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1 年 2 月 6 日 8:00----10:00 课题: 《北京的春节》课文讲总课时___第__课 解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综合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教学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 法。 目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姓名 年级 六 性别 男 重点 课前检测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 2、走进“北京的春节” 3、整体感知 4、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过 程 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二、走进《北京的春节》 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三、整体感知 (一)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其他地区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二)走进课文 阅读课文,正音正字。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思考1:课文的内容?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作者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美好与热闹场景。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 文章是按( )顺序安排内容的,可分( )个时间段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段):描述在腊八到过小年的情况。 第二部分(7段):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8-10段):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11-12段):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13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 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 过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正月十九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思考3:再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对北京的春节的印象?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思考4:过年了,我来到大街上,到处是 一片( )、( )的景象。 ❖ 喜气洋洋 ❖ 热闹非凡 ❖ 喜庆祥和 ❖ 繁忙热闹 ❖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北京( )的民风民俗。全文按照(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直到( )才结束。其中详写了( )、( )、( )、( )这四天的情景。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三)重点句子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每部分都以表示( 时间 )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 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 (四)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五)课文表达特色 1.详略得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以时间为顺序;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同步练习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jiǎo bàn fēnɡ zhenɡ (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sì yuàn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拌( ) 旬( ) 醋( ) 饺( ) 伴( ) 甸( ) 醒( ) 皎( ) 3、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ɡēnɡ ɡènɡ)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ɡ zhènɡ) 4、我能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北京的春节( )排场,( )分外热闹。 ( )孩子们要放鞭炮,( )要过春节了。 ( )除夕之夜要守岁,(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北京( )城市,( )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5、我能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春节食品:( )( )( )( )( ) 春节玩具:( )( )( )( )( ) 元宵彩灯:( )( )( )( )( ) 6、衔接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画上“————”,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 (4)、用“________”划出说明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用“======”划出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句子。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练习 (一)选择题。 1、鲁肃这一人物形象出自( ) A、《封神演义》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D、《西游记》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春天景色 B、夏天景色 C、秋天景色 D、冬天景色 3、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是( ) A、赤壁大战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负荆请罪 4、“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唐宋时期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6、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7、我国现任国务院总理名叫( ) A、朱镕基B、温家宝C、胡锦涛D、江泽民 8、下面各组词中,没有错字的是( )组。 A.莫名其妙 胆大妄为 意然决然 B.无忧无虑 络绎不决 无可奈何 C.迫在眉睫 仪态端庄 头晕目眩 D.郑重其是 生气勃勃 全神贯注 9、“盛”(shèng)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①兴旺;②丰富,华美;③热烈,大规模的;④深厚。“盛开”“盛会”“盛情”“盛装”四个词中,“盛”字的意思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10、下面各组词语中,表示人物神态的是( )组。 A.全神贯注 垂头丧气 满不在乎 忍饥挨饿 B.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胆大妄为 安然无恙 C.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垂头丧气 面如土色 D.全神贯注 迫在眉睫 提心吊胆 依依不舍 11、“好高鹜远”中的“好”字的意思是( )。 A.优点多B.友爱C.很D.爱、喜欢 12、下面四句诗的朗读节奏有一句划得不正确,这句是( )。 A.篱落/疏疏/一径/深B.树头/花落/未成/阴 C.儿童/急走/追/黄蝶D.飞入/菜花/无/处寻 13、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①陈述句②疑问句③反问句,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1).这么远,箭哪能射到呢? (2).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 (3).陈赓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③②D.①②③ 九、照样子,成语接龙例:洗心革面—→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①握手言欢—→( )—→( )—→( ) ②成千盈百—→( )—→( )—→( ) (二)连线题 花语,是一种用特定的话来表示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情感和愿望,请把下列的花木与其象征意义用直线联系起来: 松柏 夫妻恩爱 翠竹 坚强不屈 兰花 清白 万年青 气节和虚心 并蒂莲 高尚而谦虚 荷花 友谊长存 (三)成语填空: (1) 最短的季节 ( ) (6) 最反常的天气 ( ) (2) 最有学问的人( ) (7) 最难做饭 ( ) (3) 最长的腿 ( ) (8) 最荒凉的地方 ( ) (4) 最快的速度 ( ) (9) 最昂贵的稿费 ( ) (5) 最遥远的地方( ) (10) 最宽阔的胸怀 ( ) 课后作业: 课 后 作业 课后 评价 课后 巩固 一、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二、教师评定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巩固复习_____________ _______ ; 预习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签字 教导处签字: 家长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老师 留言 家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