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成语导入。
学生看图说寓言成语,引出课题。(板书:掩耳盗铃)齐读课题
二、自读解题,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学生从原文中找出一句可以解释课题的句子,用“——”画出来。(课件展示句子)
2、解释课题
掩——掩住 耳——耳朵 盗——偷 铃——铃铛
学生解释课题:掩住耳朵偷铃铛。
3、概括全文内容(再概括成12个字: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课件展示12个字概括)
师:这个人为什么要偷铃铛?怎样偷?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再次把课文阅读一遍。(生读课文)
师:他为什么要偷铃铛?
(引导学生概括第一自然段——原因)
(出示:想偷铃铛)
师:那他又是怎样偷铃铛的?
(引导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经过)
(出示:掩住耳朵)
师:偷铃铛人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概括第三自然段——结果)
(出示:被人发觉)
4、根据12字概括让学生讲故事。
师:看了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三、研读文本,明白寓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根据板书,我们很清楚,这个偷铃铛人的偷盗行为最终被人发觉了,那他有意识到偷铃铛的后果吗?(知道)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①出示“ 他明明知道,那个……被人发觉。”
师:句子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偷铃铛人已知道后果,圈出来。
②理解“明明” 十分清楚
③指导朗读句子
师:
明知故犯
师:偷铃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就会被发觉,他还是想去偷铃铛,他心里怎么想的?
①出示“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换句:如果我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了。
偷铃人明明知道,偷铃铛会被人发觉,仍用掩住自己耳朵,就以为别人听不到的方法来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大家思考一下,你能用一个成语评一评偷铃铛人的行为吗?
出示:自欺欺人
四、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同桌间讨论)
(学生剽窃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身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致法律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