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一)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一)

来源:乌哈旅游
 ……………… … … … … … … … … … … 线 … :……号…考…… … … … … … … … … … … … … … 订 … …:…名……姓… … … … … … … … … 装. … … … … … … … :……校…学………………

汇川区中小学数学教师教材教法综合练习

小 学 数 学 (一)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一.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2.数学是研究 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3.在2011版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把“双基”变成“四基”, “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即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 。 5.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的能力、 的能力 、 的能力、 的能力。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自主探索与 。

7.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 ,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 。

8.义务教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 、 和谐发展。

9.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 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的发展。

二.选择题(共15题,1-11单项选择,12-15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的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C.新课程三维目标

3.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5.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A. 组织者 合作者 B.组织者 引导者 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7.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8.推理一般包括(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9.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学。

A. 概念 B. 计算 C. 应用题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

A. 用数学学习 B.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 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11.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 )。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 ……………… … … … … … … … … … … 线 … :……号…考…… … … … … … … … … … … … … … 订 … …:…名……姓… … … … … … … … … 装. … … … … … … … :……校…学………………

三.简答题(共20分) 1.《标准(2011版)》提出了哪10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的核心概念?(8分)

2.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处理好哪几个关系?(6分)

3.数学课程目标中,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分别用哪些行为动词表述?(6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题15分,共30分)

1.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悟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分别拿出同样长短的小棒9、10、11、12根,要求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成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列式计算:学生列出算式:9÷4=2„„1;10÷4=2„„2;11÷4=2„„3;12÷4=3。

学生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猜想出什么结论?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生1: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 生2:除数大,余数小。

生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生4:我发现除数是4时,余数最大只能是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内化概念:如果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 ),余数是7,除数最小是( ),如果余数是10,除数应该在什么数和什么数之间?各小组随即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最后得到结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最大比除数小1,最小的余数是1。通过讨论、思考、推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完全掌握,达到预期效果。

请结合《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分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设计的巧妙之处。

2.这样数数值吗?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一百及一百以内数”内容时,在认识数“100”的时候,这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准备了学具盒,其中只有一个学具盒正好装了100根小棒,其余装的芸豆或小棒都接近100。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100,请你数一数你学具盒中的小棒或芸豆,有谁正好是100? 这时只有一个人举起了小手(老师只给学生准备了一袋正好是100的),其他同学都有点“沮丧”,于是老师又进一步问道:只有小强的正好是100根,那你想怎样的办法才能得到100根或100颗呢?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生1:我有95颗芸豆,只要再给我5颗就是100颗了。 生2:我的是99根小棒,再加1根就是100根了。

生3:我有90根小棒,再数出10根就是100根了。

生4:我的小棒只有89根,再数„„再数„„反正再接着数10多根也能数到100根,老师接着这位学生的话说:我们帮他数一数,学生们大声的数着90、91、92、93、94„„ 生5:我的是105颗芸豆,再去掉5颗就是100颗了。 生6:我的是102根小棒,去掉2根就得到100根 „„

可爱的孩子们把多余的小棒、芸豆送回到学具盒(袋)内,不够的到学具袋里拿,都得到了100,并不停的说,这些就是100颗(根)!如果10根小棒堆成一堆,正好是10堆,也就是100根。

此时。老师确信孩子们都经历并得到100这个数,并告诉学生你自己手中的100根小棒或100颗芸豆就是这么多。之后,老师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数,要求数到100,当这位老师再次走进学生中时,出现了许多数数的方法让,如: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他们数得不仅流畅而且准确。本节课在这个活动中结束了,结束时学生还在找生活中的100,意犹未尽。

这节课的目标是认识100,老师花这么多时间用不同数量学具让学生去数数值得吗?(请结合本案例具体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