转数利用率,%;
n n
l一统计井实际转数之和,r/min;
一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转数之和,r/min。
lm⒃螺杆泵井平均电流
IIn式中:I一平均电流,A;
aa (1-40)
Ia一统计井电流之和,A; 一统计井数之和,口。
na 注:电流是指螺杆泵正常生产时,实测的电机工作电流。 ⒄泵挂
单井泵挂深度是指钻井平台转盘方补心上平面至泵底部的深度。
La=L1+l+h+l′ (1-41)
式中:La —泵挂,m;
L1—泵以上的油管总长度,m; l—泵筒长度,m; h—油补距, m;
l′—油管挂短接长度,m。
平均泵挂深度
Lp 式中:Lp—平均泵挂深度,m;
Lna (1-42)
aL n
a一统计井泵挂深度之和,m; —统计井数,口。
a⒅油压
油、气、水三相混合流体从泵流到井口后的剩余压力。 ⒆套压
套管压力Pt简称套压。它表示油、套管环形空间内,油和气在井口的剩余压力。
第二章 措施工艺效果
1.三换
三换是指结合检泵抽油泵小泵换大泵、电泵小泵换大泵、螺杆泵小泵换大泵和纯换泵抽油泵
小泵换大泵、电泵小泵换大泵、螺杆泵小泵换大泵。
2.换抽
换抽指一种机械采油方式换成另一种机械采油方式。
3.转抽
转抽指自喷井、水井转为有杆泵、电泵、螺杆泵等方式生产。
4.堵水有效
堵水后日增油1.0t以上或含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5.酸化有效
酸化后注入井注入量增加或油压下降;酸化后油井产油大于酸化前油井产油或产液大于酸化
前产液。
6.压裂有效
压裂有效油井指压后产油大于压前产油的油井或产液大于压裂前产液,压裂有效注入井指压
后油压下降或注入量增加的注入井。
7.调剖有效
调剖后调剖层段注采状况达到调剖设计要求。
8.补孔有效
油井在补孔后水驱单井增油大于3t/d或累计增油300t以上;聚驱油井以改善注采关系为主,
不考虑增油效果。
9.三换、换抽、转抽、调大参有效
三换、换抽、转抽、调大参等措施后增液(油)量大于零的井。
10.油井措施效果
⑴平均单井措施效果
QQ后Q前 (2-1)
式中: Q—措施后平均单井增液(油)量,t/d;
Q后—措施后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日产液(油)量,t/d;
Q前—措施前平均单井正常日产液(油)量,t/d。
⑵单井累计效果
Q累(Q后Q前)d (2-2)
式中:Q累—单井累计增液(油)量,t/d;
Q后—措施后单井有效期内平均日产液(油)量,t/d;
d—措施后有效天数,d;
注:计算措施初期效果时,初期产液量选措施投产3天后的正常产液(油)量。
⑶堵水井平均单井降液(水)
CC前C后 (2-3)
式中:C—平均单井降液(水)量,t/d;
C前—堵水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液(水)量,t/d;
C后—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单井平均产液(水)量,t/d。 ⑷堵水井平均单井含水下降差值
NN后N前 (2-4)
式中:N—平均单井含水下降差值;
N后—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含水值; N前—堵水前平均单井含水值。
⑸措施累计效果
P(QiQi前)Di (2-5)
1n式中:P—累计增油(液),t;
Qi—第i口井在有效期内平均产油(液)量,t/d; Qi前—第i口井措施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油(液)量,t/d; Di—第i口井的有效期,d。
⑹堵水井累计降水(液)
U(Wi前Wi)Di (2-6)
1n式中:U—累计降水(液),m
3
Wi前 —第i口井在有效期内平均产水(液)量,m/d;
3
Wi—第i口井堵水前单井平均正常产水(液)量,m/d;
3
Di—第i口井的有效期,d。
⑺有效率
n1100% (2-7) n2式中:一有效率,%;
n1一有效井数; n2—施工总井数。
⑻平均有效期
1n DnDi 1式中:D一平均有效期,d;
Di一第i口措施井的有效期,d; n—有效井数。
水井措施效果
⑴平均单井油压差值
PP后P前 式中:P—平均单井油压差值,MPa;
P后—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油压,MPa; P前—措施前平均单井油压,MPa。
⑵平均单井增注
QQ后Q前 式中:Q—平均单井增注量,m3
/d;
Q后—投产初期稳定时有效期内平均单井注入量,m3
/d; Q3
前—措施前平均单井注入量,m/d。
⑶累计增注
nP(Qi后Qi前)Di 1式中:P—累计增注, m3
Q3
i后—第i口井有效期内平均注入量,m/d;
Q3
i前—第i口井措施前注入量,m/d;
Di—第i口井的有效期,d。
(2-8) (2-9)
(2-10)
(2-11)
11.
第三章 节能降耗
1.机械采油系统效率测试及计算方法
⑴单井的系统效率
抽油机的有效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系统效率。
p2p1100% (3-1)
①电动机输入功率
电动机从电源吸取的功率,称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用指针式三项电能表测量时,用下式计算输入功率:
3600nKp p1 (3-2)
NtPP式中:P1—输入功率,kW; K—电流互感器变比,常数;
np—有功电能表耗每小时所转圈数,r/h;
Np—有功电能表耗电为1 kW·h时所转圈数,r/( kW·h); tp—有功电能表转nP圈所用时间,s。
②机械采油井的有效功率
在有效扬程下,以一定排量将井下液体提升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
P2式中:P2—有效功率,kW; Q—油井产液量,m/d;
3
QHg (3-3) 86400 H—有效扬程,HHd(popt)1000,m;
g3
—油井液体密度,(1fw)0fww,t/m;
g—重力加速度,g=9.8m/s;
2
Hd
—油井动液面深度,m;
PoPtfw—油管压力,MPa; —套管压力,MPa; —含水率;
o—油的密度,t/m3;
w—水的密度,t/m3。
ni1有iniP计算⑵区块系统效率加权平均Pi1有i (3-4)
式中:P有i—消耗功率,kW;
i—系统效率,%。 ⑶抽油机光杆功率
光杆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各种阻力所消耗的功率为抽油机的光杆功率。
ASdfdns (3-5) p360000式中:P3—光杆功率,kW; A—示功图的面积,mm;
2
Sd—减程比,m/mm; fd—力比,N/mm;
ns—光杆实测平均冲次,min-1 。
⑷抽油机井的地面效率
光杆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地面效率。
d⑸抽油机井的井下效率
p3p1 (3-6)
有效功率与光杆功率的比值为抽油机井井下效率。
ip2p3 (3-7)
2.机械采油节能率计算公式
⑴有功节电率
应用节能设备前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之差与应用节能设备前吨液百米提升高度
有功耗电量的比值。
JY式中:JY—有功节电率,%;
W1W2100% (3-8) W1 W1—应用节能产品前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W*h/(10m*t); W2—应用节能产品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W*h/(10m*t)。
2
2
⑵无功节电率
定义:应用节能设备前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无功耗电量之差与应用节能设备前吨液百米提
升高度无功耗电量的比值。
JW式中:JW—有功节电率,%;
Q1Q2100% (3-9) Q1 Q1—应用节能产品前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无功耗电量,kvar*h/(10m*t);
2
Q2—应用节能产品后吨液百米提升高度有功耗电量,kvar*h/(10m*t)。
2
⑶综合节电率
JW1W2Kq(Q1Q2)W1KqQ1100% (3-10)
式中:J—综合节电率,%;
Kq—无功经济当量,kW/kvar(Kq取值按GB/T12497的规定执行0.03-0.1)。
3.机采井相关计算公式
⑴有功功率
在二端网络中消耗的电功率是指平均功率,也称为有功功率。 ⑵装机功率
机采井所装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单位,kW)。 ⑶功率利用率
实际消耗功率与电动机额定功率的比值。
式中:—电动机功率利用率,%; P有—有功功率,kW;
Pn—电动机额定功率,kW。
P有Pn (3-11)
⑷吨液耗电
日耗电与日产液的比值为吨液耗电。
P 式中:P ---吨液耗电,kW.h/t; P有---有功功率,kW; t---日产液,t/d。
P有24t (3-12)
⑸百米吨液耗电
PhP有24100th (3-13)
式中:Ph ---百米吨液耗电,100kW.h/t; P有---有功功率,kW; t---日产液,t/d
h---动液面深度,m。
⑹当年节电量
自节能技术应用后正常运行起至年底的总节电量,即为当年节电量。
4.机采井系统效率统计标准
⑴测试率
实际测试井数占计划测试总数的百分比。 ⑵加权平均计算法
取全厂抽油机井的产液、含水、动液面、油压、套压、有功功率等数据的平均数作为计算
参数,然后将计算参数带入到系统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第四章 井下作业工艺
1.井下压裂工艺
⑴上年度继续有效
上一年度压裂井目前产油大于压前正常产油的油井。 ⑵压裂井数
本年度实施压裂井数。 ⑶验收井数
经厂油田科验收压裂合格的井。 ⑷有效井数
压裂后产油大于压前正常产油或产液大于压裂前产液的油井井数。 ⑸压裂层数 压裂层段数。 ⑹平均单层加砂量
合计加砂量与压裂层段数的比值。 ⑺计产井数 效果对比井数。
⑻平均单井(砂岩、有效)厚度
压裂井的压裂层厚度(分砂岩、有效)合计与压裂井数的比值。 ⑼低效井比例
低效井井数占压裂井数的百分比。低效井为压裂后增油且增油量小于3t/d的井。
⑽增液强度
压后单井日增液量与单井有效厚度的比值,单位t/(d·m)。 ⑾增油强度
压后单井日增油量与单井有效厚度的比值,单位t/(d·m)。
2.井下大修工艺
⑴非套损井
非套损井指进行解卡打捞施工且套管完好的井。 ⑵套损井
指套管变形、错断、外漏及破裂的井。当同时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套损情况时,按照
错断、变形、破裂和外漏的顺序确定套损类型。
⑶变形
由于套管本身局部位置质量差,强度不够,在固井质量差及长期注采压差作用下,套管局
部某处产生缩径,而某处扩径的现象。
⑷错断
套管在岩体滑移的作用下被剪断,发生横向错位,这种现象叫作套管错断。 ⑸破裂
套管由于受到地层应力的作用,或因注采压差及作业施工压力过高而破损。 ⑹外漏
由于地表浅层水的电化学作用,长期作用在套管某一局部位置,或者由于螺纹不密封等长
期影响,套管某一局部位置将会因腐蚀而穿孔。
3.井下堵水工艺
⑴施工井数
本年度堵水施工总井数。 ⑵成功井数
施工中堵水管柱无问题的井数。 ⑶机械堵水成功井
成功井指堵水管柱深度合格、管柱无漏失、封隔器座封后溢流量变小、丢手正常井。 ⑷化学堵水成功井
成功井指施工中化堵后承受压差10.0MPa以上,并稳定15分钟以上,封堵目的层无吸入量井。 ⑸跨年有效井数
上一年度堵水井在本年度仍然有效的井数。 ⑹跨年度增油
跨年有效堵水井在本年度内的增油量,单位t。
⑺跨年度降水
跨年有效堵水井在本年度内的降水量,单位m3。
4.水井重配调整施工工艺
⑴方案变动井统计原则
层段细分、层段重组、大修分层、压裂分层、笼统改分层等而施工的井。 ⑵封隔器失效
根据测试结果,层段间封隔器不密封造成失效。 ⑶管漏
指根据测试结果,油管漏失水量。 ⑷管断
指根据测试或测井结果,油管断脱的或由于油层蠕动造成油管错断的。 ⑸管外窜槽
指根据测试或测井结果,指该井段固井质量差造成层与层之间上下水量连通。 ⑹仪器下不去
指符合标准的测试或测井仪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下不去遇阻,基本是油管结垢或油管堵
造成的。
⑺掉仪器
指在正常情况下测试或测井时,仪器遇卡造成钢丝或电缆拔断,掉仪器的。 ⑻捞不到水嘴
指在正常情况下测试调配时,捞不到水嘴或水嘴坐不住的。 ⑼卡距错
卡距超过管柱调配误差范围。 ⑽其它
指作业过程中发现套变的、拔不动终止施工的。
5.油水井带压作业工艺
⑴关井降压困难
指关井后3天内降压达不到常规作业标准的井。 ⑵村屯等敏感区排污困难
因位于村屯等敏感区域而无法采取常规排污方法,或常规排污方法困难的井。 ⑶管柱上窜
正常作业中因井内压力高而导致的管柱上移。 ⑷施工周期
施工设备准备完成开始施工到施工结束交井的持续时间,以天为单位进行计数。 ⑸施工最高压力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最高压力值,单位MPa。 ⑹施工前平均压力
所有施工井在施工前的压力平均值,单位MPa。 ⑺施工后平均压力
所有施工井在施工后的压力平均值,单位MPa。 ⑻减少液流排放
施工过程中不加控制的井口排放量与加控制的井口排放量之差,单位m3。 ⑼提前恢复注水量
指因带压作业施工而节省的作业天数与该井作业前日注水量的乘积,单位m3。
6.油水井补孔工艺
⑴套补距
从套管法兰上平面到转盘方补心上平面的距离。 ⑵联入深度
套管头到转盘方补心上平面的距离。 ⑶油补距
从四通上平面到转盘补心上平面的距离。 ⑷人工井底
油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内最下部的一段水泥凝固后的顶面。 ⑸射孔井施工合格率
施工合格井数占射孔总井数的百分比。 ⑹射孔弹发射率
全井实际发射射孔弹数与实际组装射孔弹数之比的百分数。
第五章 其它术语概念
1.注入方面
⑴试注
新投产的注入井,采用笼统注水方式注水,称为试注。 ⑵转注
采油井转为注入井,称为转注。
⑶试配
注水井由笼统注入方式转变为分层注入,称为试配。 ⑷细分
施工后注水层段增加。 ⑸重配
因测试遇阻、管柱漏失等原因作业而不改变注水层段的井。 ⑹调整
注水层段重新划分或措施(压裂、酸化)后作业的井 ⑺大修
进行解卡打捞、整形加固、取套等修井措施的井。 ⑻合格层段数
测试水量与配注的误差在±10%内的层段数。 ⑼方案分注井
指油藏方案要求分注的井数。 ⑽实际分注井
按油藏方案要求已实施的分注井数。 ⑾分注一段
采用分注工艺措施,只注单一层段的分注井。 ⑿油套分注
指油套环空注一层,油管注一层的注水方式。 ⒀偏心注水
指配水器位于油管中心线的一边。 ⒁同心注水
指配水器位于油管中心线上的一种分层注水方式。 ⒂方案分注率
实际分注井数与方案分注井数的比例百分数。 ⒃测试调配层段合格率
合格层段数在测调层段数所占的比例百分数。
2.调剖方面
⑴调剖半径
以注入井为中心调剖剂平面上注入距离。 ⑵有效井
调剖后,调剖层段注采状况达到调剖设计要求的井。 ⑶成功井
施工时,调剖剂用量、调剖设备运行时间等参数满足调剖施工要求的井 ⑷成功率
调剖总井数中成功井所占的百分比 ⑸有效率
调剖总井数中有效井所占的百分比
3.作业验收
⑴施工合格井
由厂油田科组织的验收委员会会议评定合格的施工井。 ⑵施工全优井
由厂油田科组织的验收委员会会议评定全优的施工井。 ⑶施工成功井
施工中达到方案设计要求,且管柱无问题的井
注:本次统计不包括采油工艺中的采气工艺技术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