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科技2017年第3期 [ ̄)gisties Sei—Tech No.3 2017 张欢欢ZHANG Huan—huanC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School of Economics d Management.Shanghai Maritime ̄htil,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advanced manufacturing modes.At the same time,it can l0w- 摘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支持制造业先进的制造模式,同时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 一er cost and improve eficiency of lfogistics industry Nowadays “internet+”provides a new oppo ̄unity and motivation for the 定的方法,而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为物流业和制 造业联动又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文章在对“互联网+”的 内涵和两业联动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物流服 务能力、制造业因素0两业之间关系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论 述“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的机理。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1联动;互联网十;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logistics industy and manufacturirng industry.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internct+”and the analysis of the:Status:aJ1d problems of these industries linkage,the paper illuminates the ways of“interact+”tO drive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ereate j ̄艇 8 tion frlom the 1Ogistics service capability,manufacturing faCto=; 一 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and external envionment。r Abstract:Th llinkage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且n promote transformarion and upgrad- Key words:logistics industry;manufacturing;link ̄;inter ̄ net+;v山e creation inI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so can suppo ̄manufacturing 0引 言 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更加重视高科技的应用,以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柔性制造为代表的全球一体化网络制造模 式己经形成制造企业一批先进的制造模式,其目的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世界的制造_f=厂,中国要想通 过制造业提升制造水平,获取更多利润,必须改变其制造模式。开展制造业 物流业联动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 业先进的制造模式,同时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而“互联网+”是为了适应中闫经济新常态,谋求新发展,为 叶】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渐进性改造和颠覆性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机 遇,未来智能城市、智能一12厂、智能运营等的出现会使中国更加智能化、互联化。“互联网+”与“中困制造2025”的深度融 合可以驱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层次联动,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经之路。 本文在对“互联网+”的内涵和两业联动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关系 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的机殚。 1 “互联网+”的实施背景和内涵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等的应用表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应用于各个产业。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促 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产生;跨界、众筹、众包、协同设计、个性定制等新的思维模式的产生;基于电子商务、互联 网金融、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经济体形成的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产生。 2016年4月**主席也明确提}fI互联网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推动方面会大有作为。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 式等的背景推动下我国政府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小了“互联删+”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啦用 深度融合的过程『1]。 “互联网+”为上下游协作产业之间以最低成本交换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提供了可能性。同时, “互联网+”不仅以促进 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为重点,还是 困际经济发展的接轨,如美国的 (洗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及《网络空问国际战略》、英国的《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m与实施也是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张欢欢(1993一),女,黑龙江大庆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12 l E gi ’ {h 20{7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与互联网有关的规划。截止“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在“互联网+”的带动下, 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达8.6万亿元,说明“互联网+”会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 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2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两业联动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逐步弱化了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两者呈现出逐渐融合 的发展趋势。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产业链上与制造业相互支持互补的关系,使物流业与制造 业的深层次联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两业联动的研究也表明两业联动是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必然选 择。沈文装(2014)初步定义了两业联动的关系,认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为获取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 案,并通过各种协议或契约而结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合作关系脚。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关系,本文将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两业之间的融合系数,将两业之间的关系初步 数据化。融合系数计算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表1融合系数指标 指 标 指标说明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占物流业总投入的比例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率 物流业被制造业消耗的部分占物流业总产出的比例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R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制造业总投入的比例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G 制造业被物流业消耗的部分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例 根据1987—2012年的我国投入产出有关数据,计算出的各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年份 G£ 年份 五 1987 O.27 O-36 0.019 O.014 1997 O.27 O.41 0.017 O.O15 1990 O_31 0.44 0.030 0.021 2002 0.26 O.3l 0.032 0.026 1992 O_32 0.28 0.016 0.018 2007 0-32 0-3l 0.022 0.023 1995 0_33 0-38 0.019 0.017 2012 0.28 0-35 0.O26 0.021 从表2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几点: (1)最近20多年以来物流业和制造业间的融合系数都不大,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确的发展走向,说明两业联动 只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促进; (2)1987—2012年间我国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明显有一个快速上升期,然后又波动回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处 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初期对制造业的消耗会逐步增加,随后会逐渐减少; (3)1987~2012年我国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率指标明显大于其他几个指标,主要与产业规模的大小也相关,指标 较大G 较小也说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比较大而物流业占比较小; (4) 和G 、G 和 发展趋势几乎一致,说明 和 、 和 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数量关系。 2.2两业联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分析和与国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情况比较,大部分学者主要提出以下我国物流业 存在的问题: (1)制造企业观念过于陈旧,对物流外包认识不足 ; (2)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翻; (3)制造业与物流业缺乏沟通,信息流通和运作衔接不畅,构成供需矛盾 ; (4)物流业与制造业利益分配不平衡,联动关系不深人,存在信任危机; (5)不具备完好的联动环境(如信任机制、物流业服务统一的标准体系等 ; (6)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实力不等,导致两业无法在同一层面联动[6-'8。 从文献梳理中可分析出,目前学者们认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沟通、 信息不对称方面。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还是两个相隔离的行业,中间的通道并没有有效打通,导致的后果就 是物流企业没有得到制造企业真正的需求意愿,而制造企业也不满意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物流业和制造业由于缺乏沟通会导 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降低、问题频发,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不等这一问题的描述上,大部分学者都是认为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更强。本文上述两业 融合系数的计算也初步证明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并不处于均衡状态,物流业更多的依赖制造业发展。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3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价值创造的机理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层次不深入,存在多种问题,国家和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两业联动。基于我国两业联动的现状问 题和“互联网+”的应用,本文将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关系和外部环境等影响两业联动的因素方面出发, 讨论分析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的机理。 对于物流业和制造业多边联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供应链层面进行研究的。Loft S.Cook和Daniel R. Heisert ̄(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一整套供应链实践活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提出了信息共 享、计划管理体系、信息技术、长期关系、分销网络设计和供应网络设计这六种影响因素对供应链绩效有提升作用。王强等 (2O12)研指出物流企业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总结出信任、依赖、承诺三个因素可以促进供应链 整合并提高公司绩效。综上所述,结合前文分析的两业联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 之间关系、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互联网+”驱动的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机理。 (1)物流服务能力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是基于制造业的物流需求而产生的,制造业将物流需求外包从而与物流企业产生了联系。物流服务能 力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物流需求外包的水平,物流服务能力低会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水平 低,降低了两业联动的水平。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个性定制化生产模式的确立导致对物流服务要求更高。 物流服务需求和供给因具有碎片化和非计划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匹配,互联网可实现物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和优化组 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因而“互联网+”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获得更多利润创造了空间[101。总 的来说,宋华【“】、梁红波旧和吉峰、张婷、巫凡【I3]等大部分学者都一致认为通过“互联网+”驱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 术,能够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水平。“互联网+”驱动的物流服务创新可以满足制造业高水平 的物流需求,为两业联动中信息沟通不畅、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2)制造企业因素 制造企业的因素主要是指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认识,即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规划。前文也提到过物流业和制造业联 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制造业对物流外包的认识不足。制造业制定物流战略的出发点是降低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核心竞 争力,从这一点出发制造企业基本有两种选择,一是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二是制造业企业比较注重核心产品,具备现代供应链 管理思想,这种企业比较倾向于物流外包,从而产生两业联动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跨界协作成为商业新常态,并且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就是由连接和协同产生的,因此“互联网+”会引导制造 企业外包其物流需求,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制造业和与其联动的物流企业处于同一个供应链的网络中,从供应链层 面分析可以反映制造业选择与物流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供应链层面的应用,目前绝大部分的 学者都指出“互联网+”整合了供应链上的资源,包括信息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资源,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 效整合,同时通过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服务,方便了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优化供应链战略和网络, 从而降低总成本。 (3)两业之间关系 基于关系的确立基础、发展过程将两业联动中形成的关系因素分为四个维度:信任、参与、共同目标和长期关系。 “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应用使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得以建立,打破了行业壁垒,使物流业和制造业不再各自自成一 体,平台方便了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资金资源、设计和创意资源等的共享,使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更易于 达成共同的目标,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目前,业内还没有对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统一标准,应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精益物流评 估标准,可以提高运作流程标准化和缩小运作管理的差异化,方便物流企业上游的制造业企业评估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增 强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依赖程度,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促进制造业在各个流通环节和更 多增值服务方面与物流业更深层次的联动。 (4)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四大方面的总称,本文中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国 家政策会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不同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同也会导致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努力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后,我国发改委又提出“互联网+流通”和“互联网+高效物流”等指导意见,意见中均指出鼓励物流企业要 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发展,推进物流与制造协同。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对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势必会产 生积极影响,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制造业更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引导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 “互联网+”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两业联动的影响是最广泛的。互联网技术对两业联动的驱动通过生产技术设备、物流基础设 施等实体技术设备的更新和软件系统的创新建立一个由新技术支撑的智慧化的供应链体系,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业企业不仅建立自 身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创新的供应链体系对整个供应链流程上流通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多要 素进行高效的集成、筛选、分析、管理、生成和传递。Jung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各个行业的企业只自己掌握原始数据是不足以产生 价值的,只有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才能创造价值,而“互联网+”技术就是从这方面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创造了价值Il41。 4结论 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描述并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 14 )gis!ies Sci一 I'ech 20 1 7.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两业之间的关系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创造价值的机理。总的来说, “互联网+”为物流业和制 造业联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制造业更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引导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向智能化、互 联网化发展;技术方面, “互联网+”创新驱动的信息化系统和创新的供应链体系会对整个供应链流程上流通的信息流、商流、 物流和资金流等多要素进行高效的集成、筛选、分析、管理、生成和传递,实现共享的价值创造,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带来 新机遇。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4. [21沈文装.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贺团英,马天山.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9(5):28—29. [41周荛阳.第四方物流破解“两业联动”之惑【J】.中国储运,2012(3):101—103. 【5】刘永亮.基于产业细分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营商环境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彭本红,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8-25. [7]程永伟.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测度及影响研究——基于供需依赖性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3(1):62-71. 【8】Cook L S,Heiser D R,Sengupta K.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upp ̄chain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41(2):104-134. 【9】王强,储昭盼.依赖、信任和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及其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2):133 -145. 【l0】李卫华.借助“互联网+”战略的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50):74-75. [1I1宋华.新兴技术与“产业供应链+”——“互联网+”下的智慧供应链创新叨.人民论坛,2015(22):21—34. f12】梁红波.大数据技术引领物流业智慧营销们.中国流通经济,2015 ̄:):85—89. 【13】吉峰,张婷,巫凡.大数据能力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供应链柔性视角[J】.学术界,2016(2):68-78. 【14]Jung J U,Kim H S.Big Data Governance for Smart logisitcs:A Value—Added Persepctive[C】//Confeernce on Smart Spac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95—103. (_上接第6页) I 锯床 I 冲床 I 磨床 J 钻床 l 车床 I 插床 J 图2调整后工序排列图 步骤4评价优化调整的效果。 参数设定: 假设相邻两工作地的距离都大致相等且距离为10米,且车间加工零部件的生产批量、批次、搬运重量等不变。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设备平面布置只是影响物流的路径及运输距离,因此,在核算运输成本时仅需考虑运输距离及设备间单位 运输成本因素,评价模型构建如下:c-∑ 。 式中: ——设备i与设备 之间的单位距离运输成本; ——设备i与设备 之间的运输距离。 根据表4、表5中所列数据,可分别计算调整前后零件总运输成本,即: cl璐耐=(122.7+25.4+91.7+69.2+66) 10+(71.5+23.6+18.4+28) 2o+(12.7+21.3+16.5) 3o+(25.2+15.8)*40+35.1 50=12683 弓) 整后=(71.5+25.+423.6469.2466) 1o+(122.7+91.7+18.4+28) 2o+(12.7+21.3+16.5) 3o+(25.2+15.8)*40+35.1 50=11468沅/月) 结果显示:设备布置调整后总共减少运输成本12 683—1 1 468=1 215元,降幅为9.6%。 4小结 车间或设备布置问题既是生产工艺的问题,也是物流问题。生产产品品种、产量及工艺流程等决定了生产物流的路径与规 模。在运用从至表法时,需要根据产品品种、产量、工艺流程等信息正确分析零部件的搬运量、次数、距离等物流量信息,信 息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布置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同时,车间或设备布置还需要综合考虑工厂空间、面积、水电、地基等多种 限制条件与影响因素。总之,车间或设备布置问题应该是在满足生产工艺、技术等要求情况下实现生产物流系统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1 张伟,曹文彬.生产物流系统设施布置方案的评价[]J].网络财富,2009(1):38—39. 【2】罗宜美,朱红芳,等.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平面布置优化设计的研究叨.工程机械,2005(11):69-73. 【3】彭维文,*kY--,等.从至表实验法在车间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112—115. [4]张丽琼,范飞飞,罗春芳.生产运作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