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王晓言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 要】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并在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对此多有报道。结合教育教学,我分析一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人口和社会结构重新组合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了出来。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了解到,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①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②教学内容难度过大。③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④教育方法不当。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融洽合作、共同进步的桥梁,也是现代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大主因。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的权利与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对他们的心理关注或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究不够,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身心培育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 4.挫折适应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秀生因为很少几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中学生花一样的季节,拈着花一样的希望、幻想和追求。为了把这些希望、幻想和追求变成现实,青少年必须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这种追求持续地在青少年身上发生效应,使之心理得到满足的话,就会使他们形成奋发向上,催人奋进的良好的自我意象,而受用于整个人生及至于人生的各种转折关头。
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中的有效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普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 2.设立心理信箱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给与咨询或指导。另外,这种方式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便利。信箱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中学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地栽的地建立了起来。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中学教育也应因势应时的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4.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中学时代是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 5.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教师的引导和他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的力度,一方面使教师自身心理更加健康,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另一方面让教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学校中健康成长。
总之,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找准切入点,选好方法,就会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M].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9 [2]唐映红等.活出潇洒人生[M].中国民航出版社 1998.3
[3]陈会昌.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4]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1
[5]杨永龙,杨建平.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 1998.1 作者简介:
王晓言(1977-),女,汉族,山东莱西人,山东省青岛莱西沽河办庄扶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