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总27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No.03,2012
Vol.28TotalNo.279
浅议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广艳,王慧慧,卢保琅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应积极合理地利用网络从而在网络境遇中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媒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网络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97—02
一、网络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价值
(一)网络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破了受众局限
网络文化打破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空首先,
[1]
限制。无论受众所处的地域和时间如何,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迅速快捷地获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这种空前的便利性使网络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具切合性,各种最新的理论可以更快地为人民群众所了学习和接受。解、
其次,网络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网络环境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
从而使教育更具自选性、针际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
对性和灵活性,同时受众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要求来
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择文字、
教育内容。最后,网络中平等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动态化、形象化,从内容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而激发了受众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受众可以隐匿
身份,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在热烈的讨论中澄清认识,从而极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
(二)网络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了传播媒介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兴起使人们可以更加快捷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便利和低成本地获取各种资源,
化丰富了传播内容。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迅速传播
面对纷的特点使人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熟繁错杂甚至经常是彼此矛盾的信息,
积极创新理练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辨别和筛选,
论,丰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快捷性在于其借重了如网站论
个人主页和微博等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应广泛坛、
借鉴,合理吸收,使大众化宣传更有吸引力,更加深
效果更加显著。入人心,
二、网络文化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一)理论教育的环境开放化
比起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封闭性和
网络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开低信息流动,
放、信息高速流动、异质信息较多的环境,因此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信息的辨别力和选择能力显然更为重
调整和充实党的教要。因而必须一方面及时更新、
育理论的内容以增强理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强
优化网络环境,排除不良信息,构筑网络网络监管,
文化安全体系。
(二)理论教育的内容具象化
“重理想轻利益”传统理论教育有的特点,其教
收稿日期:2011—10—21
作者简介:李广艳(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王慧慧(1986—),女,山东莒南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卢保琅(1984—),男,河北清河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97
育内容更多表现为一种忽略人的个性需要的理论,
[2]
力图将人塑造成具有某种共性的理想人物。而如今网络时代人们对于实际利益问题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个性化追求更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传统理论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更加重视人的个性追求,关注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最终促进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理论教育的模式人文化
传统的理论教育大多是通过会议、报告等单项管理模式,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较为封闭和僵化,使受众有时很难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文化系统,更加注重平等交互重视感情的沟通、思想的交锋和信仰的对式的讨论,话,人们整体参与程度更高。因而要求网络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管理走人文化和制度化管理的道路,不断完善适应网络环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四)理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以单向性和强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灌输方法往往忽视教育中的相互沟通,注重权威忽视民主,更加注重群体的同质性而忽视个性,这种形式下的教育往往难以唤起受众的共鸣。网络文化的主体性、平等性、民主性和互动性等特征要求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积极探索以民主、平等、和谐、对话为特征的多种教育新形式。
三、构建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
(一)增强网络路径意识
要不断转变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理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关系到现代化发念,
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在充分重视传统大众化路径的同时,把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方法和策略
的理论研究,坚持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网络传播马
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加强宣传队伍的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在当今尤其需要大量网络教育人才,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并具有相应外语水平、专兼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工作队伍,使他们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过硬的网络技能素质。与此同时,只有全面提高网络技能素质达到质与量、精干与高效的和谐统一,才能更积极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马克思主义要积极广泛去占领网络阵地,统一因地制宜地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教育工作规划、
网站平台,网站的构建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和网络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及时主动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平台体系,丰富党的理论教育渠道;同时要大力开发创新型教育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开展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四)健全网络管理政策
国家应积极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政策,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最后要增强技术监管,努力提高技术以有效地阻止一些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系防范措施,统,从而为积极正面思想的宣传奠定技术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毅君.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2]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甘肃社2009(4).会科学,
ThePopularizationofMarxismintheContextofNetworkCulture
LIGuang-yan,WANGHui-hui,LUBao-lang
(TheCollegeofMarxism,Jili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chun130118,China)
Abstract:PromotingMarxismpopularizationisoneofthebasicexperiencesofCommunistPartyofChina.It’sboth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contemporaryinternetculturetopromotethepopularizationofMarxism.Tomeetthenewdemandsproposedbynet-workculturetoMarxismpopularization,weshouldexploreaneffectivewayofthepopularizationofMarxisminthecontextofinternetpopularization.
Keywords:networkculture;Marxism;popularization
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