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融合

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融合

来源:乌哈旅游
2010年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10 第36卷第1 oum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la Sciences) l: 鱼 Q: 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融合 刘新东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原本作为社会学和管理学交叉学科里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前 者探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后者研究社会各相关群体与企业的关系 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社会责任研究 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明晰了社会责任的范围;另一方面,公司社会 责任诸多现成的实证方法和实证结果,弥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证方面的不足。两者的结合相互补充、相 互支持,为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领域和新方法。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公司社会责任范围;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10}01—0096—04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原本作为社会 末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 学和管理学交叉学科里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前者 行了探讨,其中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公司社会 探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即企业对社会是否应该承 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担责任及承担怎样的责任问题;后者研究社会各相 因素和市场反应等方面。 关群体与企业的关系,即那些群体对公司的决策有 考察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 影响及公司的行为对该群体有怎样的影响问题。到 最早的公司责任就是以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己 20世纪90年代,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与相关利益者 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司在追求利润 理论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那么,是什么促使它们 最大化的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突出,很多唯 走向融合呢?融合后对各自的研究带来了什么影 利是图的公司忽视了法律、伦理和公益,此等行径引 响?学术界是如何看待的?带着这些追问本文对公 起公众极大的不满,公众批评家对公司的责难不断, 司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有关研究进行了 政府也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公司的垄断等行为。这 梳理,并尝试提出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时,一些有远见的公司经理主动为社会做慈善,并利 用其掌管公司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建议公司利用其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起源 力量和影响主动地服务社会,而不仅仅追求本公司 从1924年美国学者谢林顿第一次提出“公司社 的收益。这就是公司社会责任诞生的背景,慈善原 会责任”这个概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司社会 理和管家原理是公司社会责任诞生的两个最主要原 责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从20 理。这些原理形成了20世纪关于社会责任的商业 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 思想,是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基石l2J。 历了三个阶段,即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阶段、社会绩 第一、慈善原理。慈善原理来源于传统观念:社 效阶段和利益相关者阶段。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思想 会中较富裕的成员(富人)应该对拥有财富较少的人 最集中和最有影响力的争论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穷人)进行慈善捐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随 本身以及为什么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其实质是关 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社会财富再分配造成的贫困 于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我国学者从20世纪9O年代 所引起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障等社会问 (收稿El期)2009—11—21 [作者简介]刘新东(1971一),男,江西寻乌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 96・ 题十分突出。公司经理们通过公司控制了社会大量 资源,一些有良知的经理在传统的——“我兄弟的看 护人”——的思想影响下,主动站出来帮助社会贫困 成员。他们的这种行为也博得了公众对公司的正面 回应。随着需要帮助的社区大大增大,远远超出个 人的财富,超出了个人所能承担的范围,许多慈善工 作开始转由公司而非个人承担。公司开始主动帮助 社会上贫困的团体,出现了所谓的“社区基金运动”。 公司通过慈善事业建立慈善基金会、制定养老金计 划、捐助教育、与贫困人群建立社会关系,以促进社 会福利整体提高。 第二、管家原理。管家原理来源于受托责任,公 司经理将自己看作管家或受托人,以公众利益为行 为准则。虽然公司是私人拥有并且要努力为出资人 赚取利润,但奉行管家原理的公司经理们认为,他们 有责任看到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有需求的人—— 从其公司的行为中获得利益。公司管理者被置于一 个受公众信任的位置上。他们通过公司控制着大量 的社会资源,他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使整 个社会受益,而非仅仅为了公司股东的利益,他们实 际上成了社会的管家或受托人。这种思想最终产生 了“相关利益者管理”的现代理论。 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的定义最早由斯坦福研究 所(SRI)于1963年给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 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存 在”(Freeman,1984)l3j。这个定义以某一群体对于 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为依据。虽然这种定 义的角度非常狭隘,但它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企业 存在的目的并非只为股东服务,企业还应该为关系 到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服务。1964年,Rhenman将 SRI定义中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单边作用关系扩展 为双边关系,认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两者之间是相 互影响的,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为了实现自身目 的而依存于企业,且企业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也依 托其存在的个人或群体,如投资者、员工、社区等。 后来,Ansoff(1965)、Ahlstedt&Jahnukainen(1971) 等人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利益相关者 问题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4年Freeman的《战略 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出版,利益相关 者问题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Freenman认为,“利 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 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 体”【引。 Mitchell&Wood(1997)在研究利益相关者产 生和发展的历史时发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 学者关于相关利益者有代表性的定义就有27种[引。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但是对利 益相关者的认识是越来越趋于一致。根据其与企业 的关系程度,利益相关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的概念是沿着SRI(1963)的思路,认为对企业的生 存有重要影响的和企业的行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个 人或群体,如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 批发商和零售商。广义的概念是沿着Freeman (1984)提出的,包括对企业的基本行为和重要决定 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如普通公众、各级 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及其他人群。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O年代开始也对利益相关 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陈宏辉 (2003)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 ~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 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Et标的实现,或者受到 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J。他强调了在企 业中有一定的投资并承担一定的风险的个体或群 体,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由于广义的概念涉及的范围相当广,甚至可以 扩展至全人类。因此,我们也倾向于狭义的概念,特 别是在考察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时,公司应该对狭 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利 益相关者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的决定、政策和经 营或者是受企业的决定、政策和经营直接影响的个 人及组织。 三、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融合 公司社会责任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谢林顿于 1924年第一次提出来的,但在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为基础的企业“黑箱”理论里,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黑箱”的 抨击和反思,并且随着以契约理论为基础、以“股东 至上”为目标的“新企业理论”迅速崛起,出现了以科 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詹森和麦克林为代表的“代理理论”、以奈特和熊彼 得为代表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等,“非人力资本雇 佣劳动”成为研究企业的主流。然而,新企业理论的 快速发展并没有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反而出现了 新的问题:在反思企业的基本问题——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目标和边界时,有人提出“非人力资本雇佣劳 ・97・ 动”并不能揭示企业的本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 代,企业的风险并不是“非人力资本”单独承担,相 反,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可能更多。因此,人力资本 以来“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早已定论的企业性质 和目标再次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主流企业理论 认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人 也应该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分配。在这 场争论中,公司社会责任引起学者们广泛的注意,学 术界虽未能统一定义,甚至对谁承担责任也没有一 致看法,但对公司应该为其所影响的人、社会和环境 的所有行为负有责任的认识已趋于一致。 “利益相关者理论”只限于研究社会各群体与企 业的关系,而公司社会责任是探讨企业对社会所承 的有限理性等原因,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的股东 应该享受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为当企业出 现财务危机时,专用性的资产首先遭受损失,承担风 险。然而,在高科技知识型企业中,对于掌握了核心 技术的非股东成员,企业如果忽视他们的存在,股东 还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吗?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问确有许多 担的责任,这两者原本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契约 ——包括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在公司社会责任 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契约理论 来研究企业与社会或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两者的 连接点——企业成为系列契约的连结。缺乏理论基 础和研究对象不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缺乏实证支 持的利益相关者正是通过契约理论这个内在联系把 两者的研究从独立逐步走向结合。卡罗尔是第一个 试图把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带往理论化方向的学 者…1。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 合后,相关利益者理论既为公司社会责任研究明确 了社会责任的概念(公司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为“公 司与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帮助公司社 会责任实证研究找到了衡量社会责任的方法;社会 责任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检验成为可能。在研 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时,把公司 社会责任概念置换成相关利益者概念,转而探讨相 关利益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别尔曼等人 (1999)借鉴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思路,研究 公司最要的5个相关利益者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开 辟了相关利益者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 纵观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发 展进程,我们可以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一个明确的定 义:公司社会责任就是指公司除为股东谋求利益最 大化之外,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承担为增进和维护股 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的义务,这既 包括法律强制性规定要履行的如环境保护等责任, 也包括公司自由决定的伦理责任。 四、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合的发 展研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股东利益至上一直被认 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主流企业理论所接受并构 成其前提的假设之一。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 ・98・ 共通之处,一方面,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可更加 明晰社会责任的范围、界定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证支持。 利益相关者理论充分利用公司社会责任诸多现成的 实证方法和实证结果,弥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 证方面的不足。两者的结合为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为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领域和新 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多个利益相关 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公司的出资不仅仅来自 于股东,而且也来源于公司的员工、供应商和债权人 等。股东提供物质资本,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有提供 物质资本的,也有提供人力资本的。公司不仅仅是 简单实物资本的集合,而是一种治理与管理专业化 投资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各种契约形式的集合。 这为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扫清了障碍。同时,公司 社会责任一贯反对公司只有唯一使命——增加股东 利益。该理论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 题,应考虑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 关系,并且应该为后者承担一定的责任。 然而,正像那些反对者所说的,“利益相关者的 多重价值最大化目标模糊了公司的经营目标,无法 给公司管理者提供一个完全明确的目标函数,而没 有这类目标函数,势必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冲突、无 效率甚至完全失败”[7J。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利益相关者理论必须提出一套可行的公司治理模 式。就像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批评“股东至上” 论中并非所有股东均有积极性参与公司经营一样, 我们也可以说,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有共同的 动机和努力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在新的 治理模式中,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走上以 “股东至上”为原则的治理模式的老路。目前来看, 以股东利益为基础,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 原来的“股东至上”原则的治理模式的修正研究将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和难点。这也给利益相关 [4]Mitchell A&woo(i 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 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者理论的可接受程度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 趋势[J].中国经济问题,2003,2:51—6O. [2][美]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著,张志强 等译.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 886. [5]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 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85—92. (63Berman S L。Wicks S,Kotha nd T M Jones.D。eS aStakeholder Ori. entation Mat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 ment Models nd Fiarm Financial Performanee[J).Academy of Man. gement aJournal,1999,42(5):488—506. (7]Jansen,Michael C.Value Maximization,Stkeholader Theory and the [3]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nl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 Pitnmn Publishing Inc.1984. Corporation Objective Function[M].Unfolding Stkeholader Think ig,Grenen.1eaf Publishing Limited,2002. On the Fusion of Corporate Soci al Resp0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LIU Xin——dong (Budne ̄%s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ory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ory about stakeholder were two independent parts in the interdiscipIinary research on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in which the former WaS bout the relation— ship of corporation and society,while the latter was about relationship of all kinds of,social groups and corpora— tions.However,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fusing the two Spectsa since 1990s.On the one hand,a scop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defined in theory on stakeholder;on the other hand,the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et the deficiency of stakeholder theory.The inter—supplement and support of the two aspects brings corporate theoretical research some new thinking modes,fields and methods.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onsipbility;Stakeholder;Scop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Fusion (责任编辑王立平) ・9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