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管子》城市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管子》城市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 ry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03N7050820)・ 《管子》城市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Influence of City Ideology in Guanzi on Afterworld 苏 周玄畅 星 Su Chang Zhou Xuanxing 中图分类号 Tu一09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摘要1003—739X(2008)04—0168—06 该文总结出《管子》的主要城市思想,即适用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并通过南 宋临安、宋元泉州、隋江都与唐扬州、明清赣州几个古代城市实例,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从其 营建实践中寻找《管子》城市思想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并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管子》城市思想适用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main city ideologies in Guanzi,the applicability princip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analyzes each charac十e ris十ics of some ancient cities,such as Lin’an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Quanzhou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Jiangdu of Sui Dynasty,Yangzhou of Tang Dynasty and Ganzhou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inds the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city ideologies in Guanzi,from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se ancient cities,and makes a conclusion in the end. Key Wads City ideology in Guanzi,Applicability principl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图1 杭州城址变迁沿革示意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论丛》第221页) 《管子》是齐学的代表。其重经济、重人本是 1 《管子》的主要城市思想 适应环境、顺应时势的体现,也是其在经营国家和城 1.2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管子》认为民心向背取决于其物质利益是否 市上的主要特色。《管子》强调务实,一切从实际出 发,因时因地而应:主张建城时注重利用环境、顺应 地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鼓励商业活动。 1.1适用性原则 虽然历朝历代以来,《管子》一书及其城市思想 故能长久。”统治者遵循了“因”的原则,因势利 并不被视为正统的书籍而无法对后世城市建设产生纲 领性及书面上的影响,但由于其强调在空间上的因与 应、职能上重视经济发展的务实总方针符合城市发展 满足,这点是有别于其他思想家最突出、最富有个性 适应环境和顺应时势可归结为因、应二字。《管 之处。《管子・治国》有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 子・九守》日 “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 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所以爱民必须 富民,民实则城治,城治则国富。 导,才能长久治理国家。《管子・心术上》日 “执 《管子》并不一味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它还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主 张。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 其名,务其所以成,此应之道也。”在因的基础上, 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应变,就是“应”的原则。 的客观需求,在后世的很多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实践。 《管子》主张因、应以求实 主要包括几个方 时。是何也 日: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 面:力求因地制宜,在有山有水等复杂的自然条件下 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 日: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 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 的营城活动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利于扩充、 完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排除以单纯的等级制 第作者 第二作者 邮 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510640 度为 隹则,而是由实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来框定,或 虽多,网罟必有正。” 森林资源虽然丰富,木材的 是提出适应’陛的原则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导:高度重视 取用也十分方便,但也要合理利用,不能浪费,房屋 水害,除成套的水利设施外,将水利与城防结合在一 的兴建要有一定的限度i江河湖泊广大,鱼产资源丰 电 言箱 收稿日期 yiyasu@l 26 corn 2007 09 24 起,等。这些因、应措施,反映的是《管子》城市思 富,但渔网网眼的大小必须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不 想中的适用性原则。 能太小,要保护渔产资源。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 168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 4/2008第26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2南宋临安城复原想象图 (资料来源: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 展与建设史》第96页) “地利不可竭” 。《管子》指出,对自然资源著不 注意保护,而滥加开发、无度利用,必将带来严重的 恶果 “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 飘屋折树,暴火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 落而秋荣i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呜;苴多塍 蟆,山多虫蚊;六畜不蓉,民多夭死,国贫乱纪 逆气下生。” 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的水灾、风灾、雨 灾、火灾、虫灾等必然严重地影Ⅱ向农业生产的发展 导致国贫民贫,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重视发展经济以富民强国,合理利用资源以保护生 态是《管子》城市思想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2《管子》城市思想在后世城市建设中的 体现 2.1南宋临安 临安(杭州)位于浙江西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及 钱塘江口北岸。杭嘉湖平原为湖沼与河流 中积原.土 壤肥沃,水网密布,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杭州域自秦 汉时已设县洽,为钱塘江上的重要渡口,在其发展进 程中经济的繁盛与之伴随。隋代开始修筑城池,自大 运河挖通之后商业更为发达。唐时城址无变化,钱塘 江已可通海船,又将附近一带的沿海贸易集中于此。 五代时为吴越国都,在子城外扩建内城和罗城,称西 府城。北宋以吴越罗城为城,为杭州州治所在,成为 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港之一, 人口大幅度增长。南宋定都于此改名为临安,于吴越 城的基础上进行增修,j59-城南凤凰山东吴越府州所在 的子城改为宫城,并扩建城东南(图1)。 南宋临安城(图2),地形复杂,东临钱塘江、 西就明圣湖(西湖),北近宝石山,南依凤凰山 城 南还有吴山(今城隍山)。该城配合地形,平面形状 图3南宋临安城市总体布局概貌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609页) 图4南宋临安城市规划概貌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图6—8) 第26卷4/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束戳蘑城蟪 图5泉州历代城垣变迁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史》第535页) 图7泉州城附近港口分布图 (资料来源: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第i01页) 店铺集中。“都城天街,旧自清和坊,南则呼南瓦、 北谓之界北,中瓦前谓之五花儿中心;自五闻楼北至 官巷南御街,西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引铺,…… 水数十里目白洋湖,其富家于水次起造塌坊十数所, 每所为屋千余问,小者亦数百闻,以寄藏都城店铺及 客邸物货,四维皆水,亦可防避风烛,又免盗贼,甚 为都城富室之便。” 另外在码头和集市附近还有称 自融和坊北至南市坊,谓之珠子市头,如遇买卖动 以万数。间有府第富室质库十数处,皆不下万贯收 质。 …又如大小铺席,皆是广大货物,如平津桥沿 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磁碗铺之类” 。城 内还有许多供行商住宿及储存货物的塌坊(客栈), 为“廊”或“堆朵场”的简易堆货栈。城内有许多瓦 子分布在各处,部分在城门内外,集中有茶楼、酒 店、妓院等,还有金银盐钞交易铺、质库、铺席等。 “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若 知其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 图6宋元时期泉州城市轮廓图 (资料来源: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 与建设史》第102页) 分布在水陆集散地和闹市区。 “城中北关水门内,有 极不规则,南北长、东西窄,状若腰鼓,俗称“腰鼓 城”,道路系统也不规整,南北干道与南北向的主要 河道平行,东西干道则连接东西的城门。城门十三, 水门五。城内外河湖纵横,城内有市河、清湖河、菜 市河等河流、有茅山、盐桥二运河 城外主要有里沙 河、龙山河、菜市河、五里塘河、沙河、上、下塘 河、子塘河、蔡官人塘河、宦塘河、泛洋湖等河湖, 由于临安所处地势南高北低,故内外水系走向均为由 南向北。北门外的大运河,可直通苏州一带(图3)。 当时城市所需主要经大运河供应。较大型的仓库也都 靠近北门,而一般的货仓则多在府衙周围。宫城的位 置偏于城南一角,为地形为限外形也不规则。其北门 前有一条直通城北的御街。 城内外都有集中的市,还有同行业商铺集中形成 的街市,即名为团、为行、为市者。 “北关”一带水 运发达,商业也最繁荣。自和宁门至观桥御街,市肆 图8扬州海外交通图 (资料来源: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48页) 170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 4/2008第26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全面解除宵禁、商贸自由的都城,在稳定后为适应城 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致力于扩大工商业区、增设行 业街市和坊巷问商业网点,等等。临安城的建设.采 取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体现了《管子》民富则城易 治的城市思想。⑩ 2.2宋元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晋江下游北岸,东IJ 缶海,西接南安 县,南邻晋江县,北接仙游县。周为七闽地;秦属闽 中郡;西汉属会稽郡;东汉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 南北朝分属晋平郡、南安郡;隋始置泉州;唐迁于今 址建城,为州治所在,唐末发展为对外贸易港口城 市;宋时地位提高,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在此 设提举市舶司,专管进贡与外贸等;元仍保持这种状 况,至元末战乱始开始衰落。 泉州城始于唐代时筑的子城;南唐时于子城北建 衙城,子城外建罗城,因环城植有刺桐树,又名刺桐 城,子城与罗城均有护城河;宋元后向城外扩展,扩 建了城墙,并筑有翼城等(图5)。由于多次扩建, 图9隋唐扬州城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528 ̄) 受沿江地形的限制,泉州城Eh最早方正的子城发展为 很不规则的城市。城南及城东南主要是沿晋江形成, 城西及城西北则主要顺着原城门外的出城干道发展。 城内道路系统为不甚规则的方格网系统,以原子城内 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 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食,施买见成饮食,此为快 便耳” 。总的来说,临安城内沿御街两侧形成南、 中、:IB--大商业区,且虽然官营与私营兼有,却是以 的十字街及其延长线为形成,东南向的道路则是沿河 旧呆板的里坊制,形成新型灵活的商业布局与居住方 式,呈现出崭新的城市面貌。其延袭前代南北靠山、 东西依水的选址及因地制宜形成腰鼓形的营建,采用 道走向而形成(图6)。 自唐代国势强盛,开始吸引西域及欧洲的商人来 华经商,于是海上外贸通商发展起来。泉州港自古就 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且位于已成为外贸重要港口 的广州与扬州之间,位置适中(图7)。加上泉州早 适用性原则尊重传统而“因旧就简” 、因势利导, 私营为主流。中区为旧商业区,规模最大,行、市齐 初期仅修缮城垣及疏浚西湖和内河、运河;作为首个 全;南区邻皇城,以高档消费为主i当时的瓦子多在 北区,且贡院也在该区,因此这里的商业以书业和饮 食业居多。整个城市供应充足、消费性行业兴盛,许 多商业街通宵营业,即便是御街上商业气息也照样浓 厚。“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 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0(图4)。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 子 城 l撞I  lI 寓 舻 , 绝无居民,弥望莱圃。西门引水注城中,以水散给坊 市。严州、富州、宦阳之柴,聚于江干,rh南山入苏 :孵毒 ” j£ | 丑 甄 f  }》 一《 { Jlf『 湖。米则来自北关。” 在城内分区上,东门因临钱 塘江,为防钱塘潮不设居民区,又因城东密集的河道 供水便利而划为莱圃。在城市用水上,则引西湖之水 入城,以便坊市用水之需求,并利用湖水灌溉田畴。 北门外有运河,将沿河各地的米及海鲜水产等运来此 处。在五代吴越城兴修水利后已形成了此格局,临安 城既然是在其基础上营建起来的,也就承袭了这种有 利于城市发展的格局。其水利建设包括:修筑海塘防  j城一{ l !I 谍 ~ j 张l Ⅱ 雷' 、 #l _f— I t i  I{/ =} {588m 钱塘江潮;设“撩浅军”专门负责除葑浚湖:引湖水 入城丰富城内诸河水源,以解决因水道缺水而造成的 泥沙淤积航道i设水闸以防城中诸河浸漫淤塞:大力 整治钱塘江航道以保证海运畅通;治理运河,加宽加 燕 虽叠 … 吓 ~ —■ 跚 — i;; 一一I ,深河道,以利航行;采取~系列措施改进农田水利, 等等。 作为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临安城 为 适应北宋末期即已新兴的经济发展形势,借鉴于北宋 开封城的探索与尝试,以其商业发达的坊巷制打破陈 i ;;; " ̄O00 图10隋江都城平面复原示意图(资料来源: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 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下册第5页) 图1 1唐扬州城平面分析图 (资料来源:同图10) 第26卷4/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岗上的宫城营建之后才进行的,故而显得规整。因南 临长江,宫城所处地势较高则有利于防洪,城防也同 时被考虑在内。这种首先出于礼制考虑将宫城置于高 地上的选址 与隋代营建的目的有关 是先有宫城才 有郭城。而平面形制上的不规整,又说明即便是因关 注礼制而处于较高地势上,也强调顺应自然与实用, 不去强行制造出规整的平面,而只在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才建造了较规整的郭城。唐代以隋宫城为子城,扬 州大都督、淮南节度使及州县等的官署都布置其中, 还有相关的官府府库、官员府邸及校场军营等,因此 子城仍为主要的政治活动区域:向南扩建的郭城则相 图12唐代扬州城市总体规划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摹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529页) 在三国两晋时期,已有很发达的造船业,宋时又更进 和漕运枢纽:与长江出海口相邻 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一步发展,可造大型船只,同时又有资源丰富、工农 商船的转运点和国际贸易港口;作为区域政治中心 业生产发达的晋江流域与之紧密相联,诸多有利因素 扬州设有盐铁转运使,江、淮一带的盐在此集散。如 使泉州成为宋代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宋元时,泉州 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经济成为该城市的主导职能,促 城东南通淮门外的晋江东、北岸一带,均为码头及外 成了其经济上的绝对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奠定了其 商集居地。而泉州附近的港口码头也与之有便利的陆 较高的经济地位(图8)。 上交通。此时期,城内市肆众多,主要的商业区集中 扬州于汉代称广陵,为盐、铁等的中心,旧城址在 于城东南一带,有不少作为商舍及货仓的云栈,邻近 今扬州城北的蜀岗上:隋时在蜀岗上因旧城建江都宫, 为码头与仓库区。 并在宫南建外郭,称江都;唐时改名为扬州(图9)。 从图5可看出,泉州城自建城以后的约五百年间 隋江都城的宫城因受地形及旧城的限制,为不规 就已有了多次大幅度的扩展,可见其城市发展的兴 整的多边形,前有河流斜穿而过。外郭城倒是为横长方 旺,这都有赖于其为保住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而采取 形,城内南北干道4条,东西干道6条,街道、坊巷的布 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而且在受到周围地形限制的情 置均较规整(图1O)。唐代扬州城以宫城为官署所在的 况下,见缝插针地进行拓展,无论是类似葫芦状还是 子城,向南拓展外郭,呈纵长方形。外郭城内南北干道 鲤状,以其最后毫无规则可言的成形,都揭示出其对 4条,东西干道1 1条,也较规则。然而在此规整的郭城 适用性原则的充分运用。 中的运河却自东北斜向西南穿城而过,使得两岸各坊的 2.3隋江都与唐扬州 形状随之变化。唐代新开的运河沿东城墙外侧流过。城 南及东南沿大运河一带,商业最为繁盛(图1 1)。 扬州作为一个商业中心,与其具有优势的地理区 长江北岸由于泥沙淤积浙渐南移,遗留下的冲 位是分不开的:位于当时经济发达的长江下游:在长 积带日益加大,对其进行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增加。因 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商货的集散地、转换地 此处于冲积平陆上的江都城外郭的营建,是在建于蜀 172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 4./2008第26卷 应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域,有居住区、市、手工业作 坊等主要分区。突出的经济地位和商业优势,使得扬 州在唐代中期就已呈现出新型城市商业的雏形。其商 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干道上,形成街市,一条为 与郭城内运河边与之平行的南北向斜街,一条临近子 城,自西门起,沿着东西向的邗沟平行而走,并向东 延伸出一段(图12)。随着运河伸展的范围加大,扬 州成为手工业中心,造船业兴起,对外的经济与文化交 流也渐渐拓宽,成为可控江淮的重要节点。 扬州本处水乡,且南有长江,其本身的地理特 点是隋代选择在此开挖大运河的根据。隋、唐先后挖 掘的城内、外运河,连通长江、淮河等水系,奠定了 扬州城与之共进退的命运(图13)。当运河航运畅 通时,扬州城则兴盛 当运河淤塞后,扬州城也随之 平淡下来,且由于原有的丰厚经济基础,其城市也不 致没落,当然天灾战祸所造成的除外。因此扬州城以 其先天的选址和后天的运河之利 发展成大型工商业城 市,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必然的方向。 2.4明清赣州 汉高祖时设赣县:西晋置南康郡,治赣县:东晋 时筑城于章贡二水间,为郡治、县治所在;隋改郡为 虔州,仍治于此;唐宋因之:南宋改虔州为赣州 治 于此;元初城毁,后修复,此后各代均在此基础上进 行修缮、发展(图14)。 赣州城东临贡水,西I临章水,处于二水交汇入赣 江的兰角冲积扇地带,因而东、西两面的城墙沿江流 方向砌筑,近二水交汇处的北城墙则只有短短的一小 段,整个城的平面顺应地势形成近似的三角形,总体 上很不规整。州治所在的子城偏于城市地势较高的西 北部,商业区及居民区多在城东南,并出现了各种专 业性行业的街市,城西有部分为居住区,城南为城防 区。码头与仓库均分布在章、贡二水沿岸,以城东为 主。城内道路多不规则,有顺应城墙走向的,有沿地 势伸展的,有连接城门的,等等。城中有较完善的排 水系统,始设于宋代,名为福寿沟,其中寿沟引城北 水入章水,福沟引城东南之水入贡水,经历代修整完 善,使得该水利设施不仅一直被沿用下来,还发挥了 很大作用(图1 5)。 该城在东晋时特意选址于章贡二水问,其意在近 水之便与城防之利,从图14来看,其周围环境由众多 水系周潆环绕,当也是为地势所限。于是在营建上选 择了依水而筑,化不利为有益,并在使用的过程中逐 渐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的水利系统,其城市思想体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14明代赣州府赣县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519页) 图1 3扬州历代城市变迁图 (资料来源:摹自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49页) 图15清代赣州城图 (资料来源: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520页) 了对适用性原则的重视。@ (3)《管子-七臣七主》。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47—48页;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 结语 《管子》作为子书之一,其在城市规划及建设方 面的论述不是那么广为人知。但从以上几个古代城市 (4)、(5)《都城纪胜》。 (6)、(7)《梦梁录》。 计方法研究》上册,第8—9页。 (8)转引自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第212 页。原注:朱彭《南宋古迹考》,第7页。 (9)《宋会要》。 (13)有关赣州城的资料参考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 市规划史》,第517—522页。 建设实例中可以看出,《管子》中所主张的适用性原 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实际 的指导意义。在很多城市的营建过程中,都或多或少 (10)有关临安城的资料参考自:贺业钜《南宋临安 城市规划研究——兼论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 参考文献 1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8. 地体现了《管子》所倡导的这两种城市思想,只是在 程度与形式上有所差别,或直接、或间接,或系统、 或零散,或全面、或有侧重,而且具有时效性,即便 是同一城市,处于不同的时期也有很大的不同。 划制度》,《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第218—285;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第 发展与建设史》,第95—98页;董鉴鸿主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65—68页。 (11)有关泉州城的资料参考自:贺业钜《中国古代 国城市建设史》,第75—80页;庄林德、张 101—102页。 201—214页;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 2 贺业钜.中国古代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86 《管子》的城市思想,遵循了城市发展的自然规 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即便是对于现代的城市 3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规划和建设,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特别 是在强调“和谐”社会的今天。 ■ 城市规划史》,第534—538;董鉴鸿主编《中 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9 注释 (1)《管子・八观》。 (2)《管子・乘马》。 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第 5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6 (12)有关扬州城的资料参考自:贺业钜《中国古代 6傅熹年冲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史》,第524—533页;董鉴泓主编 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26卷4/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