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代变迁声音论文

时代变迁声音论文

来源:乌哈旅游


时代变迁的声音

【摘 要】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整个西方社会陷入信仰缺失的时代。每个人都处于两难境地,不知道如何走出,寻不到未来。本篇论文将对维多利亚时期三篇代表诗歌进行分析,揭示世纪之交时代变革时期,诗人的悲伤、无助以及信仰的缺失,同时指出他们对精神悲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诗人;诗歌;维多利亚时期;信仰危机 1.引子

1859年,《物种起源》在英国出版问世,对在西方社会存在及统治了上千年的传统宗教思想发起了挑战。达尔文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经过长久的演变进化才逐步呈现今天的形态,人类也不例外。人类并非上帝创造,而是在“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下存活下来的物种——这彻底颠覆了《旧约》中人类起源的叙述

随着《物种起源》的发表,人们无法接受上帝并非人类的造物主。在这部著作出版之前,人们极度信仰宗教。这种信仰将人类包裹保护起来,使他们免受绝望疑虑的困惑。虽然在这样的信仰下,人类的生活充满了无趣、了无生机,但整个社会表面上至少还是稳定和平的。《物种起源》就像是一只手,把遮掩人类赤裸人性的面纱掀开,每个人都在极力寻找一个新的信仰来支撑未来的生活(brooks & warren 2004)。诗人们,也同样在漩涡中挣扎,他们或利用自己的多愁善感、或依靠自己犀利的洞察力、或通过自己言辞激烈的批评、或缅怀已逝的美好过往,来展现这个疯狂的世界,

寻找自己的信仰。

2.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代表作 2.1《拍吧,拍吧,拍吧》

这首缅怀诗是丁尼生于1834年创作完成的。作者以这首诗来缅怀逝去的好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亨利.哈勒姆。

站在海岸,看潮起潮落,作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眼前的景象与昨日的风景一样,可是,朋友却已远去。整个世界还是原有的模样:渔夫的男孩儿快乐地与妹妹玩耍,水手仍旧唱着欢快的歌谣,进行贸易的船只在海上繁忙地穿梭。心碎的作者想要再次触碰好友的手,再次聆听好友的声音,但是,哈尔姆“温柔美好”再也不会存在。

以上是对诗进行纯文本解读。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本诗还存在另外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是以维多利亚时期为大背景。“破碎!啊,大海的波涛/在灰冷的危岩上崩溃,碎裂。”在诗歌的第一句,作者运用三个重音词,以同样的力度使读者感到急促、心脏不由自主的极速跳动,同时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答案是“海,破碎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信仰之海”。从这里,我们可知本诗更深层的意思——信仰碎了。作者没有寻找到新的信仰,但是,渔夫的儿女、年轻的水手、平稳航行的船只(在西方国家,通常用船只来比喻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却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或享受欢乐的童年,或歌唱美好的生活,或追逐商业贸易中的巨额利益。但是,作者并没有找寻到自己的信仰。最后一节作

者再次大呼“破碎!啊,大海的波涛/在峭壁下崩溃,碎裂!”诗歌末尾提到的“温柔美好的日子”除了前文理解的与好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外,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已逝时代的美好。 2.2《多佛海岸》

1851年夏,阿诺德携妻子在多佛海岸度蜜月,站在海岸上,看着眼前的风景,作者写下了这首优美悲伤的诗歌。通过这首诗,阿诺德所传达的是: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宗教及道德理念的挑战已经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基督教的理念受到质疑。阿诺德,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为逐渐暗淡的信仰之光感到悲痛。信仰之光被比喻成作者站在法国的多佛海岸看到的光芒,摇摇曳曳,忽明忽暗。

诗中多处表明作者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新的信仰的渴望。其中“遥望法兰西的彼岸,隐隐绰绰,忽明忽暗”表达了灯光的摇曳不定,同时,也可以理解出曾经明亮的宗教信仰之光,现在却变得闪闪烁烁的深层意思。《物种起源》面世之前,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是十分强烈的。这个信仰包围在人们的周围就像大海包围着世界的陆地和岛屿一样。但是,信仰之海已经变成了被怀疑的信仰。因此最后一节,作者对爱人说:“让我们赤诚相见”,不管是对婚姻,还是对于我们的道德标准。虽然这个世界仍旧展现的如同梦幻之地,但是它已无法缓和我们的人生。 2.3《渡过沙洲》

这部作品是在丁尼生去世前3年完成的。虽然在这首诗歌完成

之后,丁尼生仍旧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丁尼生一直要求,以这首诗歌作为他所有诗歌选集的结尾。

太阳渐渐隐去,夜晚慢慢降临,叙述者听到他被死神召唤的声音。他希望“愿海滩不要哀泣呜咽,当我出海的时刻”,愿满潮以后涛声消逝,浪花退去;从海底涌来的潮流,重又退回到到那深邃的住处。

在这首诗中,丁尼生用沙洲来暗指生与死的分界。沙洲是沿着海岸由往事堆起的山脊。为了能够达到海岸,海浪会猛烈的击打沙洲,发出“哀泣呜咽”声。在丁尼生的作品中,“界限”这个概念以不同的意象多次出现。在《尤利西斯》中,“我决定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在《梯托诺斯》中,叙述者看到自己处在“世界安静肃穆的边缘”,后悔自己曾经要求“跨越注定的终极的门槛”。在本诗中,另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就是“渡过”。丁尼生对于“渡过”的宗教含义并不陌生,在他早先作品《夏洛特夫人》,他曾用过“因为恐惧在胸前画着十字”来表现当骑士和兰斯洛特看到船中的夏洛特。同时,在宗教中,“渡过(cross)”这个词也表示十字架,即耶稣被处死地方。现在,当丁尼生面对死亡时,他再次的引出了这个主题。诗歌的最后一节,作者发出感慨“我要见过领航人,面对面”。在这个诗节中,“领航人”指代的是上帝。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逝去,上帝走在前面引领他去天堂或是地狱,所以,人们只能看到领航人的背部。但是,为什么丁尼生却要和上帝“面对着面”呢?原因在于,诗人现在失去了信仰,他希望向上帝发问,自己的

信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是否还要坚持以往的信仰。 3.结语

世纪之交的信仰危机为这些诗人提供了写作背景。在这个变化纷杂的世界,他们呼喊出了人们内心的悲伤和迷惘。诗歌的语调多为哀挽叹息的。丁尼生的一句话精准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一个尚无力诞生”(夏尚立 2005)。但是,经历了在尘世中的苦苦追寻,经历了“生产的阵痛”(夏尚立 2005),他们找到了自己丢失的信仰。阿诺德,一位虔诚的教徒,为信仰之光的消逝悲伤不已。虽然他对传统宗教理念的大修整持开放或者是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仍旧信仰上帝。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完全否定”的态度,已经成为英国艺术家对于19世纪信仰危机的解决之道。正如阿诺德在《诗学》中指出的那样:现在,宗教势微,艺术将会取代宗教,成为人类新的寄予。 【参考文献】

[1]cleanth brooks &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 (4th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pearson education, 2004,11.

[2]夏尚立.英诗和英国诗人:从伊丽莎白时期到现代[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