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策略研究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策略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maQazine.autoinfo.gov.cn 跨国汔碜 司在华绫略联盟 式递揖笨略研究 郛在 一、跨国汽车公司进入模式选择三步曲(按 时间划分阶段)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的进入模式也具有明 显的时间阶段性。 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9年,以技术许可、 技术外包等契约联盟方式为主。据统计,1981一一1995 年,中国汽车工业引进的整车制造技术有:奥地利 斯太尔重型车,日本大发、铃木微型车,德国大众 桑塔纳、奥迪轿车,美国AMC吉普车,意大利依 维柯s系列轻型车,法国标致轻型客货车、雪铁龙 N系列轿车等汽车整车制造技术26项,摩托车30 项,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等主要总成25项,零 部件技术153项,其他专项技术70项,共计3l3 项 在这一阶段,大众、戴.克、标致等跨国公司相 继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领域,与上汽、北汽、广汽等 国有企业组建了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 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 司。这三家合资企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的 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中国汽车工业 进入快车道,世界著名汽车厂商对中国的兴趣也不 断增长,不断有新的合资企业诞生、合作项目产生: 1986、1987和1992年,庆铃汽车有限公司、北京 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和江铃汽车有限公司分别与日 本五十铃公司建立了合资关系;从1988年起,德 国大众汽车公司以许可的形式,支持一汽生产“奥 尊 豁 豁 辨 1商 膏 函离豁 . .戥豁 迪”牌高级轿车(1995年,双方开始合资生产)。这 一阶段的合作项目有:1987年,一汽集团与美国克 莱斯勒汽车就引进轻型发动机项目签署协议:1988 年9月,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和德国戴姆 勒一克莱斯勒公司关于重型汽车生产许可证转让合 同签字,包头北方奔驰重型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为 国内唯一一家引进德国奔驰技术生产重型汽车的 生产商。1995年l2月l8日,“引进德国奔驰重型 载重汽车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形成 第14页世 6000辆的年生产能力。1988年8月,一汽与德国 大众汽车公司签署了“一汽与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 忘录”。 与此同时,围绕整车配套、国内陆续引进了一 些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为了 提高零部件企业的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在20世 纪80年代末,建成了一批零部件合资企业。德国 海拉国际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 (为大众、戴~克配套),又于1995年后先后在长 春、上海、北京等地成立了独资、合资企业生产汽 车照明和汽车电予等主要产品。日本小糸制作所、 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与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于1989年合资成立了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三 方股比分别为:45%、5% ̄tJ 50%,公司专门从事汽 车灯具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为上海 大众和上海通用等服务。 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9年,以生产合资 企业方式为主。1991年2月8日,一汽一大众汽车 有限公司在中国长春成立,由一汽和德国大众合 资,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捷达”轿车,27万 台发动机和l8万台变速器;1992年,东风汽车集 团与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合资,成立了神龙汽车有 限公司,投资达20亿元,生产“富康”牌家用轿 车;1995年7月,奔驰斥资2亿美元,分别兴建生 产多功能面包车和“奔驰”客车的南方MPV项目 和亚星.奔驰有限公司:1997年6月l2日,由通用 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各出资 50%组建我国唯一的一家技术合资企业——泛亚汽 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美元;1995 年8月21日,福特汽车公司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签署协议,购买江铃汽车1364.28万股B股, 占总股本的20%,并派员进驻江铃汽车董事会; 1999年5月,悦达投资与韩国起亚汽车合资设立了 “江苏悦达起亚汽车公司”投资总额2980万美元, 注册资本1500万美元,双方分别持有70%和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股份。合资公司运行后不久,起亚汽车被韩国现代 汽车收购。 从1991年开始,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 美国通用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和世界最大的 汽车电器厂家——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也分别在 中国建立了数家合资和独资企业,另外,德纳、博 格华纳、天合等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跨国集团陆续 进入我国创办合资和独资企业,自从1994年《汽 车工业产业政策》放松对跨国公司投资汽车零部件 行业的股比限制后,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成立的独 资企业数迅速增大。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 车行业分会2000年统计,截止到1998年年底,汽 车零部件行业共建立了444家三资企业,跨国零部 件公司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为86.55亿美元。 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到现在,战略联盟呈多 元化、多领域模式,跨国零部件公司由合资向控股 和独资转变。从2000年开始,随着汽车工业产业 政策的逐步调整(取消国产化限制、取消发动机的 股比限制、取消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跨国公司 开始了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的延伸,它的战略目的 是在我国汽车行业全面合作、全方位进入、全系列 地生产,将中国纳入全球经营体系中。因此,我国 汽车企业的战略联盟模式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具体 表现为:除了具有对等持股的整车生产合资企业 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绝对控股的发动机生产合资企 业成立,市场销售合资企业开始陆续出现(上汽大 众汽车销售公司、东风裕隆汽车销售公司、一汽丰 田销售公司和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等)。 2001年1月,现代汽车与悦达投资达成意向, 现代汽车向悦达投资购买其持有的“江苏悦达起 亚”20%的股权。股权转让后,悦达投资、起亚汽 车、现代汽车三方分别持有“江苏悦达起亚”的 50%、30%和20%股份,公司更名为“江苏现代起 亚悦达汽车有限公司”。但是现代汽车的入主并没 有给江苏悦达起亚带来美好前景,2000和2001年, 江苏悦达起亚连续两年亏损,2000与2001年分别 亏损5874万元和6285万元。在此背景下,江苏悦 达起亚不得不走重组之路。2002年3月,现代汽车 退出了“江苏悦达起亚”,“东风汽车公司”作为第 三方参与重组。东风汽车公司、悦达投资和起亚汽 车签订协议组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投资总额9800万美元,注册资本7000万美元。其 中,“起亚汽车”占50%,东风汽车公司与悦达投 资各占25%。 2001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西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签约,上汽集团受让柳州五 菱75.9%的股权,改组为上汽集团五菱汽车股份有 限公司。 2002年6月,一汽集团和天津汽车工业(集团) 有限公司签署联合重组协议,成功重组天汽。一汽 集团受让天津夏利50.98%股份,组建天津一汽夏利 股份有限公司;受让天津华利50.98%股份,组建天 津一汽华利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8月29,一汽与丰田签署全面合作协 议,内容涉及双方合资生产中高档轿车、微型车、 中高档SUV等,随后,一汽控股川旅,将其与丰 田公司的合作延伸到了天津、成都和长春的多个项 目,并将合作目标锁定在3O万至4O万辆车上。 20o2年9月19日,东风、日产正式签署长期 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日产将直接投资85.5 亿元人民币,东风以对等的资产入股,合资重建注 册资金达171亿元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这是 国内首家拥有全系列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的中外 合资汽车公司,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 大、层次最深、内容最广泛的对外合资项目。 2002年l1月l8日,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总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 任公司三方组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成立,柳州五菱得到了上汽集团的资金支持,上 汽集团获得了自己没有的微型商用车生产基地。上 汽集团、柳州五菱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三方面各持 股50.1%、34%、15.9%。 2002年l2月20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 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上海通用投资9亿元收 购“烟台车身”,建立上海通用第二个生产基地。 2004年3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 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组建上海 通用北盛汽车,各占股25%、25%、50%。公司投 资总额为2.3亿美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两班5 万辆。 2004年l0月28日,长安汽车与江铃集团签订 协议,决定各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江西南昌设 汽车情报2006年第, 期 第l5页 ——-_7 丽万丽鬲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立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公告中称,设立江铃控 股“有利于加强长安汽车与江铃集团两个优势企业 的强强联合,建立进一步合作的纽带”。 2Oo4年11月26日,戴一克公司与福建省汽车 工业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轻型汽车 (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亿欧元。公司主 要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生产多功能商用 车。 2005年6月,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与广州汽车集 团在广州签署了《广州现代商用车项目合作基础协 议》,根据该协议,广汽与现代将各出资50%在广 州花都兴建全新的广州现代商用车基地,协议总投 资12.4亿美元,年产2O万辆商用车,首期投资4_3 亿美元。 2005年7月12日,上汽股份与意大利菲亚特 集团下属的依维柯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成立5O:5O的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 公司(上汽依维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用车上 的全方位合作,以共同提升中国商用车的竞争力。 二、跨国汽车公司在华企业联盟模式选择趋势 自从2O世纪8O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与跨国 界重组与联合在国际汽车产业界带来了三大变化: 资源配置方式由仅仅依靠一个国家内部资源向全 球资源配置变化;产业竞争模式由原来的闭关自守 向开放型竞争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变化;产业组织 结构由(集中)垂直一体化结构向分散的合同式网 络组织结构变化。 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对 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现在 跨国公司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 缸氍 ~∥ 瓠 市场的方式,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市场多样性的重要 性优先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 源实现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最优化,以 适应各地区不同环境和市场偏好的需要,提高其竞 争力和谋取竞争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 零部件的投资正在发生三个转变:从参股向控股转 变,从合资向独资转变,从占据市场向垄断市场转 变,具体表现为: 第16页 黼 1.由合资向独资转变 目前,跨国整车及零部件公司与中方谈判汽车 零部件合资时,己从最初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 时由于对中国汽车市场不了解,而采取与中方对等 持股的方式变为更愿意独资建厂,如合资也采取控 股。这样,在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外方的技术, 尤其是核心关键汽车零部件技术就牢牢掌握在他 们自己手中,如:德尔福、博世、电装、法雷奥等 都是如此。 2.控股发动机合资企业(由参股向控股转变) 2004—2005年,跨国汽车公司开始了一轮在国 内建立发动机合资企业的热潮,见下页表1,这表 明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已向发动机转移。跨国公司 目前在国内建发动机企业可获得两个好处:首先是 避开关税,其次是减少物流费用。目前在发动机领 域国家没有外资投资比例限制,外方可占据更高的 股比,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3.设立“独资与合资研究开发中心”,注重在中国 的长期战略——研发本土化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为确保中国市场的持续发 展,适应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同步化研发的需要, 零部件跨国公司在华纷纷推动技术本土化,纷纷在 中国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博世、伟世通、康明斯、 德尔福、法雷奥等世界著名的零部件跨国公司纷纷 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 球500强企业中的400多家已在中国建立了700多 个研发机构。仅在上海,已有超过3O家汽车及零 部件设计研发中心。舔 整 l  嚣棼 蟹 戡 n 虹 2004年法雷奥在武汉建立独资的汽车灯具研 究开发中心,致力于为中国和欧洲汽车制造商开发 先进的汽车灯具。 2004年4月23日,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兴建的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 揭幕。该中心总投资额达6000万欧元,将为博世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务提供广泛的部件和系统测 试服务。到2007年底,博世将在中国追加投资6 亿美元。 辩奄|i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表1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发动机合资企业情况表(2004~2005年) 时间 地点 合资方 合资企业名称 2004广汽30% .2.25 广州 丰田70% 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2oo4一.3.25 长春 丰田5O% 汽50% 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 20o4 l2广州 .2l 花都 东风50% 日产5O%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发动机工厂 丰田50.5% 20o5.1.17 广汽30% 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丰田中国19.5% 江苏 长安50% 20o5.4.19 南京 福特25% 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 江宁 马自达25% 20o5.5.26 开发区 大连 大众(中国)60% 一汽集团40% 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 2005上海 .5 25 娄塘 大众60% 上汽40% 上海大众汽车动力总成公司 2oo5.6.1 广西 上汽50.1% 奠基 柳州 通用34% 上汽通用五菱新发动机厂 柳州五菱15.9% 2oo5.7.4 上海市开发区 日野自动车5上柴股份50% 0% ._芒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 2Oo5.8.5 重庆 伟世通 长安 长安伟世通发动机控制系统(熏庆)有限公司 20o5.9.14 五十铃50% 庆铃50% 庆铃发动机公司 20o5陕汽集团50% .9.16 西安 康明斯50% 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20o5山东 .1O.1l 日照 现代汽车集团 独资100% 2004年l2月2日,康明斯公司与东风汽车公 购利润和生产利润都转移到了母公司,加大了中外 司签署了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设立发动机 合资企业的成本,减少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利润,让 技术中心的协议,总投资2000万美元。该中心计 中国政府从中获得的税收越来越少。另外,外方通 划于2006年一季度正式启用,将是康明斯在全球 过“认证”手段从中方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中国 的第l7家技术中心。 零部件企业给中外合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供应 2005年l1月l6日,伟世通中国技术中心在上 配套产品必须经过外方总部的“认证”。而外商独 海漕河泾技术开发区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公司由伟 资零部件企业为中外合资的整车和主机企业进行 世通公司和延锋伟世通各投资50%共同组建,占地 产品配套试装,享有不“认证”的不成文的特殊待 1.8万m ,该公司同时也是延锋伟世通公司的技术 遇。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取得中外合资的整车和主 中心,主要研发电子系统和汽车内饰产品。 机企业的产品配套权,就向外方原始设备配套商购 买技术图纸,缴纳技术转让费。这样外商向整车企 4.掌握采购大权,进行“利润转移” 业收了车型转让费(每个机种的技术转让费占销售 收入的7% 8%),又向零部件企业收取零部件技术 在中外合资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外方凭技 转让费,这种双重收费,使中外合资企业的利润又 术控制权,掌握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大权。近 发生了转移。 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采购原材料和 零部件,普遍坚持“原始设备供应商”原则,排斥 5.控制产业链关键领域,确保“利益最大化” 中资企业。有时还故意从其母公司高价采购原材料 和零部件,再以低价向母公司出售产品,从而把采 跨国汽车公司不仅要在生产领域加强控制,而 ——■嘧 丽石同丽 而 汽车情报 年 期 第l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且要在销售环节和服务贸易领域提高控制力,从而 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符合自己的整体利益。其主要 手段有:把销售权从合资公司分离出来,成立其控 股的销售公司,获取最大利益;希望实现合资生产 的车和进口车并网销售,以控制合资企业的销售网 络;成立汽车服务贸易企业,从事汽车金融、保险、 二手车等业务。 6由乘用车领域向商用车领域转移 从2003年开始,商用车市场巨大潜力吸引了 跨国公司的眼球,跨国商用车巨头纷纷在国内选择 其合作伙伴,开始实施它们在中国的战略意图。 2003年6月,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与中国重汽 集团公司经过长达9年的不懈努力,合资成立济南 华沃卡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双方 各占50%,2003年10月开始生产沃尔沃重型货车。 2003年9月北汽福田的母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 股有限公司与戴一克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 架协议”,戴一克拟收购北汽福田21%的法人股,以 实现福田汽车与戴克在商用车领域的全面合作。 2004年2月,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宣布,该 公司与中国台湾地区中华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和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共同组建一家位于福州市的 货车合资企业——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货车(中国) 公司的计划已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蠡 甏  莨 ‰ 2004年5月18日,陕西重汽与MAN公司签 署全面引进F2000系列重型货车生产技术,除继 续生产目前的货车产品,还要生产采用曼驾驶室技 术、底盘技术、重型载货车车桥技术和模具生产制 造技术的产品,品牌仍采用“斯太尔”和“德龙” 品牌。陕西重汽不仅利用MAN公司先进技术,自 主开发高端换代产品,而且还引进MAN公司的供 应和营销体系,实现全球采购和批量出口。 第18页 2005年6月2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收购颐中(青岛)运输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资产 签约仪式在青岛举行,新的生产基地将生产现有五 菱品牌微型商用车系中的成熟车型,预计2006年 产能达到6万一7万辆。 20o5年6月21日,韩国现代汽车与广汽集团 在广州签约成立商用车合资企业,此举表明现代汽 车在中国终于全面发力,而广汽也将成为乘用与商 用全能的汽车集团,这是一场双赢的博弈。 2005年9月16日,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陕汽集团)与康明斯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签署西 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新公司将由双 方在西安以50:50的比例共同组建,生产康明斯ISM 型11L重型柴油发动机。 2005年10月,世界著名重型载货车制造商德 国曼公司宣布由青年集团CKD(全散件组装)采用 德国MAN卡整车生产技术生产的青年MAN卡即 将投放市场。作为德国MAN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战 略合作伙伴,金华青年汽车集团拥有在中国市场引 进、生产和经营MAN卡的独享权,以及使用MAN 的整体商标。 2005年l2月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依维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重组重庆红岩汽车公司签订框架协 议,按照框架协议,上海汽车集团与依维柯公司 将合资设立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并收购重庆重 型汽车集团持有的重庆红岩汽车有限公司67%的 股权。重组后,依维柯允许红岩在中国境内使用 依维柯部分车型技术和依维柯商标销售依维柯的 部分车型。此外,上海汽车集团、依维柯公司和 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将联合在重庆市北部新区设立 一家发动机公司,主要从事商用车发动机产品的 设计、制造和销售等。 ∥ 蛩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