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壹 I产业形势 山西省食用茵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刘瑞宇 ,吴俊华 ,武少东。 (1.山西省蔬菜产业管理站,太原03000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太原030031 3.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太原030002) 摘要:“十二五”期间,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在产业规模、栽培种类、区域布局等方面都得到 了快速发展。文章系统地概括总结了“十二五”期间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推进产业发展的措施,并 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下一步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 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发展思路 县为代表的太行山区食用菌产业带,建成了泽州、高平、 壶关、长子、昔阳、和顺、山阴、广灵等一批食用菌生产 基地县,实现了因地制宜季节性自然栽培、工厂化栽培、 “十二五”以来,在山西省推进“设施蔬菜百万棚行 动计划”过程中,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全省现代 农业发展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新型产业,成为解决“三 农”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集约 型循环农业的一项特色产业。 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林下栽培等多种栽培形式。广灵主 要以季节性自然栽培为主的技术模式发展平菇、香菇、黑 木耳等传统食用菌产业;泽州主要以工厂化栽培技术发展 1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的不断推 香菇、金针菇、杏鲍菇、银耳现代食用菌产业;昔阳、和顺、 长子、山阴等地主要以2次发酵技术栽培双孢菇;其他地 进,各类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引进,加之国内外 区如盐湖、万荣、汾西、襄汾、洪洞、交口等县也利用当 市场的拉动,山西省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从 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据初步统计,大 20l0年的14.9万t增加到目前的25万t,增长67.8%, 同、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6个市食用菌产量就 成。 1.4技术支撑显著增强 年均增长13.6%,生产总规模达2-3亿棒,生产规模在 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9%,优势主产区的区域分布基本形 4 000 Ffl 以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企业)发展到400多个, 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已经基本形成。如高平金田农 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种植规模约66.67 hm ,年生产香菇 技术是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 菌棒1 500万棒,年产量1.15万t;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 全省从技术引进、技术培训、经营管理指导等方面人手,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平菇、金针菇,基地种植规模66.67 不断加大对全省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1)强化技 hm ,年生产菌棒6 000万棒,年产量2万t。 1.2栽培种类逐渐增多 术培训。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及时了解国内 食用菌生产方面的政策、技术新动态。同时在生产适期组 织各级技术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2)依托多元化服 务平台。为促进该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山西省 食用菌协会”、“山西省蔬菜产业协会”、“山西省现代农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种类多 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多年发展,该省食用菌栽培品 种已从平菇、香菇等少数几种发展到双孢菇、金针菇、黑 木耳、杏鲍菇、茶树菇、鸡腿菇、台蘑等20多种,呈现 主栽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珍稀种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等产业服务平台,加大了食用菌 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展示和推广,连续举办展会2 次,引进、试验、示范了新技术、新设备10余项,对该 目前该省年产量超过1万t的有平菇(姬菇、秀珍菇)、 双孢菇、香菇、杏鲍菇、金针菇和黑木耳,其中年产量居 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资金投入持续加大 前3位分别是,平菇6.25万t,香菇4.91万t,双孢菇4.91 1.万t,占总产量的64.3%;鸡腿菇、白灵菇等品种产量稳 “十二五”期间,该省农业厅将食用菌产业纳入扶持 定在3 000~5 000 t;茶树菇、银耳、猴头菇、绣球菌、 范围,利用中央、省级财政资金2 000多万元对食用菌产 灵芝等品种产量也快速增长;台蘑等品种驯化取得成功, 业进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均把食用菌生产提 成为栽培种的新成员,且产量趋于稳定,大大丰富了食用 菌的产品结构。 1.3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高到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 收的重要位置,制定了具体化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财政 资金扶持力度,晋城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 000万元以上资 经过多年发展,食用菌产业逐步形成了广灵、泽州等 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广灵县自2009年以来,全县累 150中国农业信息,2016.10 中国农业信息 计投人资金2.3亿元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各级政府部门 产业形势l :壹 生产;以泽州、高平、壶关、长子等县为中心,发展香菇、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企业、经济组织、个人转型发展 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银耳、秀珍菇等食用菌的工厂 食用菌产业,逐步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参 化生产;以昔阳、和顺等县为中心,重点发展双孢菇周年 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极大地促进了该省食用菌产业的发 生产;其他地区围绕特色品种,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 展。 批新的专业生产区。 一1.6生产效益不断提升 3.2建设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推进,生产效益也不断提升, 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发展食用菌产 业的积极性。如吕梁市近几年将食用菌列入全市“8+2” 菌种的质量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依托省、市食用 菌科研单位,加大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力争 “十三五”期间在广灵等食用菌生产重点县各建设1个食 农业产业化工程,2014年食用菌产值达到1.2亿元,食 用菌生产经营户户均增收3.6万元,人均增收0.89万元。 高平市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煤炭资金转型发 展农业园区,日产鲜花菇10 t,年产值可达1.5亿元,每 个棚年均收益可达l0多万元;昔阳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发 展双孢菇产业,解决了全县5 000多个农村富裕劳动力的 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不出村打工,家门口挣钱的心愿,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和顺县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 为重要产业来抓,目前全县菇床面积达90万m ,带动了 3 000多人本地就业,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可达1 000元, 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也为该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闯 出了新路子,探索了新经验。 2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该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 全国食用菌发展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发展 中的主要问题也比较突出。 2.1生产规模总体偏小 2010年度全国食用菌总产量2 200万t,该省食用菌 总产量只占全国的1.1%,生产规模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2.2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 近年来该省食用菌规模化和工厂化发展较快,但从栽 培设施、环境控制能力上来看,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标 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等问题。这 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形成一定的制约。 2.3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该省食用菌栽培的技术人才不足,部分种植基 地靠外聘解决。同时,全省缺乏正规的菌种生产企业,菌 种供应市场不规范,菇农盲目在外地引种、购种,存在着 较大的风险,此外食用菌品种更新较慢,不能适应市场需 求的问题也长期存在。 3发展思路及建议 “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组织实施“食用菌产业翻番 工程”,到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50万t,实现产 量翻番,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重点,推进标 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以广灵等县为中心,发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季节性 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加快优质高产、适合加工、符合市场 需求新品种的引进、试验、驯化,并不断推进菌种制作技 术工艺和设施装备水平的升级,逐渐实现菌种生产专业 化,确保优势区域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3.3强化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食用菌科研人员为核心的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 系,建立健全以食用菌专业人才、乡镇农技人员、村级“土 专家”为主的3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司+ 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重点开展新技术应用、新模 式推广、技术培训、标准制定、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工 作。重点抓好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珍稀菌类高产优质配套 栽培技术和保鲜储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因地制宜 推广季节性日光温室种植、工厂化栽培等生产模式,尽快 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3.4抓好品牌培育和资源综合利用 以市、县为单位,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品牌, 拓展销售市场。此外,做好食用菌产后资源利用,不断提 升产业综合效益,延伸产业链条。“十三五”期间加大菌 糠等产后资源综合开发生物有机肥、饲料、栽培基质等产 品的技术研发力度。 3.5加强对食用菌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食用菌生产投入品的规范管理,禁止使用有害 物质超标的原辅料进行栽培生产,禁止在食用菌生产中使 用未经登记或已过有效期的农药。查处制造、销售和宣传 伪劣栽培料、护色剂、增白剂或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保 鲜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加强生产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加 大当地区域内市场和基地食用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掌 握质量动态,指导生产,对发现问题的地区和品种要迅速 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把食用菌产品检测列入检测内容,不 断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冀俊强.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对策.中国菌物产业与科技研 讨会暨展览会论文集,2005,10(1) [2]秦潮,郭尚.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13):7~8 [3]杨玉画,李彩萍,聂建军.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 策.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756~760 中国农业信息/2016.1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