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来源:乌哈旅游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全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面貌,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着《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着——《史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身处逆境而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追求,都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在对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因而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刘向誉之为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文史价值】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历来为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如果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略,体现了他性格的崇高 。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

【后世影响】

1

《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司马迁在考证时的严谨性和纂写时的公正性,都对后世史学者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形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而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史记》纪传体的创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史学家撰写纪传体史书,在体裁上基本都是沿着《史记》的路子走的。 其二,《史记》的史学精神对史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史学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实录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其中实录精神是最具影响的。所谓“实录”,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写实、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记载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都是实录精神的集中体现。《史记》的实录精神明辨是非善恶,在《春秋》的基础上作创变突破,把史学从政治和道德评价的范围引更深向对历史探索的园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史学。

《史记》的文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首先,《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司马迁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

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 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史记》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其次,《史记》渗透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再次,《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都为后代散文家所效法、学习。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峰。一、它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如《项羽本纪》中“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刻画出了项羽的强悍卤直。又如《高祖本纪》中“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二、善于引用民谣和谚语,如:《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极富表现力。

最后,《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曲产生了一定影响。《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借助个性化语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等基本手法的运用对小说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另外,《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也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像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

【版本演变】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2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干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较为简单: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今天我精读的部分《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已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这篇文章系统地展现了司马迁对于《史记》写作的特点,就其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型的势力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运用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他的自大与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通篇都是刻画贤者的美好品德,缪贤的选贤举能、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深谋远虑、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动容,它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做一个大写的人的不易和必要。

【参考书目】

王伯祥《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04 年出版

来新夏,王连升《史记选注》 济南:齐鲁书社,1998 年出版 张友鸾《史记故事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出版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