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典型经验: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

典型经验: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

来源:乌哈旅游


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

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供给侧改革的新探索,发展势头迅猛,受到中央、其他省市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特色小镇的内涵以及其特殊性,并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明确的产业定位、科学的土地规划、宽松的市场环境、高度集聚的创新创业资源,以及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的功能的融合。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特色小镇、云制造小镇

近两年来,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正式创建对象78个,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推进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要培育高标准特色小镇100个以上。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及“特”

特色小镇是包含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发展平台。小镇是一个发展平台,而非传统的镇,其内涵有四点。第一,以产业为基础,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万亿产业,78个省级特色小镇中高端装备制造占比最高,另一类是历史经典产业,也就是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黄酒、丝绸、茶叶等。第二,非传统建制镇,通常选择在主城区与农村的结合地带,既有与主城区交通、公共服务无缝对接的便利,也有农村空间开阔、环境优美。第三,非传统产业,经济开发区是经济发展平台1.0版本,产业集聚区是2.0版本,那么特色小镇则是3.0版本,小镇发展追求集约、集聚、绿色、全产业链融合。第四,融合发展,体现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小镇大文化、小镇大旅游,追求的是小镇形态的精而美,功能的叠而佳。

特色小镇“特”在哪里?“特”在产业,小镇只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一个产业,以更小的切口集聚更大的资源,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模式。“特”在创新,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创新,只有全产业链一起融合

创新,才具有更大的相互溢出效应,相得益彰;制度创新,项目实施宽进严定,事前不在审批,强调事中、事后的审批,项目未达到要求面临淘汰,目前已经淘汰一个省级特色小镇项目;商业模式创新,每个小镇都不一样,建的不一样、经营思路也不一样。“特”在形态,小镇土地面积小,土地集约化使用,建设特色显著,生态环境优美。“特”在功能,将文化、社区融合进小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离不开思想文明、文化的作用。可概括为,产业发展是特而强,功能叠加是聚而合,形态建设是精而美,制度供给是活而新。

浙江省发展特色小镇,尤其历史和现实基础。浙江块状经济发达,而且特色明显,拥有42个现代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很发达,具备投资基础;信息产业发达,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整个企业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是技术,也是基础设施,浙江相对而言互联网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干预相对较小,具备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场环境。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非常优良的市场环境。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与国家特色小镇区别在何处?浙江的小镇则是以产业功能为

主导的四大块,同时其他三个功能融合与或配合产业功能,非建制镇的概念;而国家特色小镇的四大功能分布均衡,没有突出其中一块,是建制镇的概念,由国家住建部主推。

二、临安云制造小镇的现状

(一)临安制造业小镇建设的动因和基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互联网+,临安市结合现有具备良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顺势而为提出建设云制造小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装备制造业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2005-2014年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企业规上总产值之和一直来在临安装备制造企业规上总产值占比在74%-80%之间波动,在临安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是老牌产业,而通用设备制造业,得益于杭氧、杭叉,年均增速45.98%,规上产值规模占工业规上总产值从3.94%增长到20.81%。此外,2013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现飞跃式发展,增速达161.64%,在规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从3.13%增长为7.69%,成为后起之秀。其次,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加,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雏形具备。2014

年临安市装备制造企业级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看,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为49.68%、34.55%、38.05%,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加。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21家,实现销售产值122.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20.1%。杭氧、杭叉等大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投入不断加强,杭氧、杭机以及杭重、西子富沃德各有1个产品获国家和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认定等。最后,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在浙江省具备比较优势。2005-2012年,临安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的区位商均大于2.5,说明该行业在当地是专业化部门,在浙江省是比较优势产业;在2009年,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1.71,到2014年区位商增长为3.04,已经成长为临安的比较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集聚程度快速增加,区位商为1.89,相比2012年增加1.08,2014年区位商为1.77,略有回落,但是总体上该行业具有成长为优势产业的潜力。

(二)临安云制造小镇的建设现状

临安云制造小镇是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是青山湖科技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总体规划面积3.17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良。2015年,云制造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5.9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1.76亿元、基础设施配套类项目4.2亿元,投资数居全省特色小镇前列。顺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云制造业小镇以“制造+服务”核心理念为引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中的系统集成与应用,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努力成为全省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集聚区和示范区。小镇建设的长期目标是努力打造成为我国云制造技术的创新源、浙江智能制造业的新引擎。

小镇产业特色鲜明。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拥有杭叉集团、杭氧股份、万马集团、西子电梯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装备行业龙头企业,以恩大、利珀科技为代表的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打造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创新基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五大云平台”(云制造技术研发平台、云数据存储服务平台、云制造企业孵化平台、云技术应用示范平台、云制造创新公共服务平

台),围绕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提升改造,聚焦云制造研发服务、智能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要素集聚。有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地质大学浙江研究院、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等47家科研院所,是浙江省最大的科研机构集聚地。同时,拥有副高及以上人才2000余名,,现有院士15名、“国千”和“省千”人才36名。其中院士15名,“国千”和“省千”人才32名。、近万名高层次研发人才。目前,已签约入驻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149个,引进孵化器运营商、投资机构等20家。

小镇功能叠加。在突出产业特色培育的同时,小镇的旅游、文化、社区功能并相互融合。已建成20万平方米滨河公园和规划展览馆,完成青山湖绿道样板段建设,增设免费自行车租借点,建设重的狮山公园,未来还将建设的休闲运动基地、足球学校。将建成一个3A景区,明年将进行验收。同时,结合众创平台建设、企业产品陈列馆建设等,挖掘创业创新文化元素。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学,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功能。结合临安钱镠文化,将传承和弘扬吴越文

化精髓,崇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众创文化。建设创客公社,开设茶吧、咖啡吧、创客沙龙等众创交流空间,促进创客创意与创业资本对接碰撞。

云制造小镇重点围绕云制造研发服务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特色,打通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环节,打造从研发到制造到服务的全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快生活配套、路网绿化、休闲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小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人文化生活配套服务体系、产业特色鲜明、功能相对完备的一流小镇。

但临安云制造小镇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云制造小镇建设面积的刚性约束与实际建设过程的土地需求存在矛盾,实际建设过程中对小镇土地面积外延与扩展,导致实际总面积偏大,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够,而临安又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极其紧张。其次,小镇产业与旅游、文化功能融合不够,这可能受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位影响,难以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临安钱镠文化的传播和深入不足,小镇尚未形成意识上的普遍认同。再次,小镇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不够。临安市位于杭州西郊,周边有余杭、滨江等实力强劲地区,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小镇与杭州有着天然的联系(大量杭迁企业落入云制造业小

镇),进而出现了小镇与临安城市的融合不够问题甚至出现小镇发展对临安城市发展的带动不够、临安城市对小镇已没有吸引力情形。最后,大好高项目仍不足,园区现有恩大施福一家工程服务企业,从事企业智能化改在、管控系统服务,工程服务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示范性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临安云制造业小镇的启示

一是建好产业生态系统。建好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集众创空间、众创队伍、创新机制于一体的众创生态系统。推进体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机构的创新联盟。自然生态系统,注重特色小镇的建筑、设施、植被、自然环境等因素的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更有魅力的特色小镇生态圈。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与小镇发展的有机融合体。政务生态系统,政府扮演好“引导员”和“服务员”的角色,继续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权力清单“瘦身”和责任清单“强身”。

二是加大好项目招引力度和创新资源集聚。建立重点客商联络机制、招商主题定位机制、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化商业

模式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以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强化创新链。重点做好海外人才和“国千”“省千”等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工作,落实创业场地补贴、贷款贴息、房票补助、引才奖励等奖励措施。

三是强化功能叠加。促进产业与旅游、文化、社区功能的融合。制造业类特色小镇应重点做好产业旅资源和体验旅游资源开发,讲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故事,创设相关产业产品的风情体验区。此外,应重点开发自然生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保持地域特有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充分交融;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贴心周到的服务环境,增强企业与创客们对文化的心灵归属感和认同度。

四是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特色小镇尤其是制造类小镇,必须明确主导产业,以产业为主,引入市场力量强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发挥其建设大项目、布局产业链的天然优势和能力。此外,加强引进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立好的企业梯队,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五是科学布局用地规划。按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按需配套的原则,合

理确定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布局,差别配置新增用地,全力盘活低效土地,适度放宽用途管制,将可以盘活利用的低效用地增补进入当地的再开发专项规划,全力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放宽低效用地盘活政策管控,对能够盘活利用的工业等项目用地,在确保产业项目前提下,放开分割盘活等限制,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难题,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弘利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