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软件实验报告
班 级: 12051041 姓 名: 辛贺 学 号: 1205104145
实验一 单透镜设设计
单透镜系统参数 EPD=mm F/#=10
FFOV=10 degree Wavelenggth 0.587um Material BK7
Best RMS Spot Radius 实验步骤
一.单透镜系统参数 1. 点击sysem>>General
选择Aperture Type为EPD,大小输入20mm
2. 点击打开市场对话框:System>>Fieds
本例中单透镜要求10度全视场,我们只需要5个半视场,采用三个视场点:0,3.5,5.
3. 打开波长对话框设置波长:System>>Wavelengths,输入d光波长0.587.
二.镜初始结构
单透镜有两个面组成,我们需要在透镜数据编辑器上再输入一个透镜,将光标放在桌面上,点击键盘上的Insert键在像前插入一个表面,在第一个面的glass栏输入透镜材料BK7,表示这个面和这个面之间的材料为BK7
要求的透镜F/#=10,它表示焦距与入瞳直径的比值为10.通常直接在最后一个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上设置F/#的求解类型,选择F/#=10
可得到以下初始系统,虽然看不到透镜形状,却能看到系统目前的聚焦状态:
三.单透镜的变量与优化目标
在需要优化的参数栏上点击键盘的Ctrl+Z组合键,便可以将这个参数设置为变量;
评价函数用来评价系统优化目标的好坏,单透镜中我们只需要优化到最小的光斑即可。按下F6打开评价函数编辑器;
如上图设置我们直接点击便自动插入系统的评价目标操作数:
点击:Tool>>Optimization>>Optimization打开优化对话框
打开3d layout图
优化出来的透镜非常厚,对实际加工是不合理的。
我们来修正评价目标,将透镜厚度条件加入到评价函数中。设置透镜最小中心和边缘厚度为2mm,最大厚度为10mm。
重新优化后的3d图
在透镜结构合理后,来看单透镜的成像效果,快捷键Spt;
光斑逐渐变大,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分析系统发现,在设置初始结构时,我们使用了一个边缘高度求解类型,这就限制了像面只能在近轴焦平面处,所以极大地限制了光斑的优化。
我们将光标置于地二表面的厚度栏上,按下键盘上的Ctrl+Z键,将求解类型改为变量,在重新优化后光斑变为35um,14um,47um,有了稍微的提高
调整视场来继续优化,通过改变光栏的位置来改变不同视场的光线与透镜的高度。 在第一个表面前面插入一个新的表面,在新的表面最左边一栏中点右键打开表面属性对话框,将这个表面设置为新的光缆面,将这个表面的厚度设置为变量:
这样就把视场光栅移到了镜片的外部,通过再次优化,不同视场在透镜上的高度被重新分配,从而可以较好的校正轴外视场的像差;
优化后三个视场的光斑大小变为:16um,13um,21um,相比之前的35um,14um,47um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此时透镜比之前的口径变大了。另外,光阑远离透镜还会引起较大的畸变,目前的系统变化前后畸变像相差10倍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